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论
一、 药物滥用的概念
药物滥用是指在一种已知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偏离了社会常规和医疗允许的情况下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使用药物。
二、 常见药物滥用包括如下几类
1、 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等)
2、 中枢兴奋剂(可卡因类药物)
3、 巴比妥类药物
4、 维生素类药物
5、 普通止痛剂
三、 药物滥用的危害性
长期滥用药物者常常出现该药的慢性毒性,患有多种疾病并发症,寿命明显缩短,丧失人格,道德,造成个人品质败坏,家庭破裂。对社会而言,药物滥用一方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另一方面造成成瘾者劳动能力下降,造成经济损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滥用药物人数达数千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药物滥用现象。
四、 药物滥用防治对策
药物滥用已引起国际各国政府和相应机构的极大关注,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管理:
(1) 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公约:如《国际禁毒公约》《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与精神药物公约》等
(2) 成立相应机构:如经济与社会理事会,麻醉品委员会,国际麻醉品管制局。
(3) 我国也制定《麻醉药品管理条例》《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
2、 提高全民及执业药师对药物滥用的危害性认识,严格执行国家药品管理有关条例。
3、 熟悉常见药物滥用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
4、 加强全民教育。提高认识。从根本杜绝药物滥用现象。
第一节 麻醉性镇痛药
一、 概述:
1、 麻醉性镇痛药也成为阿片类药物,其包括:
(1) 阿片。
(2) 阿片中提取的生物碱:如吗啡。
(3) 具有吗啡样作用的化合物。如哌替啶(都冷丁),美沙酮等。
2、 该类药物具有与吗啡类似的药理作用,都能形成吗啡型的药物依赖性,也称成瘾性。
二、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作用较复杂,表现两重性,
抑制作用→镇静、安眠、镇痛、呼吸抑制、降温。
兴奋作用→恶心、呕吐、瞳孔缩小、心动过缓、胃肠痉挛、骨骼肌活动增强。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治疗量下,对心血管无明显作用,个别出现血压下降,与组胺释放有关。
3、 对胃肠系统的作用:吗啡可降低胃的活动性,增加胃窦的弹性,使其排空时间延长,常引起便秘。
4、 其它方面:可提高膀胱逼尿肌、支气管平滑肌及胆道平滑肌的张力,可影响糖代谢,产生一过性高血糖。
三、 滥用者的临床表现
1、 滥用者对药物的体验
初尝阿片类药品,难受与快感相并存,可见恶心呕吐,头昏,乏力,嗜睡,视物不清,进而出现快感。
典 型的快感表现——注射海洛因后,立即有强烈的快感,从下腹部向全身扩散的温暖感觉,大约一分钟后,续之似睡非睡的松弛状态,这时,烦恼,忧愁,焦虑,紧张 一扫而空,人觉得宁静,平安,快慰,温暖,愉悦的幻想驰骋,"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感觉",其后,两到四小时精神抖擞,自身感觉良好。形成生理依赖性 后,每三到六小时,重复用药,才能维持身体的机能状态。
2、 耐受性:
是指麻醉药品容易产生耐受性,需要不断提高剂量,才能维持原来的药效。如,常规二醋吗啡用量皮下注射3mg,而依赖者,每日注射量达5g.
3、 生理依赖性和撤药症状:
撤药症状也称戒断症状,于撤药后发生。撤药症状的出现表明,患者形成生理依赖性
戒断症状——瞳孔散大,打喷嚏,起鸡皮疙瘩,寒战,厌食,恶心呕吐,腹绞痛,全身骨骼和肌肉酸痛,肌肉抽动;软弱,怕冷,不眠,心搏加快,血压上升;情绪或更加激惹,出现攻击行为或转为抑郁。
在出现戒断症状任何阶段,只要恢复用药,情况便会戏剧性的好转起来。
4、 精神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表现为一种渴求感。
5、 依赖者的行为特征:
对依赖者的生活模式起决定作用的行为特征就是强迫性用药。
6、 孕妇和婴儿的麻醉品依赖
孕妇应用麻醉品对胎儿不利,易导致死胎,早产,婴儿体重过低,新生儿死亡率达2~5%.
由于孕妇滥用麻醉药品,胎儿在子宫内已形成生理依赖性,出生后出现撤药症状。
四、 诊断
(一) 阿片类药物滥用
符合以下三条者,可诊断为阿片类药物滥用:
1、 病理性的用药模式。
2、 因用阿片类药物,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家庭生活受到不良影响。
3、 时间至少一个月。
(二) 阿片类药物依赖
符合以下三条,可诊断为阿片类药物依赖:
1、 已经符合阿片类药物滥用标准。
2、 产生耐药性,明显加大剂量。
3、 出现了撤药症状。
同时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有辅助意义。
体格检查出现:①瞳孔呈针尖样②沿静脉走向皮肤色素沉着③新鲜或陈旧的注射疤痕④呼吸频率变慢。
纳洛酮诱发试验可辅助诊断。
(三) 阿片类药物撤药症状
诊断阿片类药物撤药症状,根据以下三条标准:
1、 长时间大剂量使用阿片类麻醉药品。
2、 停药或减量时,出现下列症状中的4种:①流泪②流鼻涕③瞳孔散大④体毛竖直⑤出汗⑥腹泻⑦打呵欠⑧血压轻度上升⑨心搏加快⑩发热①失眠。
3、 以上症状不是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病所致。
(四) 阿片类药物过量:
阿片类药物过量三联症:针尖瞳孔、呼吸抑制(每分钟2~4次)和昏迷。
五、 治疗
(一) 脱瘾
治疗的核心是脱瘾,要在隔离环境中进行。常用的脱瘾方法如下:
1、 冷火鸡法:硬性撤药,让戒断症状自然发展,自然消退。同时配合必要的对症处理和躯体、心理的支持。
2、 美沙酮替代递减法:用美沙酮作为替代递减的主要药品。由于它不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毒性影响,又称美沙酮维持疗法。
3、 可乐定脱瘾法:选用可乐定作为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脱瘾治疗有效。但只能用于依赖程度较轻的病人。
(二) 美沙酮维持治疗
美沙酮维持治疗时不得已情况下的补救措施。
美国美沙酮维持治疗选择的标准:①年龄在16-18岁以上②二醋吗啡依赖史 在1-2年以上③2次脱瘾治疗失败
(三) 纳洛酮预防复发治疗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对于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经过脱瘾治疗,生理依赖性消除后,给予阿片类拮抗剂——纳洛酮,使之与阿片受体结合,如果依赖者再用阿片类药品,不产生快感,使之复吸可能性减少,不在有强烈的求药行为。
作用预防复发,纳洛酮具备三个优点:
① 作用时间较长,课维持24小时
② 口服方便用药
③ 副反应轻微。
第二节 中枢兴奋剂
一、 可卡因
(一) 概述
可卡因产自古柯属可可树叶或秘鲁与玻利维亚地区其他古柯树。几个世纪来,当地的土族人以咀嚼古柯树叶来增加劳动耐力与增进幸福感。
(二)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产生兴奋作用,应用后可产生幸福感与欣快感。用量过大可导致震颤或强直性抽搐。
2、 对心血管作用:小剂量可使心率过缓;中剂量可使心率过快;静脉注射大剂量可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使心脏急性衰竭而致死。
3、 对骨骼肌作用:没有肌肉增加收缩力的作用,仅使中枢兴奋掩盖肌肉疲劳的感觉。
4、 对体温调节作用:可卡因有明显产热作用,超量使用可卡因后,产生高热可作为可卡因中毒的重要指征。
5、 对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卡因强化交感能神经支配器官对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反应。
(三) 滥用者临床表现
1、 可卡因中毒:
可卡因中毒是可卡因滥用者或是依赖者刻意追求的一种愉悦状态。
表 现——用药后发生一种"电击"般的愉悦感,自信心增强,出现欣快,夸夸其谈,警觉性增高;进而出现视物显小性幻视;中毒加重可出现精神运动性激越,判断力 受损,行为紊乱,焦虑,抑郁和恐惧;有时急性惊恐发作或幻觉症。躯体可见头痛,心悸,心律失常,瞳孔扩大,血压升高,出汗,寒战,恶心呕吐等。
可卡因中毒常有自限性,一般48小时可恢复正常。
2、 可卡因撤药综合症
其基本特征,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药或降低可卡因的使用量后,出现情绪障碍(如抑郁、易激惹、焦虑),疲惫,失眠或过度睡眠,精神运动性激越,停止使用可卡因后,以上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可伴有偏执观念和自杀观念。
3、 可卡因谵妄
基本特征:摄入可卡因后24小时出现谵妄状态,情绪不稳定,出现触幻觉和嗅觉,通常伴有暴力或攻击行为,需要约束。
4、 可卡因妄想
临床主要表现中断可卡因后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被害妄想。
(四) 诊断
1、 可卡因中毒:
诊断标准:
① 近来有使用可卡因的历史。
② 出现适应不良行为改变:如欣快感、打架、夸大,警觉性增高,精神运动性激越,判断力受损,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
③ 使用可卡因1小时后出现以下症状中两项:
a、 心动过速b、瞳孔扩大c、血压升高d、出汗或寒战e、恶心和呕吐f、视幻觉或触幻觉。
④不是由于任何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病所致。
2、 可卡因撤药综合症:
诊断标准:
① 长时间(几天或更长)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药,或降低可卡因使用后,出现情绪障碍(如抑郁、易激惹、焦虑),至少出现下列症状中一项且持续时间在停药后超过24小时。a 疲惫,b 失眠或过度睡眠c精神运动性激越。
② 不是由于任何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病所致。
3、 可卡因谵妄:
诊断标准:
① 使用可卡因后24小时内发生谵妄。
② 不是由于任何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病所致。
4、 可卡因妄想:
诊断标准:
① 器质性妄想症状群在中断使用可卡因后短时间形成。
② 主要临床表现为被害妄想。
③ 不是由于任何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病所致。
(五) 治疗:
可卡因滥用者的治疗主要的解除身体依赖加心理康复,而后者是戒断可卡因的关键。
1、 可卡因中毒,常有自限性,可不作处理。
2、 可卡因妄想和谵妄可作对症治疗:
① 兴奋躁动出现攻击或暴力行为——氟哌利醇或氯丙嗪。
② 紧张焦虑者——可少量安定或抗抑郁药。
二、 苯丙胺
苯丙胺是具有强有力的中枢兴奋作用及外周α与β拟交感胺作用。
其临床表现为急性中毒,不安,头昏,震颤,腱反射亢进,话多,易激惹,无力,失眠,欣快感,严重者可见精神错乱,性欲亢进,焦虑,烦躁,谵妄,偏执性幻觉或惊恐状态。慢性中毒,表现为体重减轻与精神异常(多为幻觉妄想状态,酷似精神分裂特征)。
其诊断酮可卡因滥用一样,可为苯丙胺中毒;苯丙胺撤药综合症,苯丙胺谵妄和苯丙胺妄想。其诊断标准同可卡因诊断标准。但要注意与可卡因滥用作鉴别,可根据病史,尿液和血液的毒理检查可资鉴别。
治疗同可卡因治疗相似。
第三节 巴比妥类药物
一、 概述
巴比妥类药物于1903年投入临床使用,在催眠镇静药物中,使用时间悠久,用药人数最多,药物临床依赖较多。
依赖者大多选用中等时间作用药物,如异戊巴比妥,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等。
二、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剂量巴比妥类可抑制大脑皮质运动区,产生镇静催眠作用;较大剂量巴比妥可使感觉迟钝,活动减少而引起困倦和睡眠
2、 其他作用:有抗惊厥作用;较大剂量可对延髓产生影响,使呼吸减慢、深度增加;静脉注射太快可出现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的状况。
三、 滥用者的临床表现
1、 耐受性
人体对巴比妥类药物是有耐受性的。酶诱导药物沉积率增加是导致巴比妥类药物耐受性增强的主要机制。巴比妥类与麻醉剂和酒精有交叉耐受性
2、 精神与躯体依赖性
巴比妥类的依赖,随药物滥用程度而发展,且需要持续大剂量的用药。突然停药即会产生戒断反应。
3、 戒断症状
巴比妥类药物依赖症状很严重。
表现——突然停药或显著减少使用剂量的12~24小时内,出现厌食,躯体软弱,焦虑不眠,随之出现肢体的粗大震颤。停药2~3天,戒断症状可达高峰,呕吐不食,身体无力加重,体重锐减,心跳过速,眩晕,血压下降,四肢震颤加重,全身肌肉抽搐而出现癫痫大发作。
4、 巴比妥类中毒
① 急性中毒——误服或欲自杀,一次大剂量吞服巴比妥类导致。口服常用剂量的5~10倍,可引起中等程度中毒;超过15~20倍发生严重中毒。
② 慢性中毒——一般症状为倦睡,思维联想困难,记忆受损,判断力差,情绪不稳定,激动易怒。
四、 诊断
巴比妥类慢性中毒,往往要和其他疾患相鉴别,其诊断标准:
1、 详细的询问病史
2、 典型的临床表现
3、 血、尿中巴比妥类药物的检出。
五、 治疗
因为巴比妥类药物依赖的戒断症状很严重,常需住院治疗。治疗包括戒除药物和心理康复。
(一) 戒除药物:
1、 首先用长时间作用的苯巴比妥替代原来中等时间作用药物,替代原则:首先,肌注苯巴比妥,不要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稳定替代剂量,保持1~2天后减量,在减药过程中,出现明显戒断症状,需立即注射苯巴比妥,待病情稳定后再缓慢减药。
2、 减药过程中要注意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鼓励病人进食多起床活动。
3、 苯巴比妥减完后,病人较长时间存在慢性戒断现象,可变孤独、抑郁等。可选抗忧郁药物使用。
(二) 心理康复:
住院期间要立即心理治疗,出院后应转入康复机构,帮助恢复体力,坚定戒药意志,解决实际存在的心理社会问题,适应没有药物的生活方式。
第四节 维生素药物
一、 概述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与健康所必须的微量有机化合物。维生素分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临床与日常运用最为广泛的维生素是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d.
二、 药理作用
维生素的药理作用较为复杂,这里只简单叙述各类维生素的主要作用。
1、 维生素e:是脂肪与含油食品性能良好抗氧化剂,婴幼儿食品营养强化剂;降低动脉硬化抗衰老等作用,同时有抗氧化,清除血中自由基的作用。
2、 维生素a:促进生长发育,维护夜视功能,维护上皮细胞完整性,防止多种上皮肿瘤发生。
3、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维生素中产量最大的一种。有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滤过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具有抗癌作用,有助防止亚硝基胺(致癌物质)的形成,治疗和预防感冒,在防治sars传染中被推荐为主要保健药品。
4、 维生素b族:有20余种,具有增加食欲,保护神经系统的功能。
5、 维生素d:是类固醇的衍生产品,主要与钙、磷的吸收和代谢有关。
三、 滥用者的临床表现
1、 滥用维生素c会削弱人体免疫能力。
2、 孕妇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a,对胎儿有害,易导致胎儿面部、头部、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缺陷或畸形。
3、 大剂量滥用维生素b6,可发生过敏反应;长期大剂量应用维生素b12,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外,严重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还有助于病毒dna合成,利于其生长。
4、 大剂量盲目服用维生素d,可引起低热、烦躁、肝肾损害、骨骼硬化。
5、 大剂量盲目使用维生素a,则会出现毛发脱落、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等症状。
四、 预防滥用
1、 维生素是参与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是维持生命的要素,是我们绝对不能缺少的有机化合物。
2、 机体缺乏维生素会使物质代谢发生障碍,影响正常生理功能。
3、 过度滥用维生素,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而且还可引起维生素与维生素之间的不平衡,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严重的可导致中毒。
4、 维生素最好通过食物补充。如需要特别补充,一般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第五节 普通止痛剂
一、 概述
普通止痛剂一般指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安乃近,扑热息痛,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在临床广泛使用与供应而易被滥用。这类药物的依赖性虽不及麻醉性镇痛剂那么强烈而顽固,但其滥用所导致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二、 药理作用
1、 解热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正常体温者几无影响。
2、 镇痛作用: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镇痛作用,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临床常见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与关节痛,痛经有良好镇痛效果;不产生欣快与成瘾性,故临床广泛使用。
3、 抗炎作用:表现为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与合并症的发生。
三、 滥用者的临床表现
普通止痛剂的滥用虽然不能引起心理,家庭,社会问题的出现;但如使用不当,仍可以对个人生理及生活方式方面构成不良影响,长期滥用者尤为如此,有些生理损害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1、 急性毒性反应:
一次服用剂量过大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滥用也可因蓄积导致急性中毒反应。
表现:头痛,眩晕,耳鸣,视力、听力下降,胃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肠道出血,大量汗出,高热,脱水,虚脱,血压下降,谵妄,昏迷乃至危及生命。
2、 过敏反应:
过敏体质在服用阿司匹林,安乃近,吲哚美辛等药物可发生过敏反应;出现皮疹,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水肿,哮喘(阿司匹林哮喘)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喉头水肿窒息死亡。消炎痛与阿司匹林还有交叉过敏反应。
3、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厌食,上腹部不适等,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
4、 血液系统的影响:
导致胃肠出血,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也可部分患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非那西汀可导致血尿,少尿或无尿(也称止痛剂性肾病)
6、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可出现泌汗,体温调节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时导致头痛,眩晕,嗜睡,木僵,精神错乱等现象。
7、 对胎儿的影响:
可导致流产,弱致畸形性。
8、 对其他药物的干扰
水杨酸类与双香豆素抗凝剂,磺脲类降糖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等药同用,可增加他们的作用或毒性。
四、 治疗
治疗原则,递减或立即停止用该类药物。其依赖性,戒除较阿片类麻醉剂容易得多。但对其滥用的估计和预防措施还远远不够。为此,不能因其危害较轻,或戒断较为容易,而使此类药物滥用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