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病性
传染源为麻疹患者(自潜伏期至出疹期均有传染性)。病毒经飞沫直接传播,也可因鼻腔分泌物污染玩具、用具等感染。冬春季节流行。病毒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感染后发病率可达90%以上。
病毒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随后病毒侵入全身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细胞内增殖达一定数量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眼结膜、口腔粘膜、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小血管等均受染产生病变,表现为局部水肿,多核巨细胞的形成,细胞内出现包涵体等。由于细胞表面CD46分子为麻疹病毒受体,而人体细胞除红细胞外均表达CD46,因此病变范围十分广泛,少数病例病毒还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麻疹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流涕、咳嗽。发病二天后口颊粘膜出现Koplik斑(周围绕有红晕的灰白色斑点)是麻疹早期的典型体征。随后1~2天全身皮肤相继出现红色斑丘疹,从面部、躯干至四肢,病程约一周左右。麻疹一般可自愈,但由于发病过程中免疫力降低,易并发细菌感染,引起支气管炎、中耳炎、肺炎等,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是麻疹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约在麻疹病愈后2~17年(平均7年)发生,发病率仅为0.6~2.2/10万。患者大脑功能渐进性衰退,表现为反应迟钝、精神异常、运动障碍、最终昏迷死亡。SSPE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有高水平的麻疹抗体,现认为患者脑组织中有麻疹缺陷病毒存在,不易分离。麻疹病毒的M基因突变,可能是病毒逃避机体的免疫机制而在组织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2.免疫性
麻疹自然感染后免疫力牢固,一般为终身免疫。血清中的抗H抗体和抗F抗体在预防再感染中有重要作用;细胞免疫是清除细胞内病毒,使麻疹痊愈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