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针灸推拿 > 针灸治疗 > 正文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二

2012-07-14 10:43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33.神封 (Shenfeng)KI23 足少阴肾经

【取穴】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4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寸)左右。不可针刺太深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脏。

34.极泉 (Jiquan)HT1 手少阴心经

【取穴】在腋窝顶点,腋动脉的后方。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腋筋膜、背阔肌腱、大圆肌。血管分布:腋动脉。神经分布:腋腔内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大圆肌。

【针剌方法】以手扪住搏动的动脉,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后缘直刺0.5~1.2寸。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若刺中臂丛神经或其分支,患者可产生向前臂乃至手指放射的触电感,注意此时不可反复捣刺,宜于点刺三、四下后出针(此手法多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以免损伤神经。

如深刺进入腋腔后,切忌大幅度插提,因其内组织疏松,并且腋静脉壁与深筋膜连系紧密,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刺破血管,可造成血肿。

35.大包 (Dabao)SP21 足太阴脾经

【取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前锯肌。血管分布:胸背动、静脉及第6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肋间神经、胸长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0.5~0.6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8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伤心、肺。

36.乳根 (Rugen )ST18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部,深部为肋间内、外肌。再深面为胸骨筋膜 、肋筋膜、肺脏。血管分布: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 .神经分布: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仰卧位,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穴区胸壁较薄,又因心脏前面膨隆,距皮肤表面较近。针刺左侧乳根穴过深可损伤心脏,须特别注意。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不宜直刺,以针与皮肤夹角小于25.较为安全。否则易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37.步廊 (Bulang)KI22 足少阴肾经

【取穴】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5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5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8cm(0.6寸)左右。不可直刺或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心、肺脏器。

38.鸠尾 (Jiuwei) RN15 任脉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肋间神经。本穴深部为肝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针剌方法】向下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寸)左右。不宜进针过深,以免刺伤肝、心等脏器。另外,肺气肿或者因肺过度膨胀,容积增加,横膈下降,故更须小心操作,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或向上斜刺,可略向下斜刺,进针要慢,手法要轻,要避免往不同方向捣刺,大幅度提插。

39.期门 (Qimen) LR14 足厥阴肝经

【取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肋间肌。血管分布: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左侧期门深部为胃或横结肠,右侧期门深部为肝脏。如果针刺过深,针尖可穿过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腹膜腔,而刺伤内部器官。特别是针刺左侧期门,可造成肝脏损伤,引起肝脏出血,后果较为严重同时,针刺左侧期门还较容易刺伤胆囊。尤其是在结石、炎症、肿瘤等病理情况下,由于胆汁充盈,胆囊体积增大,表面粗糙,缺乏应有的弹性、张力,更易导致刺伤胆囊壁。

针刺方向 直刺过深或由于方向不正确,还可能刺伤肺脏,导致气胸发生。甚至可刺伤主动脉而导导致死亡。故本穴以斜刺至触及肋骨为宜,并应谨慎操作,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40.不容 (Burong)ST19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鞘处,深层为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及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腹横肌。

【针剌方法】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不可进针太深,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正常人进针直刺不超过1寸,肺气肿病人更须小心谨慎。针刺右侧不容,还有刺伤胆囊的可能。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

41.巨阙 (Juque)RN14 任脉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 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本穴深部为肝脏,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注意不可向右斜刺,以免剌伤肝脏。

42.日月 (Riyue) GB24 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肋间内外肌。

【针刺方法】向外斜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穴区胸壁较薄,深面有重要脏器:左侧日月深层正对胃大弯近胃底处,右侧则正对肝之前缘,故不宜深刺。

针刺方向 本穴不宜直刺,斜刺以与皮肤夹角小于25°。较为安全。否则可刺穿胸壁进入胸腔。注意当毫针进入胸腔时,针下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空松感。另外,在操作时,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43.承满 (Chang man) ST20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4cm(0.5寸)左右。注意不可深刺,毫针进入腹腔,可伤及胃腑,发生胃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向上斜刺时,特别是肺气肿患者,易刺伤胸膜、肺脏发生气胸。

44.上脘 (Shangwan) RN13 任脉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直剌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区深面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不可针剌过深,以免刺伤胃及肝脏。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向右斜刺易损及肝脏,特别是病理情况下,如肝脏肿大,由于肝组织脆弱,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而当肝硬化时更易破裂,后果相当严重。

45.梁门 (Liangmen)ST21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处,深面为腹横肌。血管分布:第7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但不可针刺过深,以免损伤内部重要器官,如导致胃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直刺为主,不宜斜刺。针刺左侧斜刺梁门穴过深,可刺伤脾脏。针右侧梁门穴斜刺,可刺伤胆囊。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更易伤及。

46.中脘 (Zhong wan)RN12 任脉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胸骨体下缘与脐中线连线中点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腹直肌,深部为胃幽门,上方为肝前缘。血管分布:腹上动、静脉、神经分布:第7、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不可针刺过深,否则可剌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而刺中胃,引起腹膜炎。特别是饱餐、饭后针剌尤其须注意。因为胃扩张时,胃、十二指肠体积增大,胃壁变薄,内压增高,针刺不当易导致胃穿孔、破裂,在慢性胃炎、胃溃疡、肿瘤等情况下,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也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针剌方向 不可向上方深剌,否则可剌伤肝前缘,引起出血。肝、脾肿大患者尤须慎重。

47.腹哀 (Fuai)SP12 足太阴脾经

【取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第8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不可针刺太深,以免损伤内部脏器。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特别是针剌左腹哀穴时不可向背部方向斜刺,以免剌伤脾脏。

48.建里 (Jianli)RN11 任脉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脉、静脉交界处分支。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深部为横结肠,针刺过深,针尖可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而进入腹腔,损伤深部脏器如横结肠、胃等。所以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为宜,无论向左或向右刺均易刺中脏器。

49.京门 (Jingmen)GB25 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间骨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血管分布:第1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向肋骨游离端,斜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供参考。不可深刺,否则易刺伤内部脏器。针刺左侧京门过深,可刺伤脾脏,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如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等使脾脏体积增大,游离度低于,正常脆性增加。更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不慎刺入腹腔,针尖触及脾脏被膜,医者手下可有阻力感,应立即退针,不可再进针、提插。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直刺易伤及脏器。

50.章门 (Zhang men)LR13 足厥阴肝经

【取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血管分布:肋间动脉末支。神经分布:第10、11肋间神经,左侧章门穴下当脾脏下缘,右章门当肝右叶前缘。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侧卧位,斜刺0.8~1.2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不可深剌,否则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剌伤内部脏器。左侧章门可刺伤脾脏。右侧章门可刺伤肝脏。如果针刺不慎,还可引起肋间动脉破裂。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易进入腹腔,故宜斜刺。

51.下脘 (Xiawan) RN10 任脉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深面为横结肠。如过深直刺,针尖可刺破腹膜进入腹膜腔;若深刺超过1寸,可能损及胃下缘或横结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2.水分 (Shui fen)RH9 任脉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9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不可深刺,以免损伤深部小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3.天枢 (Tian shu)ST25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膜处。血管分布:第10肋间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直剌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否则可穿过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而刺中小肠,造成损伤。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4.神阙 (Shenque)RN8 任脉

【取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深部为小肠。血管分布:腹壁上、下动静。神经分布:第10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

【针刺方法】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直剌0.5~0.8寸。多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为古代禁针穴区,目前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刺该穴,只要消毒严密、手法得当,并不禁忌。

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不超过1寸,否则易刺伤内脏小肠。必须严格消毒,以免感染。针前先用碘酊消毒穴位,75%脱碘,并擦净皱褶中污垢。进针时宜慢,可行捻转手法,幅度不宜大。针后不宜拔火罐,针后再涂以碘酊消毒针眼。

针刺方向 不宜斜刺。

55.气海 (Qihai)RN6 任脉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女性为子宫底部。不可深刺,如直刺超过1寸时,针尖可刺入腹膜腔,刺中空、回肠,女性深刺则可刺中子宫底部。妇女经期针刺应慎重,孕期不可针刺。如深度超过2.5寸,则可刺破腹部主动脉。

针刺方向 宜直刺。向下斜刺易刺破膀胱。

56.石门 (Shimen)RN5 任脉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古代为妇女禁穴,现代虽有文章探讨其的避孕作用,但未能证实并获得公认。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不可深刺,以免刺伤空肠造成肠穿孔。

针刺方向 宜直刺,不宜斜刺。

57.水道 (Shui dao)ST28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鞘处。血管分布:第12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直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深部膀胱,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膀胱。

58.关元 (Guan yuan)RN4 任脉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布,腹壁下动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或向下透刺1.5~2寸。先排尿后针刺。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直刺深度不宜超过1.2寸。

针刺方向 本穴在膀胱充盈时,毗邻膀胱,所以一般应直刺,只可向下透刺而不宜斜刺。

59.归来 (Guilai)ST29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外缘,腹内斜肌,腹横腱膜。血管分布: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腹内斜肌。

【针刺方法】直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尤其是在膀胱充盈时,以免刺伤膀胱。

针刺方向 不宜向腹中线方向斜刺,以免伤及膀胱。

60.中极 (Zhongji)RN3 任脉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胳腹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针前排尿。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乙状结肠。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腹膜腔,刺中小肠。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不可向下斜刺,以防膀胱充盈时被刺伤。另外,孕妇不宜针灸。

61.曲骨 (Qugu)RN2 任脉

【取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5cm(0.8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此穴深部为膀胱。针前宜先排小便,并不宜深刺,否则针尖可刺入腹膜腔,刺中膀胱或回肠壁。因小儿膀胱平时即高出于骨盆上方,贴腹前壁,故较成人更易发生意外。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另外,此穴孕妇不宜针。

62.气冲 (Qichong) ST30 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外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股沟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直刺0.8~12寸,或由外向下外阴部斜刺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进针过深,可刺入腹股管中,在此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故不宜深刺,以免刺伤上述结构。

针刺方向 宜直刺,针尖应避开腹壁下动脉,不可向腹股管方向刺入。

63.大椎 (Dazhui) DU14 督脉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腱,棘上、棘间韧带。血管分布: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神经分布:第8颈神经后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针刺方法】头向前倾,微斜向上直刺0.5~1寸。或沿皮下向下斜刺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相当胸Ⅰ、Ⅱ节段水平。不可深刺,否则可刺达黄韧带(此时针尖阻力突然消失,有空松感),进则刺穿硬脊膜,脊蛛网膜、软脊膜,伤及脊髓。病人被刺中脊髓时,可有触电感,向四肢放射,并出现惊恐感,应立即退针。

针刺方向 本穴以向下斜刺最为安全,患者往往有向下传导针感。另外,本穴在作穴位注射时,注意更不可直刺太深和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品。

64.肩井 (Jianjing) GB21 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前锯肌。血管分布:颈横动、静脉。神经分布:腋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前锯肌。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经尸体解剖表明,针尖前下方深层为肋及肋间隙,壁胸膜及肺上叶,适对胸内之肺尖,针尖前方深层为胸膜顶及肺尖,针尖后下方为岗上肌及肩胛骨。针刺时,从皮肤至斜方肌深面的深度为2cm左右,至前锯肌表面约为4cm,达到肋骨或肋间隙表面的深度为5cm左右。

针刺深度 针刺时应十分小心,不可太深,本穴根据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5cm(0.8寸)左右,瘦弱者最好不超过1.5cm(0.5寸)供参考。以免发生晕针或气胸。该穴区同胸膜脏层有纤维小梁,活动范围极小。而右胸膜前界与右肺之间的间隙很小,加之胸膜囊的最上部胸膜顶,高出锁骨内侧端以上1~3cm,所以针刺该穴特别是右侧肩井过深,更易刺伤肺脏。

针刺方向 一般可用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而要避免向前下方或前内方深刺。若进针朝下方过深,有可能穿透第一肋间隙,伤及其深部的胸膜壁层及肺上叶;若进针朝前内方过深,经第一肋之上方,则可能刺穿胸膜顶及肺尖,均可引发气胸。进针角度以针体与刺入点处皮肤成小于67.5°为安全。

针剌强度 本穴对某些病人针感反应较强,易发生重度晕针。故对初诊病人,慎用强刺激手法。

65.肩中俞 (Jianzhongshu ) SI15 手太阳小肠经【取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肩胛提肌。血管分布:颈横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胸神经分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

【针刺方法】直刺0.3~0.6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 本穴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