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针灸推拿 > 针灸治疗 > 正文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一

2012-07-14 10:35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 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内较为安全;1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如超过1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 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1.7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2.承泣(Cheng qi)ST1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血管分布: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为填充分于眼球、眼球诸肌、眶内骨膜之间的脂肪团块,对眼球起固定作用)→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病人双目正视或上视,持30~32号毫针,快速点刺破皮,针尖略朝上,缓缓进针,至0.5~1.2寸深,以有针感为宜。如无针感,可稍作留针即停针待气后再略加调整针剌的方向或深度。如再无针感,即应留针,不必强求。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 若深度超过1.5寸时,多可损伤眼动脉主干;超过1.9寸时,即深达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可造成有关组织的损伤。

针剌方向 若针尖贴近眶下壁,当进针深度超过0.4寸时,即有剌入眶下沟之危险,可伤及眶下动、静脉,出血较严重。故当必须深剌时,针尖应稍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下壁剌入。

3.攒竹(Cuan zhu)BL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有额肌及皱眉肌,深部为额骨。血管分布:额动、静脉。神经分布:额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皱眉肌据解剖学研究,眶上切迹存在变异现象。对1320例头颅调查:二侧出现切迹的为59.2%,而二侧均为眶上孔的占36.1%,一侧为切迹一侧为孔的占4.7%.所以,攒竹穴的定位为眶上切迹,实际上眶上孔的变异出现率为36.1%.同时,还发现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上缘的位置关系也存在变异,眶上切迹或孔居眶上缘内1/3者为61.0%,居内、中1/3间者占33.7%。故本穴在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变异的情况。

【针剌方法】

1、直剌:一般0.3~0.5寸,如解剖变异为眶上孔,可从眶上孔刺入,进针1~1.2寸。

2、斜刺:向下斜剌透睛明0.3~0.5寸,以疗眼疾。

3、平剌:用透刺法,透鱼腰0.8~1.2寸,治疗头痛、面瘫。

4、如无解剖变异,从眶上切迹向外下斜剌眶上孔0.3~0.5寸,治疗眶上神经痛。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一般浅刺,从眶上孔刺入时应用30号细毫针缓慢送针,如有阻力,不宜再进。如剌破深部血管可引起明显出血,严重者表现为局部肿胀,上眼睑下垂难以睁眼。

针刺方向 直剌时不进入眶上孔一般较安全,平剌时要操作熟练,以减轻疼痛;斜刺透睛明时,应避开血管,以防出血。

4.球后 (Qiu hou)EX-HN7 经外奇穴

【取穴】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血管分布:浅层为面动、静脉,深部为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有眼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患者目上视可正视,用拇指轻托眼球固定,沿眶下缘针尖略向内上方,朝视神经方向缓慢进针,深度0.5~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 此穴不宜深剌,一般不可超过1.5寸,若超过2寸时,容易损伤视神经、海绵窦、颅内动脉及垂体等眶内和颅内的结构。更不宜提插、捻转。此穴因血管分布丰富,针剌易引起出血,患者可有眼球突胀感,局部呈现青紫。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5.下关 (Xiaguan) ST7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血管分布: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或向耳侧斜刺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下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直刺过深可刺中该神经的主干或分支,引起损伤。所以如果病人感受到穴区疼痛、发热或触电感,即应将针上提,不可再深刺。

刺激方式 本穴多因穴位注射不慎而出现意外,故应避免使用浓度 过高或过低、酸碱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液进行穴位注射。

6.四白 (Sibai)ST2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穴位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眼轮匝肌、上唇方肌。血管分布:面动、静脉支,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斜刺0.5~1寸,平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过0.5寸或进行平刺时一般不会发生损伤性意外(机械性损伤),但如针尖进入眶上孔(约在针刺深度超过0.5寸),并继续进入眶下管时,如进针深度超过1寸,即有可能损伤眼球,所以不宜过深。

针刺方向 当针尖进入眶下管时,应按45°角朝上,75°角朝外的方向进针。

另应注意:向眶下孔斜剌时,须选取30号或32号的细毫针,且要避免反复提插或捻转,以免刺破眶下动脉。

7.水沟 (Shuigou) DU26 督脉

【取穴】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口轮匝肌。血管分布:上唇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针刺方法】取仰卧位,直刺0.3寸或向上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是人体中针感反应最为强烈的穴区之一,临床上出现的意外多为诱发癔性发作。据观察,这类意外事件常发生于刺激过强之时,所以,本穴的针刺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重(急救除外),对有癔病史者,尤应如此。另外,也有报道因针剌本穴,因间接反应,造成脑出血性中风。

8.哑门 (Ya men)DU15 督脉

【取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项韧带和项肌中,学问为弓间韧带和脊髓,内上方正对延髓。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枕大神经和第3 颈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俯伏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经第2项椎棘突上缘向下颌方向垂直缓慢剌入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脊髓,故不可深剌,进针要缓慢,不可行重度提插捻转手法。进针深度最深不可超过1.5寸,否则可剌伤脊髓颈段。病人出现传向四肢的闪电麻木感,或头痛、头晕等症状。较重者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针剌方向 应向下颌方向针剌,切勿向上朝眼的方向针剌。因其深部正对延髓,可造成延髓损伤,有生命危险。哑门穴,以刺向耳垂最安全(男可刺46.34mm,女可刺至45.13mm),其次为针向口或下颌(男可刺至44.92mm和42.42mm,女分别为43.33mm和40.99mm)。若向后正中线直剌亦可从第一二颈椎之间剌入椎管。另外,也不可向左右任意偏斜,以防误伤椎动脉。

9.风府 (Fengfu)DU16 督脉

【取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韧带、项肌中,深部寰枕后膜、硬膜、蛛网膜、软膜的延髓,上方为枕骨大孔,下为寰椎后结节。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为第三颈神经及枕大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向下颌方向垂直剌入0.5~1寸,缓慢进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5.3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延髓,故针刺过深有生命危险,一般应控制在1.5寸内较为安全,其极限则不得超过2同身寸。若刺入延髓,针下有松软感,患者全身有触电感,恐慌惊叫,轻者可有头痛,眩晕、心慌,出汗等,重者呼吸困难,继而昏迷。

针刺方向 风府穴,以针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达45.43mm,女为44.46mm),其次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易发生危险的是直刺(男性不宜超过36.83mm,女性不宜超过30.96mm)。

*图

10.风池 (Fengchi)GB20 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深部为头夹肌、头半棘肌、枕下三角、寰枕关节,上为枕骨髁,下为寰椎侧块。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枕小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针的内侧)和头上斜肌(针的外侧)。

【针剌方法】有三法: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0.8~1.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1.5~2寸;向对侧风池穴透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该穴深部重要结构为延髓和椎动脉,若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过深,超过1.5寸时,可造成延髓下端或脊髓上端损伤,甚可危及生命,故针刺深度以小于1.5寸为宜。

针刺方向 针尖朝向对侧眼外眦,则其深面正对延髓,若针尖偏向同侧眼内眦,其深面正对同侧的椎动脉,故不可针刺过深,不能进行大幅度提插、捻转。经测定,风池穴,针向对侧眼球,进针25~50mm,向鼻尖或左右透刺50~75mm,以向鼻尖针刺及向对侧风池透刺最为安全。

11.安眠 (Anmian) EX 经外穴

【取穴】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穴位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血管分布:枕动、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

【针剌方法】取俯卧位或侧坐位,直刺1~1.5寸。

【针刺意外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一般针深0.5~1.2寸,以不超过1.5寸为宜,否则易伤及深处的枕动、静脉。另外该穴深处分布有迷走神经,针刺过深或电针刺激过强,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注意针尖不可向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深部的椎动脉,及脊髓、蛛网膜等重要组织。

12.翳风 (Yufeng) SJ17 手少阳三焦经【

取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血管分布: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针刺方法】向口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针刺深度一般不可超过1.5寸,过深可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容易刺中),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针尖不可向下,以免刺中颈动脉窦,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

刺激方法 本穴不宜穴位注射,如必须作时,进针不可过深(1寸以内),药物要选择对神经刺激较小的药液。

13.天突 (Tiantu) BN22 任脉

【取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本穴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深部为气管,再向下胸骨柄后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毗邻左颈总脉、头臂干,胸骨角水平为肺前缘。血管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

【针刺方法】先与皮肤成90°角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以押手扶持针体缓慢用弯刺法向下刺入0.5~1寸。刺时针下空松感,病人有咽喉紧张感。留针时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不可过深,因本穴区下为气管,且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易刺中气管软骨,若刺入气管环间的韧带,易穿透气管壁,伤及气管壁,伤及气管粘膜。病人可自觉喉中作痒,引起剧烈咳嗽、血痰,针体随之强烈颤动。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2.5cm左右。

针刺方向 应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或深刺。若深刺方向偏后,可刺中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造成出血。施术者针下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针感搏动明显。病人有胸闷、疼痛感觉,涌吐血痰,剧烈咳嗽,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甚至窒息死亡。若朝胸骨柄后面刺入过深或向两侧偏离,易刺伤肺前界引起气胸,肺气肿病人尤易发生,故不可深刺。一旦刺伤胸膜,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图

14.人迎 (Renying)ST9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血管分布:本穴位于颈动脉三角内,深面为颈动脉鞘,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深层有椎动脉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和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咽缩肌【针剌方法】深部触压颈总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在其前方或略向内直剌0.2~0.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1.5cm左右。故本穴针刺深度以不超过0.5寸为宜,其极限深度为1寸,否则易伤及迷走神经。另外,在进针时如有针尖粘滞感、明显的搏动感,表明已触及颈动脉,即应退针或变换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 人迎正确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颈总动脉的可能,若过于偏外,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中包含支配心脏活动的副交感纤维。患者可自觉心悸、胸闷,出现面色苍白,常可导致严重后果,乃到生命危险。因此,进针不可偏向外侧,不可过深,手法不宜过重。

15.扶突 (Futu) LII8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深层为提肩胛肌起点。血管分布:内侧有颈升动脉,深面是颈血管鞘的后壁,鞘内包含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深面为颈血管鞘的后壁。

【针剌方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进针针深度以0.5~1寸以内为宜,最深不可超过1.5寸,而且也不能行较大幅度的捻转提插手法,以免刺伤深部颈总动脉和血管鞘内的重要结构。

刺激方法 谨慎使用电针,脉冲频率不宜过高,因电针可诱使迷走神经反应性增强,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16.廉泉 (Lianquan)RN23 任脉

【取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本穴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肌肉分布:有甲状舌骨肌、舌肌;血管分布: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颈皮神经、舌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针剌方法】斜刺0.8~1.2寸,不留针。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不宜深剌,不可超过1.5寸。应选用28号或30号毫针,不可太粗,以防伤及咽喉。

针刺方向 向舌根部斜剌0.8~1.2寸或向二侧斜刺,或再分别向二侧斜刺。多不直刺并切忌大幅度捻转、捻转,以防出血。

17.缺盆 (Quepeng)ST12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斜方肌、前锯肌。血管分布:肩胛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肩胛下肌神经;深部为臂丛锁骨上部。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锁骨下肌。

【针剌方法】正坐或仰卧位,直刺0.2~0.4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正常体格者不超过0.5寸。深刺可穿过前锯肌、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刺伤肺脏引发气胸。但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8cm左右,可作参考。

针刺方向 由于斜刺不易掌握深度,本穴应直刺,且在完成手法后即出针,不宜留针。

18.颈臂(Jingbi) EX 经外穴

【取穴】仰卧,头转向对侧,于锁骨内1/3与2/3交点处直上1寸,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毗邻胸膜顶及肺尖。血管分布:颈外侧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深部为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

【针剌方法】水平向后直刺0.3~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以1寸以内为限度,不可深刺。对肺气肿患者,尤须谨慎。另外,膈神经属颈丛,为一混合神经,从颈丛发出后下行正好经过本穴。因膈神经支配膈肌的运动和本体感觉及膈上、下胸、腹膜之感觉,其感觉纤维还在途中分布到纵隔胸膜和肋胸膜及心包。针刺过深可刺伤膈神经,而出现肩背刺痛,胸腔憋胀,呃逆等症状。

针刺方向 不可朝向斜下,更不可偏向内下方,否则易损伤胸膜顶及肺尖,造成气胸。

19.云门 (Yunmen)LU2 手太阴肺经

【取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的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三角肌。血管分布: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分支。神经分布:胸前神经、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喙锁韧带。

【针剌方法】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入0.2~0.3寸为宜。

*图

20.中府 (Zhongfu)LU1 手太阴肺经

【取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面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第1肋间神经、胸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前缘→胸大肌→胸小肌→第1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入0.2~0.3寸为宜。

*图

21.气户 (Qihu)ST13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为锁骨下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锁骨下肌。

【针剌方法】直剌0.2~0.4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云门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cm左右,可供参考。

22.俞府 (Shufu)K127 足少阴肾经

【取穴】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血管分布:胸内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斜剌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云门穴。经尸体解剖测量,本穴从体表至胸膜腔壁的厚度为2.6cm左右,可供参考。

23.库房 (Kufang)ST14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经尸体测定,本穴危险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而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针刺方向 向外斜刺,注意避开血管,因针尖方向不当可刺伤腋静脉而引起出血。

24.*或中 (Yuzhong) KI26 足少阴肾经

【取穴】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1 肋间脉、静脉。神经分布:第1肋间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 cm (0.5寸)左右。

25.周荣(Zhourong)SP20 足太阴脾经

【取穴】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面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平刺或斜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4cm(0.8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26.神藏(Shengcong)KI25 足少阴肾经

【取穴】在胸部,当第2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肌。血管分布:第2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2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2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发生气胸。

27.胸乡(Xing xiang)SP19 足太阴脾经

【取穴】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下层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及第3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肺脏。

28.膺窗(Yingchuang)ST16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深面为第3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向内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左右。所以不可深刺和直刺,特别是左侧膺窗,上深面为心脏,深刺易导致心、肺损伤,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29.灵墟 (Lingxu) K124 足少阴肾经

【取穴】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3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0.渊液 (Yuanye) GB22 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前锯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4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1.天溪 (Tianxi)SP18 足太阴脾经

【取穴】在侧外胸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缘,下为前锯肌,再深面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平刺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2.天池 (Tian chi)PC1 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在胸部,当第4 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始端,深面为第4 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静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及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否则易刺入胸腔。刺伤心、肺。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历年考点
    应试指导
    仿真试卷
    思维导图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