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Zǒu Yóu Cǎo
【英文名】Herb or root of Common Rockvine
【别名】藤五甲、蛤蜈巴、小五爪金龙、五叶崖爬藤、上树蜈蚣、痰五加、五加皮、岩五加、毛五加、小走游草、钝叶小五爪金龙、小红藤、小红药、铜丝绊、爬山虎、红五加、五爪金龙、走游藤、通气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崖爬藤、毛叶崖藤的根或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trastigma obtectum (Wall.)Planch.[Vitis obtecta Wall.]采收和储藏:秋季挖取全株,去净泥沙及杂质,切碎,晒干;冬季挖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1.崖爬藤 常绿或半常绿木质藤本。小枝稍有棱,被柔毛;卷须有数个分枝,顶端有吸盘。掌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7-11cm,被柔毛,有苞片;小叶通常5,有时3,中间小叶菱状倒卵形,长1.5-4.5cm,宽1-3.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生小叶常偏斜,基部常不对称,两面无毛,边缘有稀疏的具尖头的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粉白色或锈色。花单性,伞形花序长约2cm;花小,黄绿色;花梗长0.5-1cm,有毛;花萼小,近无齿,浅碟状;花瓣4,卵形,长约3mm,顶端具极短的角;雄花有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近圆形,花盘贴于子房基部,不显着;雌花子房无毛,宽圆锥状,柱头4裂。果序长达6cm,浆果球形或倒卵形,长5-7mm,熟时黑紫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2.毛叶崖爬藤 本变种与崖爬藤的区别为小枝和叶均被毛,叶片先端渐尖。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生于海拔800-1400m的林下阴湿处或岩石壁上。
资源分布:
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阴湿的环境,攀附于石壁上或树上。宜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种植。
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于春暖时打插,选健壮的嫩枝条,去掉叶片,截成长15cm左右,按行株距20cm×(3-5)cm斜插于苗床上,稍压紧,浇水保湿,约经30-40d,长根出叶后定植,按行株距100cm×10cm开穴,每穴种2-3株,压紧,浇足定根水。此外,还可用种子繁殖,于春季育苗。
田间管理 定植后应搭棚遮荫,透光度30%-40%左右。当藤蔓长到25-40cm时,应搭棚架,引蔓攀援。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秋季各施肥1次。冬季剪去枯枝和过密弱枝。
病虫害防治 蚜虫、卷叶螟,为害叶片。可用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
【性状】藤茎细长,节间较长,叶紫红色,略肉质。根少。以根入药尤佳。
【性味】辛;温
【归经】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流注痰核;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撒、麻油调涂。
【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敷蛇咬伤。
2.《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骨折。
3.《四川中药志》:发散风湿,行血导滞。治头痛、身痛、筋骨痛、风湿麻木及流注;外用洗疮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