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涎腺化生的临床病理|临床表现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提供汇总:
疾病病理
溃疡周围的粘膜上皮可呈假上皮瘤样增生,有时其上皮钉突与下方化生的鳞状上皮相连接,极似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向深层浸润现象。腺小叶有的坏死,但仍保持腺小叶的基本形态;腺泡壁消失而互相融合,粘液外漏形成粘掖池;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可见对坏死物及渗出物的吸收、吞噬现象;邻近坏死区的涎腺导管和腺泡有广泛的鳞状化生,导管上皮团块中心常保留其导管管腔。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腭部,也可见于唇、颊及磨牙后腺,腭部病多在硬软腭交界处,可单侧也可双侧。本病特征为黏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样溃疡,直径5-30mm不等,大多在20m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溃疡可深达骨面,但不破坏骨组织,溃疡中心坏死,周围黏膜充血,亦有少数不出现溃疡,仅表面发红肿胀。溃疡面有肉芽组织,边缘隆起。X线片示骨质无破坏。一般无痛或偶有刺激痛。疾病病程6-8周,可自愈。
小涎腺病变以男性患者多见,男女比例为3:1。大涎腺病变则无明显性别差异,或女性略多于男性。病变大多发生于小涎腺,大涎腺者相对较少。发病年龄18-85岁不等,40-60岁为高峰年龄。
发生于大涎腺者为局部肿块,并不形成溃疡。肿块大小约6-10mm,界线不甚清楚,活动度较差。
备考神器:口腔内科主治医师助考之星题库
以上就是“坏死性涎腺化生的临床病理|临床表现是什么?”的全部内容啦,以上信息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汇总,更多信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口腔内科职称考试栏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