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体系统是免疫反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清除过程。当补体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补体总活性降低常见于以下几种疾病:
1.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由于大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激活了补体系统,导致补体成分消耗增加。
2.感染性疾病:某些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时,病原体表面抗原与宿主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途径,造成补体水平下降。例如,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3.遗传性补体缺陷症:如遗传性的C1抑制剂缺乏、C2或C4缺陷等,这些疾病由于先天性原因导致某些补体成分合成减少或者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补体总活性降低。
4.肝脏疾病:肝脏是产生多种补体成分的主要场所之一。肝硬化、急性肝炎等肝脏损伤性疾病会影响补体的正常生成和分泌,进而影响到整个补体系统的活性。
5.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疾病:如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栓性微血管病等,这些情况下血管内皮受损可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其过度消耗。
6.某些恶性肿瘤:部分癌症患者可能出现补体活性降低的现象,这可能与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调节分子有关,它们可以抑制补体系统的活化过程。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补体总活性降低的情况时,需要结合患者的详细病史、体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具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