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创伤与牙周炎是口腔主治医师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整理了关于咬合创伤与牙周炎,具体如下:
牙周炎是一类在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子的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有牙龈的炎症和出血、牙周袋的形成、牙槽骨的吸收、牙齿的松动和移位。对于牙周组织来讲,狭义上的咬合创伤是指咬合力超过支持组织的修复和(或)适应能力而造成的牙周组织损伤。其主要表现为牙齿进行性松动(震颤)、牙齿移位、影像学上牙周膜间隙的增宽、硬骨板的破坏和主观的牙齿不适症状。从咬合力作用的牙周组织来考虑,创伤可分为原发性创伤(异常的力作用于健康的牙周组织产生的损伤)和继发性创伤(正常或异常的力作用于支持组织减少的牙周组织造成的损伤)。
关于咬合创伤与牙周炎之间的联系,毕振宇通过建立Wistar大鼠咬合创伤模型,证实咬合创伤会引起牙周膜内的毛细血管网发生改变。经典动物研究表明,实验性咬合创伤单独作用可引起牙槽骨密度减低,不引起牙周袋或牙周附着丧失,但伴随炎症性牙周病时则有牙周袋形成和牙周附着丧失的发生。
1976年Lindhe等在实验性咬合创伤伴牙周炎的治疗中发现,炎症的控制逆转了牙周疾病的活动。然而,同年Polson等研究发现,当实验性咬合创伤合并炎症性牙周病时,牙周附着丧失很少;在活动性炎症存在的情况下去除实验性咬合创伤时没有发生骨再生;只有当咬合创伤和牙周炎症同时消除时,才发生骨再生。咬合性创伤可引起牙间越隔纤维及牙周膜纤维创伤性病变,出现纤维变性断裂、局部血流障碍、血管破裂等,使炎症细胞易进入纤维束中引起纤维破坏,从而加速牙周组织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