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葚 (桑葚儿)
拼音名:Sangshen
口语:Sangrener
英文名:FRUCTUS MORI
该品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 的干燥果穗。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性状】 该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核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比较少见的颜色成熟后呈乳白色),有短果序梗。小核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 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原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核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花果,长1~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测定,用
8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性味与归经】 甘、酸,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补肝,益肾,熄风,滋液。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
①《唐本草》:单食,主消渴。
②《本草拾遗》: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末,蜜和为丸。
③《本草衍义》: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
④《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⑤《纲目》: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⑥《玉楸药解》:治癃淋,瘰疬,秃疮。
⑦《本草求真》:除热,养阴,止泻。
⑧《随息居饮食谱》: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
⑨《现代实用中药》:清凉止咳。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安胎。
【用法与用量】 9~15g。【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注意】
脾胃虚寒便溏者禁服。
1.《杨氏产乳》:凡子不得与桑椹子食,令儿心寒。2.《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3.《本草省常》:多食致衄,孕妇忌之。
【来自中国药典2005版】
【摘录】《中国药典》
【化学成份】果穗含糖,鞣酸(tannic acid),苹果酸(malicacid),维生素(vitamin)B1.B2和胡萝卜素(carotene);其脂类的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软脂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尚有少量辛酸(caprylic acid),壬酸(pelargonic acid),癸酸(cap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等。精油中含桉叶素(cineole),牻儿醇(geraniol),芳樟醇乙酸酯(linalyl acetat),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a-蒎烯(α-pinene)和柠檬烯(limonene)等;磷脂总含量0.41%,其中磷脂酸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32.15%,溶血磷脂酸胆碱(lysophosphatidy choline)19.30%,磷脂酸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15.91%,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12.40%,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10.53%,双磷脂酰甘油(diphosphatidyl glycerol)6.59%。还含矢车菊素(cyanidin)和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