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手机网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类 > 疾病 > 中暑 > 正文

高温来袭,请收下这份中暑防护指南!

2021-03-12 14:03 医学教育网
|

每年热浪一来,稍不注意就有大批人发生中暑。老年人、婴幼儿、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最易在炎热的天气发生中暑。关于“高温来袭,请收下这份中暑防护指南!”相关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68

高温来袭,请收下这份中暑防护指南!

不止体弱者,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高温中暑,甚至死亡。尤其是平时不在高温环境工作、突然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的情况下。

每年死于中暑的人不在少数。你可能不知道,历史上苏东坡、郑成功等大名人竟然都因中暑而亡。

中暑是怎么发生的

人体是恒温的,体温受到精确调控。

人体就像一台“空调”,可靠扩张皮肤血管、出汗蒸发散热来保持体温。

皮肤血管扩张,让更多“热血”通过体表来和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凉血、降温”的效果。但环境温度过高,超过皮肤温度时,靠扩张皮肤血管散热就不太奏效了,出汗蒸发成了唯一的散热方式。

汗能否有效地蒸发散热,还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湿度,相对湿度大时,影响汗液的蒸发,人体就无法有效散热。所以下雨天过后的高温、高湿度环境更容易发生中暑。

所以遇上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

中暑分轻重

症状轻的中暑可仅表现为口渴、抽筋(热痉挛)、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等症状,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症状较严重的中暑称为热衰竭,若没有及时治疗继续发展则成为热射病,可有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严重者可致死亡。

一般来说中暑患者的体温是升高的,但有时候皮肤有可能是冰凉且潮湿的,常常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快且虚弱,呼吸急促且浅。这都是病情严重的征兆,应立刻送医。

中暑了该怎么办

见到中暑的人,正确的急救措施请记住以下四点:

1. 搬移至阴凉处:中暑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离开高温湿热的环境。应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甚至脱去衣服。

2. 降温:可在患者头部捂上冷毛巾,或用浓度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

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

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就要停止冷敷等强而快的降温措施。

3. 补水:精神、体力状况尚可的情况,可给一些冰凉的饮料,补充水分,小口慢饮。

若患者精神状态差,在补充水分时,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可能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补充电解质。

4. 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精神状态很差),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以上中暑的急救总结起来就是:立即找一个阴凉处休息,环境通风;补充水分,小口慢饮;解开领口扣子、衣物;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休息后,若不好转,应及时就医。

如何减少中暑的发生

1. 充足饮水

在高温天气里,人体水分丢失速度加快,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在高温环境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建议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约500——1000毫升。饮水应少量多次,不断提醒自己补充水分就对了。

需要注意的是,大量出汗将会导致体内盐分与矿物质的流失,应注意补充、运动饮料和水果都可以。

2. 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露天作业

避免超时间太阳直射,外出时应穿着浅色系的宽松衣服,并戴上遮阳帽或遮阳伞以阻挡日光直射,休息好再出门也很重要。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体温调节能力较强,不容易发生中暑,但平时如果很少在户外或高温环境下劳作者尤其要注意,避免在太阳直射、高温、不通风的环境活动或劳作。

如果天气太热,国家也有保护政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已发布通知,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请公众注意防暑降温。

同样一些健身、锻炼爱好者也要关注天气,避免高温户外锻炼,否则容易发生中暑。

3. 老弱病残重点关注

虽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中暑,但有些人群在高温天气里更易发生危险,应当给予格外关注:

★ 婴幼儿及儿童,更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并且更需依赖他人的帮助来安排适宜的环境和补充水分。

例如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车内密闭的环境以及高温暴晒,及其容易导致人体脱水,成年人都不一定受得了,婴幼儿及儿童更不用说了。

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身体机能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高温带来的伤害,对温度改变的感知和响应也会变得迟缓。另外有基础病,尤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这些人更易受到高温的影响。

这么大热天,就别出去瞎晃悠了,要出门请做好防暑防晒工作!

以上为“高温来袭,请收下这份中暑防护指南!”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想了解更多医学疾病类知识,请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