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凝剂的抗凝机制是什么?为了帮助各位考生了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下:
(1)抗凝机制:口服抗凝药主要是香豆素类衍生物。
(2)监测指标:由于应用的剂量过大或个体的耐受性不同,口服防凝剂(华法林、新抗凝)的出血发生率可达7.1%~20.5%。可选用下列试验作为监测的指标。
1)PT:它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应用口服抗凝剂过程中,使PT维持在正常对照值(12.O±1.Os)的1.5~2.0倍,使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维持在1.5~2.0为佳。若PTR大于2.0,出血发生率为22%;而在PTR小于2.0时,出血发生率仅为4%。
2)F1+2监测:在口服抗凝剂的起始阶段,首先是半寿期短的因子Ⅶ活性迅速减低,随后才是因子Ⅹ和Ⅱ的活性减低。因此,当PT开始延长时,仅反映因子Ⅶ活性减低,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其他因子的活性。这也意味着尽管PT检测值在有效治疗范围内,患者却不一定能获得足够的抗凝效果。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关于检验职称的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