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健康管理师精选辅导资料:疾病—身体系统的失衡”相信这是很多二级健康管理师考生朋友想要知道的事情,为此,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内容如下,希望可以帮到您!
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言,一个健康的人从低危状态发展到高危状态;再到疾病早期,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到疾病诊断,产生并发症,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在疾病被确诊之前,这个过程大多会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而这期间诸多的健康变化是不容易被察觉的,并且各个阶段没有明确的划分指标,所以我们极易忽视,结果导致疾病的产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疾病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积累。
(一)疾病的本质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生命的连续过程中,疾病是处于完全健康和绝对死亡之间的一种生命状态。当身体系统出现部分失衡时,局部可以发生早期病理改变,如宫颈癌的癌前病变。这时,身体组织的形态结构已出现异常,但失衡与平衡的调整还在进行之中,因此可以没有疾病表现;若恢复平衡,则早期病理改变可以消除。若失衡状态无法调整,系统的部分失衡就扩展到全身系统失衡,这时疾病就发生了。
从身体系统失衡的疾病观来看,疾病不仅是人体的一种病理过程,而且是身体内外环境不协调、不适应的客观过程。这个不协调不适应的客观过程在其早期是可以发现而调整的,其表现不仅是在躯体上,也会反映在精神和心理上。可以说,整个疾病过程是身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此时抓住自我保健的时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疾病特别是大病发生后,要想完全恢复平衡是很难的。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疾病的基本特征
1.疾病由多种因素构成。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一定的原因,但往往不单纯是致病因子直接作用的结果,与机体的反应特征和诱发疾病的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疾病的发生,应从致病因子、条件、机体反应性3个方面来考虑。
2.疾病是有发展规律的。疾病发展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掌握了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可以了解当时所发生的变化,而且可以预计它可能的发展和转归,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疾病是有体征症状的。疾病可导致人体内发生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痛、恶心、畏寒、不适等。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如肝脾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神经反射异常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的早期,可以没有症状和体征,如果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可能发现异常,有助于作出早期诊断。
4.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统)有其特殊的变化局部的变化往往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影响,同时又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而影响到全身,引起全身功能和代谢变化。所以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应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地处理好疾病过程中局部和全身的相互关系。
5.疾病使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力减弱或丧失。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重新建立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关系、恢复活动和劳动能力上。
(三)疾病的转归
1.完全恢复健康即痊愈,是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退,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机体的自稳调节以及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工作劳动能力也完全恢复正常。有的传染病痊愈后,机体还可获得免疫力。
2.不完全恢复健康,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并未完全恢复正常,而是通过代偿反应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可遗留下某些病理状态或后遗症。例如,心肌梗死恢复后所形成瘢痕,风湿性心瓣膜炎治愈后留下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等。截肢或器官切除后的状态也属于不完全恢复健康。
3.死亡是指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前者较为少见,它是由于机体各器官自然老化所致,又称老死或自然死亡。病理性死亡是由于各种严重疾病或损伤所造成的死亡。而死亡的标志,以往沿用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消失的标准;近年提出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发生了永久性停止,实际上指包括大脑半球、间脑、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发生了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即所谓脑死亡。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二级健康管理师精选辅导资料:疾病—身体系统的失衡”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二级健康管理师及资讯,请点击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