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皮肤黏膜检查如下,请各位考生仔细查看。
1.颜色
(1)苍白。
(2)发红。
(3)发绀:皮肤黏膜出现青紫色,是因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超过50g/L,而引起。易在舌、唇、耳廓、面颊、肢端出现,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和某些中毒的患者。严重贫血患者如血红蛋白量少于50g/L时,即使全部血红蛋白处于还原状态,也不出现发绀。
(4)黄染:1)这是由于血液中的 胆红素浓度过高超过34.2微mol/L,渗入皮肤和黏膜而使其发黄。见于胆道阻塞、肝细胞损害或溶血性疾病。
2)过多食用胡萝卜、南瓜、柑橘等,可使胡萝卜素在血中含量增多,而使皮肤黄染,但黄染部位多在手掌、足底皮肤,而不在巩膜和口腔黏膜。
(5)色素沉着:可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肝硬化等。
2.皮疹
3.紫癜
①直径不超过2mm者称瘀点(出血点);
②直径在3~5mm之间称紫癜;
③直径在5mm以上者称瘀斑;
④片状出血伴局部皮肤隆起者称为血肿。
皮肤黏膜下出血常见于血液病,其次为重症感染、某些血管损害的疾病、工业毒物或药物中毒等。
4.蜘蛛痣
其产生与肝脏对体内雌激素灭能减弱有关。常见于慢性肝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的妊娠期妇女。
5.弹性
见于严重脱水,老年人皮肤亦常松弛,弹性减退。发热时皮肤弹性可增加。
6.湿度
出汗增多见于结核病、风湿热、休克等。如出汗发生于夜间熟睡后,称为夜间盗汗;皮肤干燥无汗可见于脱水、黏液性水肿、维生素A缺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