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在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正确地区分这两种类型的血尿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1.从尿液检查入手:首先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来初步判断。肾小球源性的血尿中,由于红细胞通过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挤压变形,因此在新鲜尿液样本中的红细胞多呈现为异形或破碎状;而非肾小球性血尿中的红细胞则保持正常形状。
2.尿蛋白:肾小球源性的血尿往往伴随有蛋白尿,这是因为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时,除了允许更多的红细胞通过外,也会使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漏出。如果患者同时存在明显的蛋白尿,则更倾向于考虑为肾小球性血尿。
3.病史与体征:询问病人的详细病史也很重要。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IgA肾病等疾病通常表现为肾小球源性的血尿;而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情况则多引起非肾小球性血尿。
4.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肾脏B超、CT扫描或者膀胱镜检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肾活组织检查(肾穿刺)以明确诊断。对于难以确定的病例,可以通过这些手段来获取更多关于病变部位的信息。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辅助检查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判断血尿的性质,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