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手机网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类 > 疾病 > 早泄 > 正文

早泄的中医与西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2017-06-06 11:59 医学教育网
|

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早泄的中医与西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是什么?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医学教育网编辑专门为您整理的早泄的中医与西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这篇文章吧。

早泄,是一个刺眼的字眼,让多少人叹息。作为医生,我最不愿意直接说“早泄”,而一般是用“射精过快”来代替。早泄的定义国内外有所不同。

一、早泄的定义

我国的泌尿男科专家认为,早泄意指阴茎插入阴道一分钟内,或在阴道内抽动不足十五次就射精。还有种更严格的说法就是阴茎未插入阴道就射精了叫早泄。国外的专家定义,50%的性爱机会中没有让女性伴侣达到性高潮就叫早泄。由此可见,早泄的定义,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不一,但射精过快给男性带来的尴尬,却是国内外男士共同的困惑。

二、西医病因病机

(一)心理性早泄的病因

1、焦虑和抑郁:

因为焦虑和早泄同为交感神经所调节。

①婚前的仓促性交常在心情紧张下进行,力求快速射精(早泄)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即使婚后性生活也难以改变射精过快的坏习惯。

②性交次数过少,一旦性交引起过分强烈的性兴奋(交感神经兴奋)而容易射精过快(早泄)。

③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不融洽,造成焦虑、紧张、畏惧都会引起早泄。

④缺乏自尊、受到挫折、感到内疚、耻辱感、自悲感等抑郁心情,可造成射精过快。

⑤缺乏性知识、性交技巧和经验等,也是射精过快的原因。

2、手淫恶习:

由于手淫时多害怕被人发现和耻笑,心情紧张,力求快速射精,逐渐养成射精过快的坏习惯,有了性伴侣后还难以纠正。

3、疲劳过度:

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后感到疲劳,精力不足时进行性生活,也容易发生早泄。

(二)器质性早泄的病因

1、身体素质的差异:

早泄者的阴茎海绵体肌的反射比非早泄者快。可能由于血中睪酮含量高,使射精中枢兴奋性增高,阈值下降,射精中枢容易兴奋而过早射精。

2、引起交感神经器质性损伤的疾病:

如盆腔骨折、前列腺肿大、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直接影向控制性中枢,对射精中枢控制能力下降而产生过早射精。

3、生殖器官的疾病:

阴茎包皮系带过短,妨碍充分勃起,敏感性高,容易过早射精;包皮过长包茎,妨碍性交活动,也容易过早射精;精阜炎症处于慢性充血水肿,稍有性刺激即有性兴奋而很快射精;慢性前列腺炎或者精囊炎,常常伴随射精过快。

三、中医病因病机

早泄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的中医理论认为,早泄主要与虚损(肾、心、脾虚)和肝胆湿热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的肾相当于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藏精、生精),与人体的前阴和后阴的关系非常密切(肾主二阴),储藏和释放人体的生殖物质(包括精液)和生长物质,控制人体包括性功能在内的排泄功能。先天不足或手淫、性生活过度,肾虚不能藏精,精液排泄失控(精关不固,精窍开)而早泄。用脑过度或劳倦伤神,损伤心脾,气血产生和运行不足,气血亏虚,造成早泄。

近期的临床研究发现,从肝论治早泄,临床疗效高。肝经络分支绕前阴而过,阴茎为宗筋所聚,其气血由肝调节,所以,忧郁恼怒可致肝火妄动,最易下扰精室而引致失精早泄。过食肥甘,嗜酒,酿生湿热,或外感湿热之病邪,流注下焦,内扰精室,肾失去封藏的功能而产生早泄。或因肝经湿热下注,致肝的疏泄异常,不能控制封藏而引致早泄。或恐惧伤肾,则精关不固而早泄。或心情不舒畅、抑郁伤肝,肝失疏泄,也可导致封藏失控而早泄。

四、早泄的治疗

早泄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具体到每一个患者,要科学分析病情,正确判断病因和病机,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治疗措施。具体的方法包括:

1、心理沟通:人性化服务,将患者当朋友,通过心理沟通,帮助患者分析病因,针对性疏导患者的心理困惑

2、性技巧培训:当面讲解性技巧,为患者提供性咨询服务,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建议采取最适合的性爱方式,以期达到完美性爱

3、中药治疗:辨证分析病因及病机,针对性采用我们阳光医院多年来所应用的特效中药制剂,辩证施治,疗效独特

4、穴位治疗:通过辨证,电刺激中级、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命门等学位,协调控制射精的能力,达到延长性爱时间

5、西药治疗:对个别精神症状严重的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延长做爱时间,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恢复男儿雄风

6、重视合并症的治疗:前列腺炎是早泄的罪魁祸首,治疗好了慢性前列腺炎,很多有早泄的患者,早泄自然就消失了,真的能达到“治好前列腺,高潮不断!”

以上就是关于“早泄的中医与西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通过对上述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没人请继续关注医学教育网。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