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郑大一附院医生张效房第18次参加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已经95岁高龄的他,早已不再需要通过这样的学术大会提升名气,因为在眼科学界已行走70年的他,早已成为“一代宗师”。
但他在接到第30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0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的邀请函后,还是不远千里,从郑州飞到了广州。他说,他不想和时代脱轨,他要学习眼科医学前沿最新的东西。
人生轶事他曾经和“院士”头衔擦肩而过参会的一万余名代表中,张效房是年龄最长的一位。
早在第一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召开之前的1962年,已在眼科学界颇有声望的张效房便和当时的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马镇西一起发起了第一次“郑州眼科学术会议”。当时,全国各地的著名老专家几乎全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被称为是建国以来我国眼科学界的第一次盛会。
因为张效房的业务能力突出,他也曾一度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队伍。
1999年,中国工程院评选院士,名额只有一个,当时眼科界的医学专家候选人有四位,张效房是其中一个。第一轮评选后,两位落选,他和另外一个眼科专家继续PK.
那次,在几位院士开会讨论最终人选时,一位院士看到了张效房的简历,“这位专家已经79岁了,按照规定,80岁就可以不参加学术讨论会了,那么他如果当选了,不能常参加会,是不是有点可惜?”
因为年龄的原因,张效房和“院士”头衔擦肩而过。上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的主委赵堪兴教授常说,张效房是没有院士头衔的院士。
毛遂自荐他想修改“眼科学词典”“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对于眼科医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大家会在这个时候交流自己的最新技术和经验等。”以往每次参会,张效房都会提交论文,在大会上发言。
这次因为时间仓促,张效房没有提交论文。但是,他很自豪的是,这次大会发言者中,有很多是他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驰名全国眼科界,还有一些在国际上也逐渐崭露头角,比如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杨培增;比如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所长王丽娅等。
这些学生一见到张效房,都会很尊敬地前来打招呼。而他也没闲着。在会场上,一见到中华医学会的领导,张效房便立马上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眼科学》是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近20年来眼科学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涌现,原审定的眼科学名词有补充、完善更新的必要,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进行第二次修订了?”随后,老人毛遂自荐,“我目前身体还行,愿意参与修订。”
一部眼科学医学名词涉及数千个词条,每一个小词条都要斟酌半天。当年,第一版《医学名词·眼科学》的问世,前后共用了1年多的时间。
当年的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眼科审定组的成员,如今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想和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