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1:00
详情多种原因可造成牙槽嵴骨量丧失,牙槽嵴高度降低和相应软组织的改变为义齿修复带来诸多困难,采用适当的方法重建牙槽嵴可使修复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多年的研究,出现了诸多增高牙槽嵴的方法。
1、天然骨植入法
1、天然骨植入法:天然骨主要有自体骨、异体骨和异种骨。自体骨移植是采用较早的方法。牙槽嵴萎缩治疗多采用游离自体骨移植法。传统方法一般是将供骨修成所需的形状植入,以恢复萎缩牙槽嵴的正常解剖外形。li等对20例上颌无牙颌牙槽嵴严重萎缩的患者行牙槽嵴重建术。采用Le-FortⅠ型截骨术将上颌骨分开,将预制马蹄形的自体髂骨植入到上颌骨体之间,术后8-12个月采用种植修复的方法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经33个月跟踪观察,效果可靠,功能恢复良好。自体骨移植后,特别是自体髂骨和肋骨移植会出现较明显的吸收现象,不利于恢复牙槽嵴正常解剖外形。Lenzen等选用自体颅盖骨增高牙槽嵴,术后1年牙槽嵴降低10%,低于髂骨和肋骨移植的吸收率(40%-60%)。有学者主张采用下颌骨的升支后部、联合区、颏部等供区来源的自体骨植入增高牙槽嵴,可减少骨吸收的程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由于自体松质骨含有一定量的骨生长因子,骨性网孔样结构和相当数量和种类的干细胞,故移植效果好,应用也较广泛。近几年采用自体松质或自体皮质骨颗粒与引导膜或钛加强网联合增高萎缩的牙槽嵴,重建效果理想,也减少了供区并发症的发生率。
早期异体骨移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抗原性。随着研究深入,不断改进异体骨的处理方法,使异体骨在某些方面已接近或达到自体骨的水平。异体骨大致可分为异体脱矿骨、异体冻干骨。由于异体脱矿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传导性和易塑形的特点,常被用于牙槽嵴重建。Kelly等1977年用异体脱矿骨重建牙槽嵴获得了成功。但异体脱矿骨本身力学强度明显低于正常骨且仅限用于非负重区的重建,因而常与力学强度高的材料复合植入。异体骨移植初期血供不足,吸收明显,潜在传播疾病的危险和易感染等并发症,目前已不常用。
由于近几年的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异种骨也较多的应用于临床。Maiorana等将自体髂骨松质骨和脱矿牛骨与钛网重建萎缩的上颌前牙区的牙槽嵴,经术后5-6个月后的临床和组织学分析,此法可获得较好成骨效果和较多的骨量。骨标本内有新骨生成和血管的分布,表明成骨活性良好。同样,由于力学强度和骨诱导活性等问题,常与其他材料复合,并需要借助钛网等支撑物的加强。
2、羟磷灰石植入法
2、羟磷灰石植入法: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成功的研制出了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骨替代材料———羟基磷灰石(HA),并被迅速而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羟基磷灰石具有许多其他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体内外试验均显示CD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骨传导性和一定的骨诱导性的材料。用于重建牙槽嵴外形的致密不可吸收的CD常被制成颗粒状和块状外形。Kent在1982年首先报道了应用致密颗粒状CD行粘骨膜下植入法的牙槽嵴增高术。从此,开创了治疗牙槽嵴萎缩的新途径。采用特制注射器将颗粒状CD注射到预备好的骨膜下隧道中,同时用手按压成形。但单纯植入CD颗粒在剩余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患者中并不能获得满意的增高效果,主要由于早期成骨量少且CD与骨结合不牢固等原因。Kent等在对牙槽嵴重建术中加或不加入自体松质骨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对于Kent‘s分类中的Ⅲ、Ⅳ类患者,最好采用CD与松质骨联合植入方式,这样可使增高的高度达到10-15mm.
良好的牙槽嵴外形是义齿修复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而简单加高高度往往不能取得好的临床果。通常,骨膜下遂道剥离时,使粘膜限制性掀起是保持颗粒状CD术后外形的主要方法,但有一些特殊病例和剩余牙槽嵴解剖结构的限制,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Mehlish等将CD与胶原复合,使CD有了可塑性,较好地解决了颗粒状CD易弥散的缺点。他们做了12-24个月的临床跟踪研究分析,证实效果可靠。但存在术后吸收明显且有延期愈合的现象,其发生率达39%.半年后,吸收现象基本稳定。这可能与胶原降解吸收有关。Bifano等作了CD与异种牛骨植入狗牙槽嵴后的组织学研究发现,其组织学转归类似于自体骨移植。鉴于CD缺乏骨诱导活性且与宿主骨结合不良等缺点,有些学者将具有骨诱导活性的骨形成蛋白(BMP)复合使用,以提高CD材料的骨诱导活性。
3、膜引导骨再生法
3、膜引导骨再生法:1994年Simion等报道了首例采用引导骨再生膜(GBR)方法垂直增高无牙颌患者萎缩的牙槽嵴,并进行了组织学评价。结果表明,GBR可增高牙槽嵴,但不超过4MM,组织学结果满意。为了获得理想的重建外形和再生骨的质量,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隔膜和膜下充填材料的研究。由于GBR技术的核心是在骨缺损区为骨的再生形成最适环境,其临床目标是为病损区的生物组织最大程度发挥潜能,达到的功能性再生提供最适宜环境。Hardwick等提出了GBR治疗技术的。5个基本原则: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组织整和性;细成分的阻隔作用;空间保持作用;临床可操作性。
作为GBR技术的屏障膜可大致分为不可降解与可降解两类:不可降解膜的代表是膨化聚四氟乙烯膨胀膜(e-PTEE)和钛金属膜;可降解膜主要代表是胶原膜和聚乳酸膜。Simion等用膨化聚四氟乙烯膨胀膜增高种植区牙槽嵴,研究发现膨化聚四氟乙烯膨胀膜的存在可保护血块和植入物的稳定。经评价除2个种植体周围的骨高度丧失4mm外,所有种植体周围骨量丧失高度平均为1.45mm.Kirkland等应用可降解的聚乳酸(PLA)膜与多种复合材料重建牙槽嵴,术后12个月外形测量结果显示:颊舌向增宽(3.27+3.73)MM;垂直向增高(1.90+2.50)mm,达到了术前预期效果。Parodi等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膜评价GBR重建大范围牙槽嵴缺损的可靠性。术后7-12个月的牙槽嵴外形与术前、术中比较,16例中有12例牙槽嵴平均高度和宽度增加(2.49+1.61)MM;无并发症和明显的软、硬组织的缺损和丧失。
GBR中采用何种膜效果更佳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两类膜在GBR疗中的区别。Donos等进行可降解膜与e-PTEE膜的比较研究,实验选用30只鼠做同体对侧对照研究,术后15、30、60、120、180d组织学与形态学的效果评价表明,两组在不暴露的情况下,均表现为无吸收并与术区有良好的骨结合;而在暴露区,均表现为严重的骨吸收并与受区愈合不良等现象,且种植体周围被纤维结缔组织包绕,钛钉脱落。结论是可吸收与不可吸收性膜对膜下骨组织的再生的质与量差异无显著性。必须保证在愈合的全过程保持完好的封闭和稳定。另外,这两类膜中除钛金属膜外,都不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承受表层软组织的压力。这就使膜下组织的再生空间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影响术后牙槽嵴外形的恢复。膜下充填材料的存在可保持组织再生的空间和固定血凝块,同时为骨组织再生创造适宜的微环境。常用的充填材料为自体骨和其他骨替代材料,如异体冻干骨、异种骨和生物活性材料等,其中自体骨效果最佳,被认为是评价植入材料性能的金标准。但来源有限和供区并发症,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异体脱矿冻干骨(DFDBA)具有骨传导特性,有助于骨组织的再生。,Brugnami等将DFDBA与e-PTEE膜法增高3种不同牙槽嵴萎缩类型的患者8例,经6个月的临床观察和组织学分析,在11个牙槽嵴重建区都获得了满意的牙槽嵴外形。组织学观察可见DFDBA颗粒周围被编织骨和板层骨包围,有成排的成骨细胞,并有新的骨髓腔形成,无炎症反应。表明DFDBA不仅可以保持骨再生的空间,还可为宿主的骨组织形成提供生物支架,促进骨组织的再生。Nicola等将一种牛骨来源的骨替代材料,BIO-OSS(其降解周期是4-14周)作为充填物应用在6例上颌萎缩牙槽嵴增高的GBR治疗中。6-7个月后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BIO-OSS颗粒被新生骨、类骨质和骨髓成分包围,并且有良好的血管系统建立,有较多的成骨细胞分布,骨改建现象明显。Ariziz等采用多孔状脱蛋白的牛骨植入不同类型患者的牙槽缺损中。12-16个月随访,牙槽嵴高度恢复良好,种植体功能正常。为进一步提高GBR的骨再生能力,有学者将重组人骨形成蛋白复合到植入材料中以提高材料的骨诱导活性,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