地黄始载于《本经》。《别录》云:“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本草图经》曰:“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纹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 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二月、八月采根。”《本草衍义》云:“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纲目》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濇,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茶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干乃黑。”《本草乘雅半偈》曰:“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从以上记载的产地、采收、质量、形态以及《纲目》附图与现今所用地黄原植物基本一致。所述根细如手指者,系指野生品,现河南等地栽培者,根粗壮肥厚。
药物功用
【功 效】清热 生津滋阴,养血。
【主 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性味归经】甘苦,凉。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苦,无毒。”
入心、肝、肾经。
① 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
②《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④《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药物配伍】配阿胶,清热降火;配黄柏,养阴清热;配桂枝,滋阴养血;配牛膝,滋阴补肾;配乌梅,清热养阴。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新鲜根茎(鲜地黄)、蒸熟的根茎(熟地黄)、叶(地黄叶)、花(地黄花)之种子(地黄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使用禁忌〗:该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西医药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考证出处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葫萝卜根,曝干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其苗为婆婆奶。古人种子,今惟种根。王?《山居录》云,地黄嫩苗摘其旁叶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采根,殊未穷物性,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又与蒸曝相宜。”
②《本草乘雅半偈》: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1、治疗中风四肢拘挛:干地黄、甘草、麻黄各一两.细切 用酒三升 水七升 煎至四升 去渣 分作八服 不拘时 日进二服.(《证治准绳》地黄汤)
2.治疗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少腹满痛:生干地黄(焙)、当归(焙 切) 芎藭(去芦头)各二两 阿胶(炙令燥)、艾叶各半两.上五味 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 空心服之 晚后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3.治疗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 川大黄一两(锉碎 微炒末).上药相和 煎至半升 分为二服 温 食后服.(《太平圣惠方》)
4.治疗虚劳吐血不止:生干地黄一两 黄芩一两 白芍药一两 阿胶二两(捣碎 炒令黄燥) 当归一两 伏龙肝二两.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 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
5.治疗阳乘于阴所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份.上研 丸鸡子大.每服一丸 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6.治疗诸疮不合 生肌:生干地黄三合 白芨、白敛、甘草(生锉)各半两 白芷三分 猪脂半斤(炼).上六味除脂外 捣罗为末 入脂内熬成膏 侯冷 日三、四上涂之.(《圣济总录》地黄膏)
7.补虚除热 治疗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 三捣三压 取汁令尽 铜器中汤上煮 勿盖 令泄气 得减半 出之 布绞去粗碎结浊秽滓 更煎之令如饧 酒服如弹丸许 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地黄煎)
8.治疗冲任气虚 经血虚损 月水不断 绵绵不止:生干地黄(焙)二两 黄芩(去黑心)、当归(切 焙)、柏叶各一分半 艾叶半分.上五味 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 入蒲黄一钱匕 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1.《汤液本草》:生地黄,钱仲阳泻小肠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
2.《本草汇言》: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血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又治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则胎产获安。又肾开窍于二阴,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润也。
生地黄原植物
3.《本草新编》: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络。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如日日煎服,久则脾胃大凉,必至泄泻,元气困乏,而血又重来。
4.《本经逢原》:生地黄,《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烦也。其治跌扑损伤,面目青肿,以生地黄捣烂罨之即消,此即《本经》治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证之义。盖肝藏血而主筋,肝无留滞,则营血调而伤中自愈,筋无邪著,则三气通而血痹自除。作汤除寒热积聚者,血和则结散,而诸证平矣,其曰填骨髓,长肌肉者,邪无著而形神自复也。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功用不同,岂可混论。徐之才《别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观《本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祗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无混用之失。曷知干地黄既经炙焙,力能止血,安有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治乎。至于伤中日久,积聚内形,寒热外显,并宜鲜者作汤,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设混用干者,则瘀伤愈结,安望其有髓充肉长之绩乎。予尝综览诸方,凡药之未经火者,性皆行散,已经炙焙,性皆守中,不独地黄为然也。
5.《得配本草》:世人动云生地妨胃,其能开胃,人实不晓,惟胃中阳气不足者,服之则胃气不运而饮食减,若胃阴虚,而胃土干燥,致胃气不运者,生地滋其阴,以清其火,而胃气从此运行,饮食自然渐进。至时行热症,生地尤为切要,阴汁上充,则汗涌于肌表而经邪解;阴血下润,则秽泄于二便而腑邪出,故火邪溢于阳明经,冲生地汁于白虎汤中,战汗而顿解;邪热入于阳明腑,冲生地汁于陷胸汤中,便通而自退;更有火生痰,痰生火,交结于中,和生地汁于竹油、姜汁中则谵语直视等症即除。如无生地,可用干地黄,滚水浸透,绞汁冲服,防其泥滞,加枳壳或川贝疏之。且气道通,邪气外达,而病自霍然。近人多以生地为补剂,又疑妨胃,畏不敢用,即用之,亦一、二钱而止,五、六钱而止。入诸药同煎,半成熟地,使邪滞于内而莫出,泥于膈而胃闭,遂视此为害人之品,禁不入方,致令胃阴枯涸,多有不可救药者,亦由用之不善也。6.《本草正义》:《别录》生地黄一条,云大寒,新采得者而言,故结以‘皆捣饮之’四字,谓捣饮其自然汁也。较之干者已经日曝,自有不同。其洽鼻衄吐血者,指气火升腾,挟血上逆,妄行汹涌而言,如大吐大衄之属于气火有余者,是宜以大寒直折其逆上之势,而下血溺血之实症火症,亦同此例。若去血已多,火焰已减,即非所宜;而所失太多,气营两惫者,更无恣用大寒之理。又谓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则血崩一症,多属冲任无权,下元失其固摄之力,虚症极多,实火绝少,必无纯事寒凉,可以止崩之法。盖诸失血之宜于甘寒清火者,惟阴虚火动,邪焰鸱张,而正气未衰,脉洪神旺之时,可以寒凉灌溉,先去其凭依之势;一至所失不少,纵有余火未熄,总之形神已馁,脉象已虚,即非一味清凉所可奏绩。若更形消色夺,气怯神疲,则虚惫之余,固摄扶元,犹惧不逮,又安可寒凉无忌,更戕其正。况乎大寒止血,更必有血凝积瘀之害。虽曰地黄散瘀,是其特长,或尚不至积寒生瘀;然大寒之性,必非通治诸般失血,无往不宜,《别录》所言,似嫌呆板,必不可泥。乃更以主治产后血上薄心闷绝,则气逆上冲,法宜降逆逐瘀,亦非甘寒所宜;纵曰此物果能破瘀,而'大寒'二字,终非新产通用之品,亦当存疑,未敢轻信。又主胎动下血,则症与崩中近是,亦难泛用,又接以胎不落三字,则指胎元已坏,欲堕未堕者言以为破血下胎之用,盖古人固以鲜地为逐瘀破导品也。又主堕坠腕折,瘀血留血,是亦古人用以破瘀之常;北齐徐氏之才,亦有鲜生地散血之说。颐谓伤瘀发肿发热,用以外治,清热定痛,散瘀之功,固不可没;若内伤有瘀,则恐非大寒之性所能破导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