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手机网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类 > 疾病 > 帕金森 > 正文

大部分帕金森患者不懂求医

2017-04-22 09:42 医学教育网
|

帕金森的患者你真的会看病吗?首先,您为什么会患帕金森病?如何预防和消除恐惧呢?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帕金森恶魔盯上呢?医学教育网整理了“大部分帕金森患者不懂求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总结了晚期帕金森的病因、预防、注意事项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帕金森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帕金森是一种神秘的疾病。它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一些叱咤风云的名人,他们的晚年也没逃过帕金森病的魔掌。如今,越来越多青壮年患者的出现更让医学界意识到帕金森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帕金森之所以神秘,还在于目前人类尚没有找到根治它的武器,对于这种病的发病原因,科学家至今仍在不懈地探索,但我国每年却有10万名新增的帕金森病患者。患上这种病,一个原本好端端的人身体和四肢会不停地震颤,面部表情会变得僵硬、呆板,在一天的24小时里,病人随时随地会突然间全身僵硬不能动弹……这一切,使帕金森被喻为“21世纪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致残性疾病”,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广医一院帕金森病中心的邵明副教授和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的张世忠副教授两位对帕金森病有着多年临床治疗和研究经验的专家,为您揭开这种疾病的神秘面纱。

一位47岁的女帕金森患者,听信蜂疗可以治好其病的传言,让丈夫每天骑上自行车到城郊的蜂房,取回满满一瓶蜜蜂,再用镊子一只只的夹住放在穴位上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被一万多只蜜蜂蜇过穴位!由于蜜蜂毒素的作用,其相关部位的皮肤颜色发黑、脱皮,鼓起了一个个大包,像得了严重的皮肤病。但她的帕金森病非但没有好转,还越来越严重。直到近期其女儿在互联网上找到有关信息,才停止蜂疗。其实,许多帕金森病人都在走着一条与这位女士相似的曲折求医道路。帕金森病患者的队伍在日益扩大,而能认识这种疾病并获得科学合理治疗的人却并不多,这成为了一个让神经科医生们都十分头痛的问题。不少病人不相信科学正确的治疗方法,反而迷信一些民间“偏方”,浪费有限的时间和金钱。

为什么会患帕金森病

帕金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陌生的疾病,它得名于1817年最早描述帕金森病症状的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据广医一院帕金森病中心的邵明副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致残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得病后患者的肢体会不停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面无表情,病人不能用手书写,行走非常费力,需要特别小心或者别人的搀扶才能避免摔跤……严重的病人根本不能行走,必须长年卧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人之所以会得帕金森,医学界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接触环境毒素有关。首先帕金森病主要发生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而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科学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一个叫中脑的地方,这里有一群专门合成一种名为“多巴胺”物质的黑质神经元,又称“多巴胺神经元”。正常人在30岁以后,脑内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会随着年龄而增加,当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死亡超过60%的时候,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症。因此,有人认为,如果活得足够老,可能都会患帕金森病。

其次,科学家们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物质,它们可以损伤人的大脑神经元。而一些临床医生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少数帕金森病患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中往往可以找到一个或以上的亲属也患有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能提早预知吗

邵明副教授告诉记者,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出现的,很多病人甚至回忆不出准确的起病时间,所以很难预知。

早期病人经常会感到乏力,运动起来有些吃力,最先发生的部位通常是在一只手或上臂,例如走路不摆臂等。

有的病人其早期症状会表现为颈部和手臂的麻木,有的则表现为腰痛,这两类病人往往被诊断为颈椎病或者腰椎病。

此外,大多数帕金森病人最初的症状是单侧肢体无力,走路时拖步,这些病人到医院尤其是一些基层医院检查,很容易会被误诊为中风。

还有的病人面部表情呆板,结果被误诊为老年痴呆症或者抑郁症。

因此,如果出现上述早期症状,尤其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应警惕是否患了帕金森病,并且应到有帕金森病专科或者神经内科的正规医院检查。

怎样才能

邵明副教授告诉记者,可以说目前全世界对帕金森病的诊断还没有一个“金标准”。

一般来讲,对一个具有全套典型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来讲,诊断是不困难的。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帕金森病专家,按照这些症状来诊断帕金森病也有20%左右的误诊率。目前最常用的帕金森诊断依据是:如果一个人有了静止性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中的任何两个症状,同时排除了其他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服用某种特殊药物后症状改善明显,在临床上即可诊断为帕金森病。

此外,医生通常还会让患者进行一些检查,如脑ct或者核磁共振等,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一些脑部疾病。如果要真正确诊,只有在患者去世后对患者的大脑进行病理解剖才能确定。

如何预防

尽量避免接触化学毒剂

由于还没发现帕金森病非常明确的病因,所以帕金森病的预防目前是比较困难的。不过邵明副教授告诉记者,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跟从来没有在家里或院子里用过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人比较起来,一生当中使用这两种药剂时间加起来超过160天以上,患帕金森病的几率便增加到70%。”

“因此,”邵明说,“这个结果提示人们要尽量避免接触化学毒剂,尤其是家族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要更加注意。”不仅如此,如果某人的直系亲属中有帕金森病患者,那么他患帕金森病的几率就要大一些,所以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一些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例如杀虫剂、农药、重金属锰、避免从事电焊工等。此外,也有研究认为喝咖啡和绿茶对预防帕金森病有一定帮助。

消除恐惧

本身并不会危害性命

一得病生活就不能自理?

邵明告诉记者,每个人的病情进展不一样,少数患者数年内就会迅速进展至病残,而许多患者病程进展相对较慢,经过合理治疗,15到20年还能保持较好的功能。通常来说,那些保持乐观心情、意志坚强和家庭关系和睦、家庭护理良好的患者,加上合理及时的医治,病情发展相对较慢,病人大多都能保持长久的生活自理能力。

患上帕金森病会致命吗?

据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的张世忠副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本身并不会危害性命,但患者由于长年的震颤、抖动和僵直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卧床不起并出现褥疮、吞咽困难、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最后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帕金森病能治愈吗?

这个问题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关心的,但邵明副教授指出,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治愈帕金森病。不过,现阶段虽然不能治愈帕金森病,但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控制和减轻症状。通过合理的治疗,多数病人至少在起病的最初几年能够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甚至几十年都能生活自理。

严峻现实

帕金森病患者

我国每年增10万

邵明副教授指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其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日益增高,全世界已有高达400万的患病人数,目前,我国帕金森患病总人数已达到170万人,5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近1%,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据估计,我国每年有将近10万人加入到该病的队伍中。

广州正规治疗者不足二成

而在广州,如果按照帕金森病在全球的发病率来估算,广州的帕金森病患者起码有1万人,然而从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从1994年至今对前去求诊的帕金森患者登记情况来看,求诊者还不到2000人。为此,邵主任呼吁广大市民,发现帕金森病时应向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专科还很少,像广州就只有中山一院、广医一院、南方医院和省人民医院等几家医院开设了帕金森病专科,而多数医院将帕金森病归到神经内科,这样一来,很多病人到医院就诊时不知道该看哪一科,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特别提醒

年轻患者在增加

不仅如此,55岁以下的年轻帕金森病患者也正在不断增加。据张世忠副教授介绍,一般来讲,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约有5%~10%的人年龄处于55岁以下。近年来,他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像陈女士这样30~50岁的年轻帕金森病患者有了明显增多的趋势。张世忠说,大概十年前,他们接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而他们从近年每天约20多个打到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的帕金森病患者咨询电话中发现,30~50岁帕金森病患者起码占了一半以上。张世忠认为,多数年轻帕金森病患者得病是遗传因素,但近年来年轻患者的增多也可能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关,此外还有近年室内装修的污染问题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教师独居老人易得

而张世忠副教授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则发现,知识分子,尤其是老师、独居老人、退休干部等人会更易患帕金森病。张世忠说,在他曾经治疗过的几百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有1/4的人是老师。他认为,这除了老师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较大之外,可能与老师长期使用粉笔,吸入化学物质较多也有关系。而现代社会的白领一族由于长期处在紧张的工作环境和急速的生活节奏下,也容易得帕金森病。

此外,邵明和张世忠两位专家均认为,相当大一部分的老年人之所以患上帕金森病可能与心情抑郁有关。其中独居老人与普通老人相比,他们更容易寂寞或者因为一些慢性病而影响心情和精神状态;而一些刚从重要职位退休的干部,由于心理状态一下子不能调整过来,常常被失落感所困扰,这些情况都会对脑细胞产生不良作用,从而加速甚至诱导帕金森病的发生。

以上内容是医学教育网整理的关于帕金森的相关内容,相信您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许了解这些还不够,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疾病栏目,请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帮到您。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