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手机网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类 > 疾病 > 胆囊炎 > 正文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

2017-11-27 09:55 医学教育网
|

关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相信对此有兴趣了解的人不在少数。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汇整了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

由于胆固醇代谢的紊乱,致胆固醇酯沉积于胆囊黏膜而引起轻度炎症,其中约有半数可有胆固醇结石之形成。胆囊外观多无明显异常,囊壁可稍增厚,色泽稍显苍白;胆囊黏膜明显充血肥厚,黏膜上有无数黄白色的胆固醇酯沉淀,形如草莓,故本病亦称“草莓胆囊”。

细菌可来自肠道和胆道,上行至胆囊;在败血症时,细菌可经血液或淋巴途径到达胆囊。约1/3患者的胆汁培养有细菌生长。慢性胆囊炎亦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约15%的患者既往有肝炎史。真菌、寄生虫感染亦可导致慢性胆囊炎。

胆道运动和(或)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可逐渐演变为器质性病变。又如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胆囊张力和动力变异,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增大,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增厚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由于胆囊壁血管病变可导致胆囊黏膜损害,胆囊浓缩功能减低或丧失,终致胆囊壁纤维化。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的介绍信息,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对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多疾病相关知识尽在医学教育网疾病栏目。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