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1:00
详情关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内容,相信很多考生近期都在关注,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总结了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具体知识点,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发病机制: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贫血。
按发病机制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内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蚕豆病)、谷胱甘肽合成酶缺陷。
(3)血红蛋白异常:珠蛋白肽链量的异常,如海洋性贫血;珠蛋白肽链分子结构异常,如镰状细胞贫血。
(4)获得性红细胞膜糖化磷脂酰肌醇(GPI)锚连膜蛋白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1)物理与机械因素:大面积烧伤、人工机械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化学因素:如苯肼、蛇毒等。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临床表现 贫血+黄疸
根据溶血过程的缓急分为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溶血性贫血;根据红细胞破坏场所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1.急性溶血性贫血 起病急骤,如异型输血,表现为严重腰背四肢酸痛、寒战,随后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和黄疸、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损伤。
2.慢性溶血性贫血 起病缓慢,有贫血、黄疸、脾大三个特征。由于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3.血管内溶血(急性)和血管外溶血(慢性)
血管内溶血起病较急,常有全身症状、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
血管外溶血由脾脏破坏红细胞,起病比较缓慢,可引起脾大、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多无血红蛋白尿。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破坏增多:①血管外溶血时包括高胆红素血症、粪胆原、尿胆原排出增多。②血管内溶血时包括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
2.红细胞形态改变、红细胞渗透性脆性增加和红细胞寿命缩短。
3.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增多。
4.确定溶血性贫血病因的实验室检查
①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阳性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②红细胞畸形者,大量红细胞碎片,红细胞渗透性脆性增加和红细胞寿命缩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③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
④蔗糖溶血试验及酸溶血(Ham)试验阳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诊断
1.确定存在溶血 临床表现,血中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及红细胞寿命缩短。
2.判定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是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属于红细胞内异常还是红细胞外异常,遗传性或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3.确定溶血性贫血病因。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停用药物、食物(蚕豆)等。
2.支持治疗 输注悬浮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以缓解贫血症状,治疗休克和急性肾功能损伤。
3.药物治疗 如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4.脾切除治疗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视频课程的精讲建议大家购买课程后去学习,冲刺**班课程>>
以上关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临床执业医师辅导精华栏目!
〖医学教育网整理,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