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整理有关药物不良反应考点,供主管药师考试考生复习分享。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1)药物方面的因素
①药理作用:这是药物的共同特性,这往往与药物对机体效应器(即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器官或受体)的选择性不强有关,如应用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出现帕金森综合症,是由于它在阻断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又阻断了纹状体的多巴胺受体,产生以震颤为主的症状,如刻板式的运动障碍。 来
②方法和剂量的影响:熟悉药物的给药方法和治疗剂量,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反之,会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静滴或肌注庆大霉素治疗胃肠道感染,可出现对肾脏和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随使用剂量的加大,不良反应则加重;口服庆大霉素也可治疗胃肠道感染,却可避免对肾脏损害。
③药物相互作用:多种药物合用时,有的药物可影响另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使药效发生变化而产生毒性作用。据资料报道,两药并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占4.2%,6-10种药并用,则不良反应发生率增至7.4%.
④药品质量:药品在生产、运输、保存过程中,混入杂质或受到污染,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青霉素中聚合物(青霉烯酸、青梅噻唑等)是致敏物(半抗原)。
⑤药物的剂型和赋形剂:药物的剂型不同、生物利用度不同和血药浓度不同。如血浆药物浓度增加过快,可出现不良反应。此外,赋形剂的改变亦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时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机体方面的因素
①种族的差异:人中不同,对药物敏感成都不同,如甲基多巴所致溶血性贫血,不同种族发生率不同,高加索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有15%阳性;中国人、非洲人均不发生阳性反应。
②性别:氯霉素和保泰松致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女性远远高于男性。
③年龄:老年人排泄药物较慢,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延长。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含量较低,结合药物的能力也有降低,血浆中有活性的游离药物增加,药效增加,易发生不良反应。据统计,60岁以下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60岁以上者为15%.此外,婴幼儿代谢和排泄药物功能不全,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④病理状态: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利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使药物血浓度增高,作用时间延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增高,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药物不良反应危害
(1)药物的副作用 一般药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有的用于治疗目的,其余的作用便成为副作用。副作用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伴随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同时发生的非治疗所需的药理作用,属于药物的固有效应。例如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具有β1和β2两种受体的抑制作用。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时,是阻断了心脏的β2受体,而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症状,是因为阻断了支气管上的β1受体所致。
(2)药物的毒性作用 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有的可引起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如心脏、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的变化。对药物高度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长期服药者可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可出现慢性毒性反应。毒性反应往往与剂量有关,增加药物剂量则毒性作用亦增强。因此,企图用加大药物剂量的方法,来增加药物疗效,其效果是有限的,有时,后果是极其危险的。
(3)药物的后继反应(或称后作用) 指停药后相继发生的生物效应。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由于负反馈作用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4)变态反应 指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超敏感的免疫反应。如应用青霉素及某些生物后出现的荨麻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休克等变态反应。
(5)特异质反应 指少数人体内缺少某些代谢酶而导致服药后出现的毒性反应。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患者,服用磺胺类、阿司匹林、抗疟药(伯氨喹)等药物后,引起急性溶血反应。
(6)抗菌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 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大量杀灭体内敏感菌,使正常菌群失调,造成体内耐药菌和真菌大量繁殖,形成的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及真菌感染等。
(7)药物的依赖性 有些药物长期应用后一旦停药,患者产生一种病态反应,除心理上强烈渴求(精神依赖性)外,生理上也产生依赖性(身体依赖性)临床通常称成瘾性。这种长期药形成的依赖性,停药后使体内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者,称戒断综合征,如吗啡、度冷丁等。
(8)药物的致癌作用 如己烯雌酚引起的少女阴道癌,抗肿瘤药引起第二肿瘤等。
(9)药物的致畸作用 主要指妊娠早期因孕妇服用药物,造成胎儿生长发育的异常,如反应停引起海豹肢畸形;氯霉素在胎儿体内蓄积,引起胎儿呼吸功能不去昂、紫绀、腹胀、面色苍白为特征的灰婴综合征等。
(10)药物的致突变作用 药物作用于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使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生物学变异,如畸胎或肿瘤生成。
药物不良反应预防
(1)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 严格选择适应证,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病情不需要或者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诊断不明者,尽量不用药或少用药。如抢救磷化锌(无机磷杀鼠药)中毒的病人,不可错用解磷定。对于药理作用不清楚者,禁忌使用。此外,许多药物的商品名很相似,要注意鉴别并详细阅读说明书,以免误用。如抢救心绞痛的病人,误将消炎痛看成消心痛应用,不仅会延误抢救,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2)掌握药物的剂量、剂型 药物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服药剂量越大,毒性作用越强。因此,须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加量或减量。此外,要注意患者机体各脏器的功能情况,如肝、肾功能减退时,应使用对肝、肾功能无损害的药物,并减少用药剂量。老人和儿童对药物耐受性常低于青壮年,用药剂量要适当调整。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也易引起不良反应。
(3)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 给药途径的不同,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分布各异,使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都有区别。一般能口服获得疗效的就尽量口服给药,能局部用药者就不全身给药,这样也可以减轻或防止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抗肿瘤药局部给药,能提高疗效,不良反应也少,相反,全身给药,疗效低,不良反应也多。
(4)了解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易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使用前须做皮试,皮试阴型者方可使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应禁止并用。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
此外,为了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生产厂家应严把质量关,提高药物的纯度,减少杂质。同时还应注意包装、保管、运输、销售过程中的保护,尽量消除药物流通过程中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