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的学名叫做「足癣」,是脚部皮肤的真菌感染。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容易反复。它好比身体的晴雨表,只要局部出现湿、热,脚气就容易卷土重来。关于“想治好顽固脚气?切记避开3个坑?”相关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想治好顽固脚气?切记避开 3 个坑
一、对付足癣,大家常陷入 3 个误区
相信偏方,一通操作猛如虎,结果治疗全没谱
很多人会用偏方治疗,尤其是各种食材。常见的偏方有吃大蒜治足癣、用各种醋泡脚、生姜泡脚甚至茶叶泡脚等等。
把自己的脚像食物腌过一遍后才明白,这些偏方除了能配出不同味型的料汁外,对足癣并没有效果,只是折腾自己、白费时间。
实际上,引起足癣的真菌对干燥、阳光中的紫外线和一般的化学消毒剂(比如碘酒)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它们影响,繁殖力下降甚至被杀死。
另外,真菌对高热比较敏感,一般 60℃ 处理 1 小时后就能杀死所有真菌结构,包括叫做「真菌孢子」的这种顽固休眠体。
很多人特别偏爱的是用醋泡脚,醋的主要特点是偏酸性,关键物质是「醋酸」。遗憾的是,真菌对这种程度的酸不敏感。也没有任何一篇权威报道提到醋和醋酸可以有效改善足癣。
跟风「脚气神药」,自行购药处理
除了上面算不上药物的偏方之外,还绕不过的是「脚气神药」和花花绿绿的药膏。在网络上、药店柜台很容易看到宣称可以治疗甚至根治足癣的产品。
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自行用药治疗的风险,尤其是以下几点:
第一,买的不是药,而是披着药品包装的消字号产品。
消字号产品没有「国药准字」标记,监管不严格。大家留心观察,可以发现某某抑菌膏会标榜纯天然、安全、有效、无激素(即糖皮质激素)。
实际情况是我们不知道里面是不是违规添加了什么药物。甚至会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越标榜没有加激素的,越可能因为要快速见效而添加激素。
足癣这类真菌感染长期误用激素的风险是延误病情,也可能引起新的皮肤问题,例如难辨认癣和皮肤癣菌肉芽肿。总之就是可能会越治越糟糕。
第二,凭着短期疗效迷惑我们。
现在市面上宣传很火的脚气水,确实可能有一定的用处。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后期复发比例高不高?是不是最佳的选择?性价比是最高的吗?
越是过度宣传的产品,大家越需要警惕。实际上,足癣已经有规范的治疗方案,有公认效果良好的药膏可供选择。
第三,缺乏专业判断,很难确定最佳药物
药店确实有专门治疗足癣的药膏,那是不是就能自己买来治疗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治疗真菌的药膏种类往往很多,对足癣的疗效有一定的差异。单看药品说明书很难确定最佳药物。从专业角度来看,足癣的治疗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确定。
足癣复发,直接用上一次就诊时医生开的药
脚气好比熊孩子,指不定什么时候会再次骚扰到你。
如果出现复发,有时候确实可以接着用上次的药。但更保险的措施是再去看医生,根据当前情况重新评估用药方案。
此外,除了用药方案调整外,还有可能需要完善防护建议,这对减少复发也相当重要。
二、足癣如何规范用药?
足癣一般怎么用药?
足癣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大多数情况只需要外用抗真菌药物即可。
外用抗真菌药物种类很多,包括唑类、丙烯胺类、布替萘芬等。唑类药物有酮康唑、克霉唑等。丙烯胺类包括特比萘芬。
最好选择是只有抗真菌药物、没有激素、没有抗生素(如新霉素)的药膏。一般每日 1——2 次,可能需要治疗 2——4 周。
对于角质很厚的足癣,有时需要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和去角质产品(如水杨酸和尿素),作用是去除增厚的角质、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疗效。
对于有明显的水疱或破损的足癣,可以先用生理盐水或者类似溶液湿敷,湿敷的时候可以用纱布或者棉片辅助,作用是收水、促进干燥。
在医生指导下,如果规范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失败,则有必要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常见的是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作用是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口服药物需谨慎,更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孕期、哺乳期碰上足癣,能用药吗?
当孕期或哺乳期碰上足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用不用药以及怎么用药。
总体来说,如果足癣明显,还是可以权衡利弊后用药,并且首先选择外用药物。医师可能会参考妊娠药物分级和哺乳期药物危险分级系统进行选择。
除此之外,日常还有必要做好防护,尤其是尽量保持脚的干燥和透气。
三、用药期间要注意什么?
虽然治疗比较简单,但还是存在不少误区。用药期间和停药后如果能够做到下列几点,控制效果肯定会更好:
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不要感觉差不多好了就自行停药。通常要治疗到症状和皮疹完全消失,大概需要 2——4 周时间。如果拿不准什么时候停药,有必要再看医生。
使用爽足粉、鞋内使用抗真菌粉末,有助于减少复发。
穿宽松、透气的鞋袜,袜子可以选择吸汗性好的材质。保持脚的干爽,避免长时间多汗、潮湿。袜子打湿了及时更换,不穿的鞋子注意保持干燥。
如果有其它部位的真菌感染,例如甲癣和股癣,也建议确诊后一起治疗。
以上为“想治好顽固脚气?切记避开 3 个坑”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想了解更多医学疾病类知识,请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