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两种情况,代表两个分期,各期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强弱不同。
1.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较强,代表免疫清除期之前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无法清除病毒,造成与病毒和平共处的情况,如果肝脏细胞的伤害比较轻微,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肝脏穿刺作组织学检查也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是这类人群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病历的进展,当肝脏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即使肝功能正常也可以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所以这类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应严密的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就要把握时机积极治疗。
2.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代表免疫清除期之后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此类乙肝病毒携带者机体已经通过免疫清除作用(包括药物的治疗作用),清除掉了血液中的病毒,肝脏的炎症病变已恢复,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而且没有明显的肝脏纤维化改变。此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或e抗体转为阳性,乙肝病毒DNA为阴性,因此此类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小或无传染性。但是患者肝细胞核中仍可以有乙肝病毒存在,只是停止复制,不再向血液中释放病毒,也就是病毒和病变都不活动而已。此类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情较为稳定,注意生活细节,可以不予治疗,平时的生活要有规律,多吃有营养的食品,多吃青菜,少吃过油腻的食品,一定要禁酒。
乙肝病毒的传染性
乙肝病毒携带是指健康的人被遗传或者是在生活中不慎被乙肝病毒感染上,导致被感染者血液、汗液、唾液以及分泌物等中都含有乙肝病毒。目前中国有1.3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且每年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还在上升。当然有许多人并不知道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具体危害, 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性大吗?乙肝病毒存在于乙肝携带者的各个部位,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而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的高危群体
乙肝病毒的传染性的强弱,随着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而不同。中国是乙肝高发区,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疫苗接种是最首选最有效的措施,建议凡是乙肝表面阴性的人群, 如果没有乙肝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均应接种乙肝疫苗。那么,哪些人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呢?哪些人更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呢?
专家介绍,乙肝病毒的感染高危人群比如那些经常跟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在一起的,虽然说传染的几率不高,但是最好还是注射乙肝疫苗比较保险。以及医务人员,医生,尤其是外科,骨科,妇产科等科的医生。护士以及医院工作的保洁员,护工。或者是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这些人经常跟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所以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该注射乙肝疫苗。
而且除了以上经常跟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的高危人群以外,那些因其他疾病,经常输入血液及血制品者,或者是经常在外就餐者,新出生婴儿等也应该注射乙肝疫苗。曾经接种乙肝疫苗,产生表面抗体,抗体消失,转为阴性,要进行加强注射。虽然注射乙肝疫苗都是自愿的,但是为了更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还是注射的比较好。
1.血液传播。为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染方式,如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均可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2.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均可引起乙肝病毒传播。
3.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中85%是通过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生育有可能会传染给孩子。
4.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性生活时,如果不采取防御措施,也会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5.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肝病人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肝。
乙肝病毒携带者遗传吗
乙肝不是遗传病而是传染病,不会遗传给后代,但可以传染给后代。父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有可能传染给孩子。
乙肝母婴传播是指有乙肝的母亲通过四种传播途径把乙肝传染给孩子:
1.妊娠期: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受到宫内感染。
2.分娩期:胎儿在分娩的过程中,因为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和分泌物而被感染。
3.产褥期:婴儿在喂养的过程中被感染。
4.日常生活中:因为与母亲接触频繁,受到母亲的唾液、血液以及其他体液的感染。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不做好阻断措施,孩子感染乙肝的几率很高。
乙肝父婴传播与母婴传播又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的父亲其精子已携带有乙肝病毒DNA片段,这种DNA片段可存在于精子头部的细胞浆中,通过受精,就可以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发生子代细胞感染,引起乙肝的父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