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直播公告
10月28日 16:00-18:00
详情9月19日 19:30-21:00
详情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考试涉及的考点,下面将整理的有关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环境流行病学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特点,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宏观关系。因此,在研究内容和方法学上有着自身的特点。
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在进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时,环境暴露测量和人群健康效应测量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只有在获得两者科学的、正确的数据或资料后,才能够将暴露与健康效应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推理并作出结论。
(1)暴露测量 环境暴露水平是指人群接触某个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剂量。暴露测量可分为两类:环境暴露测量和生物测量。
环境暴露测量(外暴露剂量) 通常是在不同的环境暴露区域,按照调研计划要求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进行抽样测量。测量结果从宏观上可以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划分出高、中、低浓度区和对照区,是研究该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础资料。在环境流行病学调查中,估计个体暴露量时,最好考虑到不同暴露途径,并估计总暴露量。
生物测量(内暴露剂量) 又称为生物监测,直接测量人体组织、体液或器官中某种环境暴露因素(子)的含量,以代表人体暴露水平,称为“生物剂量”,也称“体内负荷”。尽管生物剂量也存在一定的变异但相对较为稳定,也是反映人体暴露和蓄积的指标。
环境中所检测得的物质浓度,对人体来讲称为外暴露水平,在体内直接测得的为内暴露水平,直接反映机体的负荷,可作为制定生物学接触限值,并可为确定生物材料如呼出气、血液、尿液等样品中某种因子或代谢物的正常值提供依据。
(2)健康效应测量与评价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各项健康效应的可持续时间、受影响的范围、人数以及危害性大小等,选取调查时必须测量的健康效应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价。通常应当选择在个体中仅产生体内负荷增加或出现轻微生理、生化代谢改变的指标作为健康效应调查、测量和评价的依据。
“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考点之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更多备考资料干货,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栏目。
相关推荐:
【报考专题】2020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报考常见问题/备考建议!
【报考测评】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报名条件,你符合吗?
【电子化注册】2019年公卫执业/助理医师电子化注册常见问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