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临床助理医师 > 其他信息

[寄生虫学]第二节 蚊

2007-08-25 13:42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第二节 蚊

  蚊属于双翅目、蚊科(Culicidae),是一类最重要的医学昆虫。

  蚊与其它双翅目昆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①喙细长,比头部长好几倍;②翅脉特殊,翅脉与翅缘有鳞片;③足细长,覆有鳞片。

  蚊的分布很广,凡有人类的地方几乎都有蚊类的活动。蚊的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38属,3350多种和亚种。我国的蚊类目前也已发现17属350种以上,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种约占半数以上。

  形态与结构

  1.成虫外部形态 蚊是小型昆虫,体长约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头、胸、腹3部分(图20-2)。

图20-2 雌库蚊模式图

  ⑴头部:似半球形,有腹眼和触角各1对,喙1支。触角(antenna)有15节:第一节称柄节(scape),第二节称梗节(torus),第三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各鞭节轮生一圈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产生反应,对二氧化碳和湿度尤其敏感,起寻找吸血对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复眼。

  ⑵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有足1对,中胸有翅1对,后胸有1对平衡棒,中胸、后胸各有气门1对。中胸特别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叶状,缘毛在凸叶上,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弧形,缘毛分布均匀(图20-3、4)。蚊翅窄长,膜质。翅脉简单,纵脉(V)2.4.5各分两支(图20-2),其余纵脉均不分支。翅脉上覆盖鳞片,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繸.翅鳞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在按蚊的分类方面是一重要依据。蚊足细长。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蚊,为蚊种分类特征之一。

图20-3 蚊的胸部(侧面)

图20-4 按蚊(上)和库蚊、伊蚊(下)的小盾片

  ⑶腹部:分11节,第一节不易查见。2~8节明显可见,在其背面,有的蚊种具有由淡色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一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

  2.口器(喙)结构 蚊喙为刺吸式口器,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构造。由上内唇(上唇咽)、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侧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首先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粗锯齿,是随着皮肤切开以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的表面被覆鳞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e)。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图20-5)。雄蚊的上、下颚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在喙的两旁有触须(下颚须)1对,为下颚的附肢。按蚊雌、雄蚊的触须与喙等长,但雄蚊触须的末两节膨大而向外弯曲;库蚊伊蚊雌蚊的触须比喙短,雄蚊的触须则较缘长或等长(少数蚊种例外)。触须是刺吸时的感觉器官。

图20-5 雌蚊口器构造

  3.内部构造 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环及生殖等系统。其中,与流行病学有关的主要为消化和生殖系统(图20-6)。

图20-6 成蚊内部解剖(雌)

(仿Marshall)

  ⑴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

  在前胸内有1对唾腺。每一唾腺分3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入舌内。唾腺管能分泌和贮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酶,例如能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anticoagulin),破坏吸入的红细胞的溶血素(haemolysin)和使破坏的红细胞凝集的凝集素(agglutinin)。

  ⑵生殖系统:雄蚊有睾丸1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远端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射精管远端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

  雌蚊有卵巢1对。再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前的膨大部称壶腹。总输卵管与阴道相连。在阴道无端有受精囊(按蚊1个,库蚊和伊蚊3个)和1对副腺的开口。阴道则开口于第八、九腹节交界处的腹面。每个卵巢由几十个至二百多个卵巢小管组成。每个卵巢小管包括3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囊(follicle)。顶端的为增殖卵泡囊,中间为幼小卵泡囊,靠近输卵管的为成卵卵泡囊。卵泡囊依次逐个发育成熟。当成卵卵泡囊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囊,又发育为成卵卵泡囊,每排出一次卵,顺卵巢小管上就留有1个膨大部。

  此外,呼吸系统中的微气管在卵巢上的分布,卷成细密的丝状,卵巢在妊娠后膨大,微气管也因而伸直,故可鉴别雌蚊是否经产。

  生活史

  蚊的发育为全变态,生活史分4个时期,即卵、幼虫(子孓)、蛹和成虫。前3个时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虫生活于陆地上(图20-7)。

图20-7 三属蚊生活史各期的主要鉴别

  1.卵 雌蚊产卵于积水中。蚊卵小,长不到1mm.按蚊卵呈舟形,两侧有浮囊,产出后浮在水面。库蚊卵呈圆锥形,无浮囊,产出后粘在一起形成卵筏。伊蚊卵一般呈撖榄形,无浮囊,产出后单个沉在水底。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经2~3天后幼虫孵出。

  2.幼虫 初孵的幼虫长约1.5mm,幼虫共分四龄。经3次蜕皮,成为第四龄幼虫时,体长可较第一龄幼虫增长8倍。幼虫体分为头、胸、腹3部(图20-8),各部着生毛或毛丛。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各1对,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细毛密集的口刷,迅速摆动以摄取水中的食物。胸部略呈方形,不分节。腹部细长,可见分9节。前7节形状相似,在第八节背面有气孔器与气门或细长的呼吸管。按蚊各腹节背面尚有背板和掌状毛(棕状毛),使之易于漂浮水面。第九节背面有尾鞍,末端有尾毛、尾刷和4个尾鳃。后者与调节渗透压有关。幼虫期的长短随水温与食物而异。在气温30℃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约需5~8天,经4次蜕皮而化为蛹。

图20-8 蚊幼虫背面

  3.蛹 侧面观呈逗点状,胸背两侧有1对呼吸管。蚊蛹不食能动,常停息在水面,若遇到惊扰时即潜入水中。蛹的抵抗力强,在无水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润,仍能发育羽化为成蚊。夏季通常2~3,羽化时间在黄昏和清晨,白天也能进行。

  4.成蚊羽化后不久,即行交配、吸血、产卵。自卵发育至成蚊所需时间取决于温度、食物及环境诸因素,在适宜条件下约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三属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鉴别见图20-7,表20-2.

  生态与生理

  1.孳生习性 成蚊产卵的地点就是幼虫的孳生地,蚊虫孳生地的区别在调查和防制上有重要的意义。各种蚊虫对孳生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可分为五种类型:

表20-2 按蚊、库蚊、伊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特征
按 蚊 库 蚊 伊 蚊
外形 舟形,有浮囊 圆锥形,无浮囊 橄榄形,无浮囊
排列 分散,常排成图案状浮于水面 集成卵筏,浮于水面 分散,沉于水底

呼吸管 无,具气门 长而细,有呼吸管毛多对 短而粗,有呼吸管毛1对
  掌状毛
  静态 与水面平行 头下垂,与水面呈角度 同库蚊
呼吸管 粗而短,漏斗状口阔,最深裂隙 细长,管状,口小,无裂隙 长短不一,口斜向或三角形,无裂隙


体色 大多灰褐色 大多棕褐色 黑色
触须 雌、雄与喙等长,雄蚊末端膨大呈棒状 雌蚊甚短,短于喙之半,
雄蚊则比喙长
雌蚊同库蚊雄蚊与喙等长
多具黑白斑 多无黑白斑 无黑白斑
小盾片 后缘呈弧状,
缘毛分布均匀
呈三叶状
缘毛在凸叶上
同库蚊
有无白环不定 多无白环 有白环
停息
状态
体与喙成一直线和停落面成一角度 体与喙有角度,体与停落面平行 同库蚊

  ⑴稻田型:稻田型包括主要孳生在稻田、沼泽、芦苇塘、池塘、沟渠、浅潭、草塘、清水坑等清洁静水中生长的蚊类,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是这类型的代表。

  ⑵缓流型:缓流型主要包括孳生在清洁的小溪、灌溉沟渠、溪床、积水梯田、渗水坑等岸边草丛缓流中的蚊类。我国南方山区疟疾的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为本型的代表。

  ⑶丛林型:丛林型主要包括孳生在丛林浓荫下的山溪、蔽荫的山涧溪床、石穴、泉潭等小型清洁积水中的蚊类。我国海南省丛林及其山麓的疟疾主要媒介大劣按蚊是本型的代表。

  ⑷污水型:污水型主要包括孳生在地面洼地积水、阴沟、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浅潭、清水粪缸、积肥坑、污水池,特别是污染积水中的蚊类。我国班氏丝虫病主要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本型的代表。骚扰阿蚊多孳生在积粪池、粪坑等也属于这一类型。

  ⑸容器型:容器型蚊类包括孳生在人工容器和植物容器的蚊类。人工容器指缸、罐、坛、桶、盆、碗、瓶、盒以及其他人造的可以积水的器物,轮胎积水、石穴积水也可归入这一类;植物容器指树洞、竹筒、叶腋、椰子壳等可以积水的部分。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型的代表。

  各型孳生地中幼虫食物来源包括有机质、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浮游生物,甚或蚊的幼虫等。幼虫的生长发育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光照;②水温:适宜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宜温度25~30℃;③水的流速:多喜静水,少数在缓流中,但水流速最快不超过0.09m/s;④雨量:直接影响幼虫孳生的范围;⑤水中天敌:柳条鱼、鲤鱼、草鱼等几种淡水鱼种、青蛙、龟、蜻蜓的幼虫和狸藻等水中动物或植物均为幼虫的天敌。

  2.吸血习性 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可吸植物汁液以保持个体生存,但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繁殖后代。雌蚊吸血行为一般有4个阶段;①起飞:当环境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时,通过触角短毛上的化学感受器刺激蚊脑飞行命令中枢而起飞,这种飞行是无目的性的;②迂回盘绕:由于在人体体表周围有一层湿温对流气流层,蚊通过短毛上的湿度感受器发现这股气流后,便很自然地飞向这种气流,经过盘旋一直跟到该气流的发源地──人或动物的皮肤;③降落:选择薄嫩的、血管丰富的皮肤着落;④吸血:停隐后,口器刺入皮肤刺探,血管定位,吸入血液。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吸血时间也多在其活动的时间,其最适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50%以上。

  吸血对象,随蚊种而异。有的偏嗜人血,如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有的偏嗜家畜血,如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等。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动物的血,嗜吸动物血的也兼吸人血。但同一蚊种吸血习性也会发生变异,如微小按蚊在海南岛主要吸人血,而在长江流域则偏嗜牛血。

  蚊的嗜血性对疾病的传播与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偏嗜人血的蚊,传播人体疾病的机会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动物的血,故能传播人兽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黄热病。蚊吸血习性是判断蚊与疾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3.栖息习性 雌蚊吸血后即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室内多栖于蚊帐内、床下、屋角、门后、墙面及杂物上。室外多栖于草丛、各洞穴、树下及人畜房附近的农作物中。栖性大致分为三类型:①家栖型:蚊吸饱血后仍停留室内,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②半家栖型: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然后飞出室外栖息。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③野栖型:自吸血至产卵完全在野外。如大劣按蚊。此分型并非绝对,即使同一蚊种,因地区、季节或环境的不同,其栖性也会改变。如微小按蚊,虽为公认的家栖型的典型蚊种,但在台湾省和海南省,都曾发现该蚊可生活于无人居住的山地森林区,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却是半家栖的。掌握蚊的栖息,是制定灭蚊措施及考核灭蚊效果的依据。例如杀虫剂滞留喷洒,对家栖型蚊种有效而对野栖型却无效。

  4.交配与产卵 蚊羽化后1~2天便可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交配是在群舞时进行的,群舞是几个及至几百、数千个雄蚊成群地在草地上空、屋檐下或人畜上空飞舞的一种性行为。少数雌蚊飞入舞群与雄蚊进行交配,然后离去。通常雌蚊交配一次就可接受够用一生的精子,有的蚊一生要交配几次。雌蚊交配后,多需吸血,卵巢发育,才能产卵。一般雌蚊均在傍晚或清晨到其孳生场所产卵。蚊一生中能产卵多次、产卵量因种而异,通常几十个至几百个不等。

  5.活动时间与飞翔能力 蚊的活动与温度、湿度、光照及风力等有关,一般都在清晨、黄昏或黑夜活动,但伊蚊多在白天活动。在我国偏嗜人血的按蚊活动高峰多在午夜前后。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华按蚊。

  成蚊飞翔能力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内活动,如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等;孳生于稻田、河沟离居民点较远的蚊类如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其飞行距离一般都在0.5公里左右,很少超过数公里。在遇顺风或中途无停留处的海峡、湖泊等强迫飞行的情况下,也可超过十余公里,如刺扰伊蚊。但凭借现代交通工具蚊虫也可被动转移至世界各地,并作为当地新的媒介传播疾病的事实已有报告。

  6.生殖营养周期和生理龄期 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称为生殖营养周期(gonotrophic cycle)。周期分三个阶段:①寻找宿主吸血;②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③寻找孳生地产卵。三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主要决定于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的速度,并受栖息场所内的温度和湿度影响。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周期发育相一致,约为2天。但也有个别蚊种需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发育成熟。各蚊种一生中生殖营养周期各有不同,一般3-7次,也有少为一次多至十余次的。所谓生理龄期:即雌蚊进行生殖营养周期的次数。因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个膨大部,所以根据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数目多少,即可判断雌蚊的生理龄期,生理龄期的次数越多,传播疾病的机会也越多,故龄期的判断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7.季节消长和越冬 蚊的季节消长和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相关。我国气候南北悬殊,各蚊种季节消长各异。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蚊种,或不同地区的同一蚊种,也因蚊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作物及耕作制度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季节消长情况。如中华按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每年3月初出现第一代幼虫,成蚊密度在5月起始上升,7月达高峰,9月以后下降,但中华近在台湾省每年4月至9月间有两个高峰。掌握各地区不同蚊种的季节消长情况,对蚊传疾病流行病学及灭蚊工作的开展均有很大意义。

  越冬(冬眠)是蚊对冬季气候季节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适应现象。蚊本身规律性生理状态受到阻抑,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越冬时雌蚊则表现为不吸血,卵巢停止发育,脂肪体增大,隐匿于山洞、地窖、墙缝、暖房、地下室等阴暗、温暖、潮湿、不大通风的地方;不食不动,新陈代谢到最低点;到次年春暖时,蚊始复苏,飞出吸血产卵。越冬机制复杂,但显然受外界因素(温度、光照)、内分泌调节以及种的遗传性等综合作用的影响。

  蚊越冬随种而异。伊蚊大多以卵越冬,如白纹伊蚊;嗜人按蚊也可以卵越冬。以成蚊越冬的多为库蚊,如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等。中华按蚊也是以成蚊越冬。以幼虫越冬的多见于清洁水中孳生的蚊种,如微小按蚊;骚扰阿蚊的幼虫也能越冬。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年各月平均温度均达10℃以上,适于蚊发育,则无越冬现象。

  8.寿命 雄蚊寿命约1~3周,雌蚊寿命1~2月,越冬雌蚊的寿命长达数月。自然界中,蚊的寿命不易测定,常用方法有:

  ⑴成蚊平均寿命:用人工饲养方法观察蚊虫的平均存活天数,此法可用公式M=Σfd/N计算。M为平均寿命,f为每日蚊死亡只数,d为每日死蚊生存天数,N为观察的蚊总数。

  ⑵种群(平均)寿命:用公式1/(-1np)计算,1n为自然对数,p为每日存活率,而每日存活率p=M(1/x),式中M为经产蚊比率,x为生殖营养周期的天数。蚊虫寿命越长,其体内病原体发育成熟的可能性越大。种群平均寿命及其经产率,常用作滞留喷洒、蚊帐浸药等防制效果的考核指标之一。因而了解蚊虫的寿命,对蚊媒病的流行学和防制均有一定意义。

  我国主要传病蚊种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蚊虫除直接叮刺吸血、骚扰睡眠外,更严重的是传播多种疾病。我国的蚊传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四类。蚊传较重要的病毒病还有黄热病及各种马脑炎等,迄今我国虽无这些病,但其传播媒介及气候条件在我国都存在,故要提高警惕,加强检疫防止病原输入。

  蚊传的人体疾病都是生物性的,不论其病原体为原虫、丝虫或病毒都必须经过在媒介蚊体内经发育和增殖阶段,才能传到新的宿主。其主要的传病蚊种都是经历年来流行病学考核证实的一些常见蚊种。现介绍如下:

  1.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成虫灰褐色,触须具4个白环,顶端2个宽,另2个窄;翅前缘具2个白斑,尖端白斑大,V5.2有一繸白斑;腹侧膜上有T形暗斑;后足1~4跗节具窄端白环;卵的船面宽,约占卵宽(包括浮器)1/3以上。(图20-9)。中华按蚊分布全国(青海、西藏除外),是我国最常见的按蚊。幼虫孳生于阳光充足、水温较暖、面积较大的静水中,如稻田、藕塘、灌溉沟等处。成蚊偏嗜畜血,兼吸人血,多栖于牛房。是我国大部平原地区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班氏丝虫病的次要媒介。

  2.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成蚊与中华按蚊相似,但触须较细,第4白环很窄或缺;翅前缘基部一致暗色,尖端白斑小,V5.2无翅繸白斑或偶有不明显;腹侧膜上无T形暗斑;后足同中华按蚊;卵的船面窄,约占卵宽的1/10(图20-9)。

图20-9 中华按蚊与嗜人按蚊形态鉴别

  国内分布于北纬34o以南,东经100o以东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包括河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省市。幼虫孳生于多草、有遮荫、水质清凉、面积较大的积水中,如有高棵稻遮荫的稻田、溪沟、渗出水等处。嗜吸人血,多栖息于人房。是我国北纬34o以南最重要的疟疾媒介,也是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3.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棕褐色小型蚊种。雌蚊触须有3个白环,末端两个白环等长并来一约等长的黑环;其它1个白环较窄,位于触须后半部;上述的黑、白环也可有变化。喙暗综色或在前段下面有一小淡黄斑,翅前缘具4个白斑;除纵脉6外,各纵脉(V)末端部都有饣卡白斑。各足跗节一致暗色(图20-10)。我国的微小按蚊分布于北纬33o以南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孳生在清洁的缓流如山溪、灌溉沟、梯口等处。栖性与嗜血性可因地区而不同:海南的微小按蚊嗜吸人血,多栖息在人的住房;纬度越高,吸人血的越少,吸牛血的越多。长江流域的微小按蚊偏嗜牛血,多栖牛房。是我国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

图20-10 微小按蚊(采王菊生)

  4.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中等大蚊种,体灰褐色。雌蚊触须有4个白环,顶端白环最宽。翅前缘脉有6个白斑,第六纵脉有6个黑斑。各足股节和胫节都有白斑,后足胫节和第一跗节关节处有一个明显的宽白环(图20-11)。大劣按蚊是热带丛林型按蚊,主要孳生于丛林边缘荫蔽的溪床积水、浅潭、小池等。为我国海南山林和山麓地区疟疾重要媒介。

图20-11 大劣按蚊(采王菊生)

  5.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与致倦库蚊(Cx.p.quinquefasciatus)是库蚊属尖音库蚊复组(Culex pipiens complex)的两个亚种。该复组的成蚊共同特征是:喙无白环;各足跗节无淡色环;腹部背面有基白带,但淡色库蚊基白带下缘平整,而致倦库蚊基白带的下缘呈弧状(半圆形)(图20-12)。在我国,淡色库蚊最南的分布是33o北纬,致倦库蚊最北的分布是北纬33o(秦岭以东)。这两个亚种均孳生于污染不很严重的水中,如污水坑、污水沟、清水粪坑、洼地积水等处,是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6.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棕褐色小型蚊种。喙中段有一宽阔白环,触须尖端为白色;各足跗节基部有一细窄的白环;腹节背面基部均有中间稍向下突出的淡黄色的狭带(图20-12)。主要孳生于稻田、藕塘、沼泽等处,如同中华按蚊。在我国,除新疆、西藏未发现外,遍布全国各地。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传播媒介。

图20-12 三种库蚊的主要特征鉴别

  7.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纵纹,自盾片前缘向后达盾片的2/3处。后跗1~4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腹部背面2~6节有基白带。幼虫孳生于树洞、竹筒、石窝、旧轮胎及住宅附近积有雨水的缸、钵及假山盆景中。在我国,分布广泛北限是辽宁省。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还能传播乙型脑炎。

  防制

  1.防蚊孳生 孳生地处理,改变孳生环境,使蚊不能孳生或减少孳生场所。

  ⑴稻田型孳生地的处理:对稻田可采用①间歇灌溉,使之“干干湿湿”或湿润灌溉(适于沙质土壤)藉以阻扰雌蚊产卵和幼虫发育;②铲除岸边杂草,不利于幼虫孳生;③稻田养鱼;④必须时投放Bti-14和Bs制剂。

  对沼泽、池塘、芦苇塘、沟渠、人工湖、水池、清水坑等大、中型静水体可采用养鱼,或投放Bti-14和Bs制剂。也可种植浮萍或水葫芦以减少幼虫孳生。

  ⑵缓流型孳生地的处理:沟渠可设水闸,定期开放,加大流量,冲刷幼虫。自然界小溪流,不易处理,可以从灭成蚊着手。

  ⑶丛林型孳生地的处理:开伐灌木丛。如海南丛林地已通过开发山林,清除村庄周围灌木林,种植经济作物,取得防制大劣按蚊的良好效果。但这类型孳生地处理较难,可用药帐防蚊、灭蚊。

  ⑷污水型孳生地处理:

  1)下水道、污水沟要疏通,比较理想的是生活污水要经过污水处理再排放到江、河、海。

  2)阳沟改暗沟并封闭,污水井加盖以防蚊飞入产卵。

  3)对暂不能改造的污水池、坑、沟以及清水粪坑、积肥坑等可使用化学杀幼剂。

  4)对城市的一般水池、蓄水池、消防池等可投入Bti-14及Bs制剂。

  ⑸容器型孳生地的处理:

  1)搞好环境卫生:平洼填坑、堵塞树洞、处理竹筒、翻缸倒罐及清除废弃器皿(如家前屋后的破缸、空瓶、瓦盆、罐头盒、椰子壳等)。

  2)加强轮胎堆放的管理:这些旧轮胎的积水,不仅是各种伊蚊的孳生场所,也是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孳生地,在国外,它似是埃及伊蚊的重要孳生场所。必要时可使用化学杀幼剂。

  3)对小型的水泥池、一般缸罐积水、荷花缸、盆景积水都可投放Bti-14或Bs制剂或养鱼等。

  2.灭蚊幼虫

  ⑴药物杀幼虫:常用杀幼剂和剂量:

  1)双硫磷:50%乳剂配或1‰溶液喷洒,浓度为1ppm,滞效可达14天。

  2)倍硫磷:50%乳剂,剂量为7.5~14.9g/99.18m2;2%粉剂,4~7g/99.18m2,滞效达15天。

  3)毒死蜱:乳剂或40%颗粒剂,剂量为37.5g/99.18m2,滞效达30天。

  4)杀螟松:可用98%原油0.1~0.2ml,封装在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制成的小口袋(2×3cm2)内,放置小型水体及废轮胎内,可防止白纹伊蚊孳生达数月至半年之久。医学教育网

  5)辛硫磷:50%乳剂,一般使用剂量为2~10ppm.

  ⑵生物杀幼虫:

  1)鱼类:一般的水沟、水池、河溪可放养柳条鱼;荷花缸、太平缸及宾馆公园内的小型水池可放养金鱼或其它观赏性鱼;对饮用水缸可放养塘角鱼、尼罗非鱼、中华斗鱼等;稻田内可放养鲤鱼;非洲鲫鱼;灌溉沟内放养草鱼等。

  2)生物杀虫剂:国内外目前主要为Bti-14或Bs制剂,国内产品使用浓度为2~2.7ppm和3.5ppm,对我国常见主要传病蚊种都有较好的效果,一般为7~10天投药一次,持续一周以上。但对埃及伊蚊Bti-14菌液130~180ITU/mg使用的浓度为10ppm,每7~10天投药一次。而Bs制剂不适用于杀灭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幼虫。最近一些灭蚊工作者试用Bti-14和Bs-101:2配比混合使用,其效果比单用Bti-14或Bs-10制剂好。

  3.来成蚊⑴室内速杀:用喷雾器、气雾罐把杀虫剂喷洒在空间,如室内或蚊虫栖息场所。通常都采用复配合剂,如0.4%二氯苯醚菊酯(3g)和胺菊酯(1g)或0.2%苄呋菊酯(0.2g)和胺菊脂(1.8g)。也采用拟除虫菊酯类和价廉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的复配,如果加入某些增效剂(八氯二丙醚),效果更显著。

  气雾罐的配方通常包括:击倒剂,如胺菊酯(0.15%~0.20%);致死剂,如二氯苯醚菊酯(0.15%)、溴氰菊酯(0.05%);另外再加入增效剂(如增效胺)、香精、去臭煤油和抛射剂(异丁烷等)而组成。

  ⑵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多用于媒介按蚊的防制,是防制疟疾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家栖蚊类有明显效果。可用50%DDT(2g/m2)胶悬剂滞留喷洒,如当地蚊虫对DDT已产生抗性,则可考虑选用马拉硫磷(2g/m2)或甲嘧硫磷(2g/m2)。可湿性粉剂配制水悬剂适于喷洒吸水性强的泥墙、砖墙,乳剂适用于木板、水泥等表面光滑的墙面。

  近几年来,采用拟除虫菊酯处理居民蚊帐,来代替DDT室内滞留喷洒,已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有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及大劣按蚊分布区域内的使用效果更是显而易见,因为这些蚊种的孳生地较难处理。同样,稻田灭蚊也是一难题,为了防制稻田型的蚊虫,采用药帐同时对厩舍进行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已取得明显的效果。医学教育网

  ⑶蚊香的使用:包括普通蚊香和电气蚊香(又分固体和液体),是用于室内驱赶以至击倒蚊虫,可作辅助防蚊灭蚊作用。其成分我国主要采用强力毕那命(左旋丙烯菊酯)和益必添(SR-生物丙烯菊酯)组成。

  ⑷对城市的下水道、小型防空洞可使用敌百虫烟剂或敌敌畏烟剂杀灭越冬的淡色库蚊或致倦库蚊。

  ⑸畜体喷洒灭蚊:每年早春期间,用0.1%敌百虫、0.5%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乳剂喷洒或涂刷畜体,每头牛的剂量为200~500ml,持效5~7天。

  ⑹室外灭蚊:这一般用于某些蚊媒病,如登革热或乙型脑炎流行时,进行区域性或病家室内外及其周围喷杀媒介伊蚊。采用超低容量喷洒法灭蚊,在居民点一般用辛硫磷及马拉硫磷合剂(90%原油1:1)66ml/99.18m2,在村庄周围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3.4ml/99.18m2.

  4.蚊虫防制的效果考核 蚊虫防制的效果,必须根据昆虫学指标进行考核。常用的指标为:①实验区与对照区的季节消长曲线的比较;②相对密度指数(relative population index);③经产蚊比率。

  5.媒介能量 媒介能量是衡量媒介的传播能力,评价灭蚊措施的效果,以及控制或消灭疟疾后预测重新发生传播的势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媒介能量(vectorial capacity),通常用数学模型表达。例如疟疾的媒介(按蚊)能量的数学模型,也就是综合各种因素,估计由一个原发性病例每一天通过某种按蚊媒介所能传播的新病例数。

  媒介能量=叮人率(ma)×预期传染性寿命(pn/-1np)×叮人习性(a)=ma2pn/-1np

  m=密度 a=叮人习性(叮人机率) p=每天存活率 n=孢子增殖的天数 1n=自然对数

  叮人率是每晚每人受某种按蚊叮刺的平均数。它反映按蚊与人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同时也反映该种按蚊的种群数量的大小。预期传染性寿命是该种按蚊能活到具有感染性子孢子时的平均寿命。它反映媒介的寿命与病原体外潜伏期的关系。叮人习性是每天每只按蚊的叮人的机率。它反映按蚊的嗜吸人血的程度。

  判定传播媒介防制措施是否有效,除昆虫学的指标证明防制有效外,还要有流行学的指标证明传播途径已经阻断。

临床医师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助理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临床助理医师备考资料包
    历年考点
    应试指导
    仿真试卷
    思维导图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