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要点如下,请各位考生仔细查看。
1. 流行病学:
注意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病前2个月进入疫区或有疫区居住史,并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期。
(1) 发热期
1) 急起畏寒、发热。
2) 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及全身酸痛。
3) 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4) 肾损害:蛋白尿和管形等。
(2) 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见于病程第4~6天。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血压下降。低血压或休克持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6天以上。
(3) 少尿期:
见于病程第5~7日。24小时尿量<400ml,重者24小时尿量<50ml。
(4) 多尿期:
见于病程第9~11病日,24小时尿量超过3000ml。
(5) 恢复期:
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为2000ml以下。
3.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数明显降低。
2) 尿常规:自发病第2日起出现中、重度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重者尿中有膜状物。
3) 血液生化:发热后期即有血尿素氮、肌酐升高,低血压休克期有代谢性酸中毒。
(2)血清学检查
1) 血清、血细胞和尿中检出EHFV病毒抗原和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具有确诊意义。
2) 特异性IgG抗体: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3) PCR检测EHFV的RNA,有助于早期和非典型患者的诊断。
更多内科诊疗技术知识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栏目!这里有2019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政策动态、精华资料及备考技巧,助力你的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