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Bái Qū Cài
【英文名】Greater Celandine Herb, Herb of Greater Celandine
【别名】地黄连、牛金花、土黄连、八步紧、断肠草、山西瓜、雄黄草、山黄连、假黄连、小野人血草、黄汤子、胡黄连、小黄连。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elidonium majus L.[C.majus L.var.grandiflorum DC.]
采收和储藏:盛花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贮放于通风干燥处。亦可鲜用。
【原形态】
白屈菜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含橘黄色乳汁。主根粗壮,圆锥形,土黄色或暗褐色,密生须根。茎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细长柔毛。叶互生,一至二回奇数羽状分裂;基生叶长10-15cm,裂片5-8对,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缺刻;茎生叶长5-10cm,裂片2-4对,边缘具不整齐缺刻,上面近无毛,褐色,下面疏生柔毛,脉上更明显,绿白色。花数朵,排列成伞形聚伞花序,花梗长短不一;苞片小,卵形,长约1.5mm;萼片2枚,椭圆形,淡绿色,疏生柔毛,早落;花瓣4枚,卵圆形或长卵状倒卵形,黄色,长0.8-1.6cm,宽0.7-1.4cm,两面光滑,雄蕊多数,分离;雌蕊细圆柱形,花柱短,柱头头状,2浅裂,密生乳头状突起。蒴果长角形,长2-4.5cm,直径约2mm,直立,灰绿色,成熟时由下向上2瓣。种子多数细小,卵球形,褐色,有光泽。
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湿润地、水沟边、绿林草地或草丛中、住宅附近。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江苏、江西、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和壤土上。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春、夏、秋季均可播种,按行距100cm开浅沟,播种时将种子与倍量细沙混拌均匀,条播,覆土5cm,轻轻镇压,浇水。春播、秋播者15d左右出苗,苗出齐后,过密处应间拔,株距25-30cm,并清除杂草。
病虫害防治 生长期间有棉红蜘蛛为害茎叶。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双甲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性状鉴别 根圆锥状,密生须根。茎圆柱形,中空;表面黄绿色,有白粉;质轻易折断。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叶片完整者羽状分裂,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上面黄绿色,下面灰绿色,具白色柔毛,尤以叶脉为多。花瓣4片,卵圆形,黄色,常已脱落。蒴果细圆柱形,有众多细小、黑色具光泽的卵形种子。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裂片先端叶缘细胞壁呈乳头状突起。上下表面疏生多细胞非腺毛,以下面叶脉处较多而且长。非腺毛3-13个细胞,长150-1500μm。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波状角质层。皮层外侧有2列含叶绿体的下皮细胞,其下3-4列细胞壁稍厚。维管束约10个,环状排列。韧皮部散有细小的乳汁管,其外侧有韧皮纤维;木质部由导管及木薄壁细胞组成。髓大,多中空。
理化鉴别 (l)取本品粉末5g,氨水碱化,氯仿20ml浸泡过夜,滤过。氯仿液分为2份,一份留作薄层点样,另一份挥去氛仿,以1%盐酸2ml溶解,放入试管中,滴加改良碘化钦钾试液,溶液立即产生红棕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2)薄层色谱 ①取(l)项氛仿浸取液作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屈菜碱、四氢黄连碱、白屈菜红碱、血根碱加氯仿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点于同一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用乙烷一氯访一甲醇(6:3:0.3)展开,取出晾干,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处,显相同颜色的斑点。②取(l)项氯仿浸提过的药渣,充分挥去溶剂后,再以甲醇浸泡过夜,滤过后,浓缩作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照品小檗碱、黄连碱加甲醇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点于同一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9:9)为展开剂,氨蒸气饱和,展距10cm,取出晾干。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处,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地上部分含白屈菜碱(chelidonine),原阿片碱(ProtoPine),消旋金罂粟碱(styloPine),左旋金罂粟碱,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白屈菜玉红碱(chlirubin),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黄连碱(coptisine),左旋金罂粟碱β-甲羟化物(stylopine β-methohydroxide),左旋金罂粟碱a-甲羟化物,小聚碱(berberine),刻叶紫堇明碱(corysamine),鹰爪豆碱(sparteine),羟基血根碱(hydroxysanguinarine),羟基白屈莱碱(hydroxychelidonine),高白屈菜碱(homochelidonine)等生物碱,还含白屈菜醇(celidoniol)。茎叶还含胆碱(choline),甲胺(methylamine),组胺(histamine),酪胺(tyramine),皂甙及游离黄酮醇。
另白屈菜全草粗粉中还分离出消旋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coptisine),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6-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氧黄连碱(8-oxocoptisine),四氢小檗碱(canadine)等生物碱。
白屈菜根茎生物碱含量最高,在茎形成期,根茎、根、叶丛所含生物碱分别可达15%,12%和10.5%,而在开花期生物碱含量最低,根茎、根、茎叶所含生物碱分别仅为0.8%,0.8%和0.5%。
白屈菜乳汁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还含酚类化合物及白屈菜酸(chelidonic acid)。
白屈菜在开花期,叶中维生素C含量可高达834mg/100g,而在果实成熟期其所含维生素C仅为231mg/l00g。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最低。
1.白屈菜碱的作用:1.1.对肌肉的作用:在化学上与罂粟碱同属苯异喹啉类,作用亦相似,能抑制各种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而毒性则较低。对平滑肌之抑制属直接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对抗匹罗卡品,且可对抗组织胺甚至氯化钡(毛果芸香碱、白屈菜总碱)的作用,对兔离体小肠之解痉效力,以重量计,约为罂栗碱的53%,白屈菜注射液还能解除豚鼠离体肠管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痉摩收缩。也有人报告,低浓度能提高离体兔肠、子宫的张力,而较高浓度方呈抑制作用,大剂量还能抑制心肌、减慢心率、停止于扩张期,对横纹肌也有抑制作用。白屈菜总碱对平滑肌呈兴奋作用。
1.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白屈菜碱属原鸦片碱一类,也能抑制中枢。与吗啡相比,它对末梢的作用较强,而对中枢则较弱,有某些镇痛及催眠作用,白屈菜注射液对小鼠能产生中枢抑制作用,使自发活动减少,热板法、醋酸扭体法实验表明对小鼠有镇痛作用。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大量可减慢之;对反射无明显抑制,亦无脊髓性兴奋;能麻痹感觉及运动神经末梢,但对神经干无作用。
1.3.抗肿瘤作用:白屈菜碱是一种有丝分裂毒,可使小鼠移植性腹水癌细胞的高三倍体(hypertriplokd)的中、晚期分裂指数发生改变,呈显着的阻断分裂作用,给予125mg/kg后12小时,停止于中期分裂的占23.1%;在体外2.5×10(-6)M,能抑制纤维母细胞之有丝分裂。能延缓恶性肿瘤之生长。对小鼠肉瘤-180、艾氏瘤虽有抑制,但副作用及毒性大。原阿片碱亦有抗癌作用。亦有报道白屈菜碱和原阿片碱的抗癌作用不明显,而40%的白屈菜甲醇提取物却有明显的抗癌活性;有谓白屈菜提取物对小鼠淋巴白血病L1210及大鼠肉瘤W256并无抑制作用,但在组织培养中对Eagles PKB鼻咽癌细胞呈细胞毒作用,产生细胞毒作用的成分之一为黄连碱。对鼠Jensen肉瘤无作用。
1.4.其他作用:对猫的血压可引起轻度而持久的降低;延迟或阻止豚鼠的组织胺性休克或由抗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动物实验,无利胆作用,据云人内服白屈菜制剂可使心跳略慢、血压下降,并有利胆作用。
2.其他生物碱的作用:血根碱中毒量引起短时麻醉后,可发生士的宁样惊厥,增进肠蠕动及唾液分泌,对局部也是先刺激而后转入麻痹;还能降低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加组织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提高小肠、子宫平滑肌的张力。α-高白屈菜碱作用类似白屈菜碱;β-高白屈菜碱为痉挛毒,有局部麻醉作用。多实槐子碱(帕黑卡品)有神经节阻断及增强子宫的作用,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条件反射及脑电图的试验)。白屈菜红碱和某种Stilbylamine类,可能与本植物能去除皮肤赘疣的作用有关。这些成分在植物干燥时,很易变化。白屈菜中的黄连碱是一种细胞毒,小檗碱可能与其抗菌、利胆等有关。总碱在体外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结核杆菌、真菌等。原阿片碱、血根碱和白屈菜碱716.7μg/ml浓度,对考夫曼-沃尔夫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含某种未知成分,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扩张冠状血管。
【毒性】原阿片碱对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36.5mg/kg;隐品碱性对豚鼠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190mg/kg;血根碱对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19.4mg/公斤。
【性味】苦;凉;有毒
【归经】肺;心;肾经
【功能主治】镇病;止咳;利尿;解毒。主胃痛;腹痛;肠炎;痢疾;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咳嗽;黄疸;水肿;腹水;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研粉调涂。
1.《中国药植志》:治胃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
2.《山西中药志》:下心火,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
3.《四川中药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
4.《陕西中药志》:治毒蛇咬伤,止疼消肿。
5.《北方常用中草药》: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痛,泻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