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30日 19:00-21:0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摘要: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易在人群中造成流行,患者死亡率极高,曾在人类历史上造成极大的危害,导致死亡总人数超过2亿,本文对我国从明代至建国后鼠疫发病历史作了回顾,提醒人们应保持警惕和加强防范。
清代人师道南曾赋《鼠死行》一篇,其文章内容为:“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我欲骑天龙,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洒天浆,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归,黄泉化作回春雨。”这是描写1792~1793年(清代乾隆壬子、癸丑年)鼠疫流行时纷纷死人的惨状,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这篇《鼠死行》,是望江令师范之子师道南20多岁临死之前的作品,前人评论说,该文奇险怪伟,颇有新意,位居道南《天愚集》中之冠。在自然灾害面前,作者感触极深,用自己手中之笔记录下人间的惨剧,实可惊天地泣鬼神。据洪稚存《北江诗话》说,师道南生有异才,年未三十卒。当时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1]师道南身处其地,亲眼所见人民感染鼠疫之气相继毙命,感到痛心疾首,转向苍天求乞解救民众疾苦的良方,但老天爷也无可奈何,就连关心民众疾苦的作者本人,时隔不数日,亦沾染鼠疫之气而死!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由于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曾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远在二千年以前,人类文字即有鼠疫记载。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历史上记载过三次,第一次发生在6世纪,首先在地中海附近地区流行,几乎遍及所有国家,前后持续50年,死亡人口达1亿之多;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当时称之为“黑死病”,波及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前后延续15年,约造成4000万人死亡,使欧洲人口减少约有三分之一;第三次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波及32个国家,死亡人数也不在少数。自20世纪40年代后,较小范围的鼠疫流行仍不断发生,有些国家仍有大片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2]而有些战争狂徒,不择手段地研究并使用鼠疫杆菌等生化武器来对付敌方,人为地造成鼠疫的流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我国鼠疫的最早记载为1644年(明崇祯末年)发生在山西省境内。在此前一年,明代名医吴有性对传染病的认识,较前人进了一步,他以为四时不正之气,发为温疫,其病与伤寒相似而有所不同,古书未能分别,于是细加推究病源,参考医案,著《温疫论》2卷,作为准绳,指导临床。在第三次世界性大流行期间,福建的福州、厦门、广东、海南岛、香港、云南、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曾也流行,死亡共达10万人。1862年(清同治初年)云南发生鼠疫,据俞曲园《笔记》说,云南在经历战乱之后,又流行鼠疫,“大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或在墙壁中,或在承尘上,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病皆骤然而起,身上先坟起一小块,坚硬如石,颜色微红,扪之极痛,旋身热谵语,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有以刀割去之者,然此处甫割,彼出复起,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1]染上鼠疫者,在患病的过程中,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谵语,全身中毒症状十分明显,医救不及,迅速大批死亡。象这样的鼠疫,在中国各地发生过多次,有的地方连续发生大面积的流行,死者无数,1893~1894年(清光绪十九至二十年)、1931年(民国二十年),福建曾流行鼠疫;到了1940年冬,日本侵略者用飞机散布鼠疫杆菌到浙江宁波、衢州、金华、诸暨等地,致使闽浙赣三省与之毗邻的多县市鼠疫流行,福建闽北地区许多乡村因之成为荒村野地。有资料记载,福建北部的建阳县的鼠疫曾断断续续流行22年,疫区分布在6个区27个乡53个村,发病3766人,死亡3177人,其中以1942年流行最严重,发病907人,死亡777人。[3]一个村只要有一人发病,马上就传染开,得病者十有九死,乡间流传的说法是“上午抬死人,下午被人抬,先死有棺材,后死没人埋”。有的一家人先后患病,又先后死去,有的甚至全家死亡。而建阳的徐市,受害最严重,本来热闹的大街,在鼠疫流行后,几乎无人走动,商店大门紧关,田野空无一人,山上新坟日日增多。特别是1945年的疫情,引起国际红十字会专家的注意,但国民政府无力控制鼠疫的蔓延,曾准备把当地村镇搞成无人区。1948年,回龙村发生鼠疫,许多人家绝了户,全村几乎跑光,烟囱不再冒炊烟。已发生鼠疫的村庄的百姓,纷纷外逃,将鼠疫杆菌向四周播散,结果使别的村庄的百姓遭受同样的厄运。
建国后的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确定“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三大方针,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并于翌年公布法定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全国人民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投入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爱国运动,取得非凡的成绩。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反复出现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大疫,终于被刚刚翻身做主的人民逐步降服。福建闽北地区也于1954年控制住鼠疫的流行,[4]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未见有案例报道。
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常借蚤类为媒介而传染于人,首先呈散发性发病,继则流行成疫。鼠疫杆菌在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但在阴湿处、低温及有机物内生存时间较长,在脓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存活数周,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可在尸体内存活数月;在蚤类粪中可活至一个月,故易于造成流行。这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不依赖人而长期在啮齿动物中生存,人进入疫区与传播媒介或染病的动物接触后被感染。已发现数十种蚤类具有传播鼠疫的能力。由于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质棘状突起,当蚤吸入含菌血后,细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血栓,当它再叮咬人时,吸进的血液遇阻反流,病菌随即而侵入人体。人对鼠疫无天然免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及年龄均易感。
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偶或在局部形成皮肤损害,形成民间所谓鼠疫性脓疱,但一般不留痕迹。病原菌大多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炎性反应,成为第一级原发性淋巴结炎,其附近的淋巴结也可受累,但炎性反应较轻,称第二级原发性淋巴结炎。若病变仅局限于淋巴结,即成为腺鼠疫。重症者,病原菌自此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成为继发性败血症。感染更严重者,病菌直接侵入血循环成为原发性败血型鼠疫。如病原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则成为原发性肺鼠疫,并由此可继发败血症。败血型鼠疫也可引起继发性淋巴结炎和继发性肺炎。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50%~90%、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70%~100%、败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100%。应紧急处理,明确诊断,联合用药及对症治疗。
鼠疫是烈性传染病,在法定传染病的管理细则中,划属甲类传染病,位列首位,排在最显要的位置。由于其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存在,有可能发生小范围甚至大范围的流行,人们仍要对之保持高度警惕性。为防止鼠疫从国外传入,在国际交通港口,对来自鼠疫疫源地的交通工具实施严格国境检疫。及早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特别是第一例病例,应按传染病管理法规规定紧急上报,同时进行隔离、消毒、灭鼠、灭蚤及检疫工作。在发现人或动物鼠疫的地区,应行鼠疫疫苗接种,以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率,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与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88~292。
[2]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4。
[3]刘建。大潭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513~515。
[4]南平市卫生防疫站。成就回放[N]。南平:闽北日报,2002,12,20。
11月30日 19:00-21:0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