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手机网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类 > 疾病 > 疾病01 > 正文

脑震荡后遗症

2012-10-11 22:59 医学教育网
|

脑震荡后遗症的出现可能是脑损伤的病理因素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证据表明,心理因素可成为脑震荡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脑震荡的恢复期,患者应适当地参加娱乐活动或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分散对脑震荡的注意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病理简介

颅脑外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历时数分钟乃至十多分钟,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但偶而有病人表现为瞬间意识混乱或恍惚,并无昏迷;亦有个别出现为期较长的昏迷,甚至死亡者,这可能因暴力经大脑深部结构传导致脑干及延髓等生覆盖枢所致。病人遭受外力时不仅有大脑和上脑干功能的暂时中断,同时,也有下脑干,延髓及颈髓的抑制,而使血管神经中枢及植物神经调节也发生紊乱,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暂停继而浅弱及4肢松软等一系列反应。在大多数可逆的轻度脑震荡病人,中枢神经机能迅速自下而上,由颈髓-延髓-脑干向大脑皮质恢复;而在不可逆的严重脑震荡则可能是自上而下的抑制过程,使延髓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的功能中断过久,因而导致死亡。意识恢复之后,病人常有头疼,恶心,呕吐,眩晕,畏光及乏力等症状,同时,往往伴有明显的近事遗忘(逆行性遗忘)现象,即对受伤前后的经过不能回忆。

脑震荡的程度愈重,原发昏迷时间愈长,其近事遗忘的现象也愈显著,但对过去的旧记忆并无损害。脑震荡恢复期病人常有头昏,头疼,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多在数周至数月逐渐消失,但亦有部分病人存在长期头昏,头疼,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其中有部分是属于恢复期症状,若逾时3~6月仍无明显好转时,除考虑是否有精神因素之外,还应详加检查,分析,有无迟发性损害存在,切勿用“脑震荡后遗症”一言以蔽之,反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发生机制在RAS时,产生双侧椎动脉牵张、扭转、受压,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延髓、脑桥、中脑供血不足,此时跨越了延髓、脑桥、中脑三个部位,并呈细长形态的三叉神经感觉核受到同样的缺血影响,从而产生异常冲动,经三叉丘系上行至丘脑腹后内侧核的三级神经元,再发出丘脑辐射纤维经内囊后支到达大脑中央后回,产生三叉神经分布区域〔Ⅰ、Ⅱ、Ⅲ支〕的疼痛,如头面部疼痛、头部各器官〔眼、耳、鼻、口〕的疼痛。另外,由于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上段,也会因缺血的影响,传出异常冲动至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导致咀嚼肌群的痉挛,引起相应部位的头痛。其中颞肌痉挛还可引起头顶部重压感,这是由于两侧颞肌的延续部即帽状筋膜〔覆盖于几乎整个头顶部〕受到两颞肌痉挛的拉力使帽状筋膜张力增高压迫骨膜所致。以上推理符合了日本学者提出的颞肌痉挛性头痛学说依据。作者还发现,位于耳上和颞部的颞肌因痉挛、缺血、代谢产物积聚,而使颞肌肌膜产生化学性炎症,继而产生肌膜肥厚,临床可触及局部有疼痛的索条。通过局部按摩或封闭治疗,也可收到消除头痛的良好果效,说明肌膜肥厚也是产生头痛的根源。当对RAS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后,额颞部眼球、眼眶、牙床、牙齿、下颌关节的疼痛、头顶的重压感大多立即消失,说明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到迅速改善,三叉神经感觉核和运动核缺血缓解,颞肌痉挛、帽状筋膜的紧缩也得到松解的结果。颞肌肌膜肥厚则需RAS手法复位和局部按摩同时进行效果更好。 脑临床表现

头部受撞击、暴力或跌倒触地后突然昏仆少时。少则数秒,多则数个小时,方能清醒。清醒后多忘记发生过程。轻者头晕乏力,重者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小便失禁。若其症经常发作,则为后遗之症。常表现为头痛、疲乏、失眠,多梦、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头痛多不固定。其性质为重压感,搏动感,紧皱感等,表现不一。

治疗方法

酌情使用毫针及火针刺法.脑震荡是现代医学概念,指头颅受外部暴力、撞击,跌碰后产生的神经病变症候群。若经久不愈,症候群反复发作,则为后遗症。在祖国医学多列人头痛、头晕、失眠范围。本病虽以头痛为主,但不能与常见头痛相提并论。关键在于其病因病机不同。普通头痛多以风、热、痰、虚为病因,多与内脏有关。而脑震荡则以外伤为因,其部位直接与脑、髓相关。病机以气血不行,髓海不安、经络不畅为主。由于认识上的不同,治疗上也有不同。普通头痛重点在于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以认清寒热虚实。而脑震荡则强调气血瘀滞,髓海失养,经络不通为主要病机。治疗上强调以“通”为顺,兼顾阳气。头为诸阳之会。阳气通达,气血调顺则髓海安和。因此,治疗本病经络与俞穴的作用就显著高于脏腑气血的作用。如其因为外伤所致,双眼胀痛,低头尤甚,则需醒脑开窍,通经活络。由于症在双目头颅,故选用听宫以开窍,臂臑治目疾。2穴合用可使髓安脑静,目疾得平。取上2穴均是以俞穴的特性和经络循行分布为依据。如因头颅外伤而头痛剧列。其症日久不愈必有瘀滞,阳气不达清窍。虽选用百会、上星、条口穴位得当,但毫针刺法收效不大。原因为针力不够,阳气不得宣通。改用火针温通后,治愈。说明虽病相同,但要究其病因、病机所在。虽选用俞穴得当但刺法不适宜也难奏效。故既要选其特效俞穴,也要运用其得当刺法,方能奏效。 治疗原则

降低颅内压,增加脑血流量和氧消耗;促进脑内葡萄糖、氨基酸代谢;促进神经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保护神经系统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止痛等对症治疗。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卧床休息;颅内压增高时,用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每日l一2次;去痛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脑神经细胞恢复治疗,脑活素10毫升,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10一14天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2周,可以连续治疗2—3个疗程;胞二磷胆碱0.5克,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4天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2周,可以连续治疗2—3个疗程;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天为1疗程;脑复新100毫克,口服,每日3次;谷维素20毫克,口服,每日3次。

西医诊断

正常人的脑干网状结构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作用,是通过丘脑内侧、下丘脑和大脑皮层传递的。这也是刺激作用使大脑皮质处于清醒或兴奋状态,当此系统遭受损伤时,就会出现上述脑功能紊乱征象。

中医把颅脑损伤归属于头部内伤的范畴。头部内涵脑髓,为精气神明的所在。卒受暴力则气闭壅塞、九窍不通、神明失司,血随气行,气闭则血凝为瘀。瘀阻于上,则清气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升降失司,神明被扰,神志不清。

由于失治或治而未彻底,瘀血祛而未尽,窍隧通而未畅,致伤后出现头晕刺痛。其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致升降失司,发为呕吐,便是瘀血直接所致。

上扰清空,出现眩晕、失眠、多梦、耳鸣、盗汗、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晚期因病久;或调摄不当;或素体虚弱可致血虚,引起头晕、视物模糊、神疲、消瘦、恶心、呕吐、唇甲苍白、舌淡、脉沉细。心理治疗鼓励病人尽早从事正常活动。

中医诊断

本病为脑络损伤,临床辨证者先应抓住一个“瘀”字。

其中瘀阻脑络者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治以活血祛瘀,中医中药治疗治则:按瘀血、阴虚及血虚三种类型辨证治疗。

瘀血以活血祛瘀为主,辅以和胃止呕、理气止痛。方药: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红花6克、乳香6克、没药6克、丹参12克、麝香0.1克、黄连2克、半夏9克、玄胡索12克、苦楝子6克。阴虚以滋阴潜阳,平肝安神为主。方药: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天麻15克、白芍15克、酸枣仁15克。血虚以养血安神为主。方药: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酸枣仁15克、知母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治疗贴士

在治疗中,还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要求得脑震荡后遗症治疗的好效果,首先诊断要正确。

脑震荡的诊断较容易,主要依据是:有头部外伤史;有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小于30分钟)和近事遗忘;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此外,还有发生脑震荡后,出现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失眠、记忆力减退、思想不能集中等症状。应注意的是要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颅内、外可能被遗漏的病变。特别是对可疑有颅内慢性渗血引起血肿,而处于中间清醒期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免延误治疗。脑震荡发生后,不要暗示病人有发生脑震荡后遗症的可能。脑震荡后遗症形成后应积极治疗,切忌草率从事,更不可用轻蔑、嘲讽的态度对待病人,应解除病人的疑虑,多给予体贴和鼓励,以增强病人治愈的信心。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