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2月31日 19:00-21:00
详情时间待定
详情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临床医师考前冲刺必会)如下,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如火如荼,考前冲刺阶段,立即跟着小编开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精选考点的学习吧!考前密训班带你直播刷题>>
查看汇总:2022年临床医师基础/人文冲刺必会24个考点(含经典题)
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难度】★★
【考频指数】★★★
考点点拨: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引起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
【例题·B1型题】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后电位
1.终板电位是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答案】C;C
【解析】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膜电位降低。是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表现。属于局部电位。
【医学教育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更多热点信息:
考点+经典试题!2022临床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必刷68个知识点!
直播回放∣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模考含金量高吗?多少分保险?
全国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模考大赛第四单元150题大汇总
以上分享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想了解更多医学考试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