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毒理】
(一) 药理作用:
1.抗炎症作用
(1)抗过敏作用:甘草酸苷具有抑制兔的局部过敏反应(Arthus Phenomenon)及抑制施瓦茨曼现象(Shwartzman Phenomenon)等抗过敏作用。对皮质激素,有增强激素的抑制应激反应作用,拮抗激素的抗肉芽形成和胸腺萎缩作用。对激素的渗出作用无影响。
(2)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阻碍作用
甘草酸苷可以直接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启动酶—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结合以及与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产生炎性介质的脂氧合酶(lipoxygenase)结合,选择性地阻碍这些酶的磷酸化而抑制其活化。
2.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酸苷在体外试验(in vitro)具有以下免疫调节作用:(1)对T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 (2)对γ干扰素的诱导作用; (3)活化NK细胞作用;(4)促进胸腺外T淋巴细胞分化作用。
3.对实验性肝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
在in vitro初代培养的大白鼠肝细胞系,甘草酸苷有抑制由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损伤作用。
4.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
在小白鼠MHV(小白鼠肝炎病毒)感染实验中,给与甘草酸苷可延长其生存日数;在兔的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发痘阻止实验中,有阻止发痘作用;在体外实验系,也观察到了抑制疱疹病毒等的增殖作用,以及对病毒的灭活作用。
有报导甘氨酸及蛋氨酸,可以抑制给大白鼠口服甘草酸苷所引起的尿量和钠排泄减少。
(二) 非临床毒理研究
急性毒性
给大白鼠口服本品每公斤体重12g(48粒),未见死亡例,因此无法算出LD50。LD50>12g(48粒)。
(三) 临床应用
1、慢性肝炎的双盲比较试验
对日本国内19个医疗机构的224例慢性肝炎患者实施了双盲检验比较试验,使用该制剂每日9粒,连续12周口服,其结果见下表:用药组比安慰剂组在功能上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的改善。
有效率(%)
组别 |
有效以上 | 稍有效以上 |
用药组 | 22.3%(23/103) | 46.6%(48/103) |
安慰剂组 | 11.8%(12/102) | 27.5%(28/103) |
以下所示是对各种变态反应性疾患、炎症性疾患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有效率(%)
病名 |
有效以上 | 稍有效以上 |
湿疹 | 60.2%(133/221) | 83.7%(185/221) |
皮肤炎 | 72.0%(77/107) | 89.7%(96/107) |
斑秃 | 56.7%(131/231) | 73.6%(170/231) |
1.人体内药代动力学
(1)血中浓度
正常人口服本剂4粒(含甘草酸苷100mg)时,虽然血中甘草酸苷浓度尚未获得准确的误差范围,但是有资料表明甘草酸苷加水分解物甘草次酸在给药后血中浓度出现2次高峰,第一次在用药后1-4小时间出现,第二次在10-24小时间出现。
(2)尿中排泄
正常人口服本制剂10小时内尿中均未检出甘草酸苷及甘草次酸。
2.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考)
⑴吸收:给小白鼠口服3H-甘草酸苷,1小时后血中浓度达最高值,以后缓慢减少,6小时后减至最高值的59%;12小时后血中浓度再度升高,以后又逐渐下降。
⑵分布: 给小白鼠口服3H-甘草酸苷,10分钟后摘取脏器,可以见到所有的脏器都含有甘草酸苷,分布最多的脏器是:肝脏,在给药后2小时达最高值, 3H-甘草酸苷值为2.8%,其次分布顺序为: 肺﹑肾﹑心脏﹑肾上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