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草本,高约1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长椭圆形,先端尖,无柄,基部抱茎,边缘羽状齿裂,齿端有尖刺,两面无毛;上部叶较小,成苞片状围绕状状花序。头状花序顶生,排成伞房状;总苞片数层,外层绿色,卵状披针形,边缘具尖刺,内层卵状椭圆形,白色,膜质;全为管状花,初开时黄色,后转橙红色;瘦果椭圆形,长约5爉m,无冠毛,或鳞片状。1年生草本,花期5~7月,果期7~9月,高30~90厘米,叶互生,卵形或披针形,质地坚硬,两面光滑无毛,边缘有刺齿,头状花序,全部为两性的管状花,花冠桔红色,含红花素(carthamine),可作纺织用的红色染料。花又可作通经药,有破血、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它不仅有药用价值,而且种子可以榨油,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瘦果含油量34~55%。油中含谷维素0.5%,每千克油中含80毫克,并有丰富的磷脂。红花油含有很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亚油酸的含量高达70-80%,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同时,红花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146mg/100ml)这些都是油脂类无法比拟的。红花油不仅可直接被人们食用,也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同时还可以开发出亚油酸胶囊,维生素E和化妆品,红花油柄粕中的红花蛋白也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菊科(Asteraceae)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Carthamus tinctorius,原产於亚洲、非洲部分地区,从印度中部起沿中东至尼罗河上游和埃塞俄比亚。株高0.3??1.2公尺(1??4呎);花红、橙、黄或白色,乾花可提取红花素(一种重要的红色纺织染科,但自合成苯胺染料问世以来,仅在西南亚部分地区继续使用)。红花还可用作调味品番红花的掺和剂。由于红花油不因久置而发黄,现用於清漆和颜料生产。但红花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主要供制人造奶油、沙拉油、食用油。炼油後的渣块可饲牲畜。红花主产於印度,已作为油料作物引入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土耳其和加拿大。
红花种子油中含有较高的亚油酸,有降低血脂及血清胆固醇、软化和扩张动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和老化了的内分泌系统的效果。红花种子油也是良好的工业和医药用油。还可作油漆、精密机件的喷漆和涂料,也是制造醇酸树脂的原料。在医药上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和D的稳定剂。榨油后的饼粕含丰富的蛋白质,可作精饲料喂养牲畜。
红花生长期短,从播种到收种一般只需要120天。适应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主根发达(深可达2米以下),具有抗旱抗寒和耐盐碱的能力,适于中国北方及西北地区栽培。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制 夏季花橙红时采摘,阴干、晒干或烘干。
性状 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共同白色;柱头细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红花甙(carthamin)、新红花甙(neocarthamin)、红花醌甙(carthamone)、红花多糖、棕榈酸、肉桂酸、月桂酸。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活血通径、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古人常有於血在体内时,常加红花一小把。纱布包煮开可用一天两次泡脚,适用各种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腿脚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症。
附注 果实称白平子,含“红花子”油,油能降胆甾醇和高血脂;软化和扩张血管,防衰老,调节内分泌。
药用红花: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 的干燥花。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90cm。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1~3cm,先端渐尖,边缘具不规则锯齿,齿端有锐刺;几无柄,微抱茎。头状花序顶生,直径3~4cm,总苞片多层,最外2~3层叶状,边缘具不等长锐齿,内面数层卵形,上部边缘有短刺;全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初时黄色,渐变为橘红色。瘦果白色,倒卵形,长约5mm,具四棱,无冠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药材性状] 花多聚集成不规则的团块。红色或红黄色。单个花长约1.5cm。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线形,长5~7mm。雄蕊5枚,花药聚合成筒状,黄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具特异香气,味微苦。用水泡后,水变金黄色,花不退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养血和血宜少用;活血祛瘀宜多用。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散淤止痛,用于闭经,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附注] 孕妇慎用。
【考 证】:出自《本草图经》:“红蓝花,即红花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梂汇,多刺,花蕊出梂上,圃人承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血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本草述钩元》:“红蓝花,养血水煎,破血酒煮。”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管状花,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长5~ 7毫米,雄蕊5枚,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红棕色。
①分泌细胞长管道状,直径5~66μm,胞腔内充满黄色分泌物.
②花粉粒类圆形、椭圆形或橄榄形,直径39~ 60μm,有3萌发孔,光切面观外壁齿状突起。
③草酸钙方晶方形或长方柱形,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④花柱表皮细胞分化成单细胞毛。此外,有花冠表皮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花药基部细胞及药隔网纹细胞等。 本品以色红黄、鲜艳、无枝叶、质柔润、手握软如茸毛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
红花含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及红花甙(Carthamin)。红花甙经盐酸水解,得葡萄糖和红花素(Carthamidin)。还含15α,20β-二羟基-Δ4-娠烯-3-酮(15α,20β -Dihydroxy-Δ4-pregnen-3-one)。另尚含脂肪油称红花油,是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的甘油酯类。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尚含木聚糖类,苦味甾体甙等。花含红花甙(carthamin)、红花醌甙(carthamone)及新红花甙(neo-cqrthamin);淡黄色的花含新红花甙及微量红花甙;深黄色的花含红花鞋;橘红色的花含红花甙和红花醌甙。红花花冠由黄变红是由于这些成分的变化,而商品中主为红花醌甙。又据报道,无刺红花(杜红花)含红花甙0.839%,有刺红花(金红花)含红花甙0.483%。另据报道,红花中的血小板凝集抑制物质为腺嘌呤核甙(adenosine),尚含红花多糖。又有报道,花中含黄色素(safflor yellow A)、山柰酚、槲皮素及山柰酚-3-葡萄糖甙、槲皮素-3-葡萄糖甙、桷皮素-7-葡萄糖甙、山柰酚 –3-芸香糖甙和芦丁(rutin)。
红花的染色功能
古代可以染红色的染料虽然还有茜草,单茜草为土红、又需要较为复杂的媒染工序,而红花所染为“真红”,而且可直接在纤维上染色,故在红色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红花中含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色素,其中黄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在古代无染料价值,而在现代常用于食物色素的安全添加剂;而红色素易溶解于碱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产生沉淀,形成鲜红的色淀沉积在纤维上,获得具有一定牢度的红色衣物。
古人采用红花泡制红色染料的过程如下:将带露水的红花摘回后,经“碓捣”成浆后,加清水浸渍。在中性条件下,黄色素溶解,用布袋绞去黄色素(即黄汁),这样一来,残花中剩下的大部分已为红色素了。之后,再用已发酸的酸粟或淘米水等酸汁冲洗,进一步除去残留的黄色素,即可得到含有红色素的残花饼。这种提取红花色素的方法,古人称之为“杀花法”,此方法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到日本等国。如要长期使用红花,只须用青蒿(有抑菌作用)盖上一夜,捏成薄饼状,再阴干处理,制成“红花饼”存放即可。待使用时,只须用碱水或稻草灰澄清几次,红色素溶解出来,便可进行染色了。最后用乌梅酸性水处理一道,相当于固色,红色淀生成,染色过程结束。“红花饼”在宋元时期之后得到了普及推广。
另外古代把红花素浸入淀粉中,也可以做胭脂。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1 g, 加稀乙醇10ml, 振摇浸渍1小时, 倾取上清液, 于浸出液中悬挂一滤纸条, 5分钟后把滤纸条放入水中, 片刻取出, 滤纸条上部显淡黄色, 下部显淡红色.
2. 取本品1 g, 加水10 ml浸渍过夜, 溶液显金黄色.滤过, 残渣加10%碳酸钠溶液8 ml浸渍, 滤过, 溶液加醋酸成酸性, 产生红色沉淀.
3. 薄层层析 取红花0.5 g, 用丙酮冷浸15分钟, 滤液供试.另取红花对照生药同法制成对照溶液, 点于硅胶H-cmC板上, 以醋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展开10 cm, 取出晾干, 供试品与对照品显相同的色斑.其中1个红色斑点为红花红色素.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