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仅能生化气血,脾又能统血,与妇科关系密切,经、孕、产、乳,都是以血为用。下面就随医学教育网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若脾土虚衰,不能生血统血,则经、孕、产、乳诸疾,均可发生。古人的妇科专著,都很重视脾胃。《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之本》说:“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又脾有统摄血脉之作用,使其能循经运行,“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维持营血不会溢出于脉道之外。若脾虚失统,往往发生血证。《校注妇人良方·暴崩下血不止方论》云:“暴崩下血不止……大法当调补脾胃为主。”无论从生理、病理或治法上,脾胃学说的理论,与妇科都有密切关系。
脾胃病变对妇科病的影响
导致脾胃病变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七情所伤、体质因素及其他疾病等等,均足以损伤脾胃。脾胃受伤,可以发生多种疾病。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又说:“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盖脾胃为血气生化之源,为统血之脏,具运化之功。妇女以血为主,并以血为用。因经、孕、产、乳,都是以血为用。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血海满溢,则月经按期来潮,血海空虚,无余可下,则月经稀少或闭止。妊娠以后赖血下聚以养胎。
分娩时又需赖津血以助其娩出,故产时耗损一定之阴血,产后又必有一段时间的恶露排出。哺乳期的乳汁由血所生化。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统血提摄无权,或运化失职,则月经病之月经过少、过多、先期、后期、闭经、崩漏;经前泄泻等;带下病之带下不止;娠病之恶阻、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妊娠水肿甚或堕胎小产等;产后病之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缺乳、乳汁自出等,杂病之子宫脱垂、不孕症等等,均可发生。
然脾胃之功能,需赖其他脏腑之支持与协调。如脾之所以能健运,要得到肾阳之温养,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足以使脾阳不振。“脾胃为灌注之本,得后天之气也;命门为生化之源,得先天之气也,命门之阳气在下,正为脾胃之母。”(见《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且妇科“病之启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见《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诸病因》)说明脾、肾二脏,在妇科病机上,具有重要的密切的关系。
《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心脾是母子关系,《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说:“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脾胃论》说:“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火,包括心君之火和命门之火。二阳,阳明胃也,胃与脾相表里。
月经病与心、脾都有关系,《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心又主血脉,故心、脾、胃的病变,往往影响气血,而气血之盛衰,与妇科关系密切。《校注妇人良方·产宝方论序》云:“妇人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气血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如上所述,心脾与气血有密切的关系,故心脾为病,势必导致妇科疾患。
肝藏血而脾统血。但肝脾有相克的关系,肝木每易克脾土。《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则气横逆而易克土,肝强脾弱必致饮食少思,影响气血之生化,在妇科病中,往往出现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之病机。
调理脾胃的几种治则
人是一个整体,每个脏腑有其本身之功能,但又必然与其他脏腑有相应的联系,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与其他脏腑密切的关系,调理之法有多种,兹分述如下:
1补脾摄血法
妇科血证,有月经过多、崩漏、胎动不安、产后血崩、恶露不绝等。这些血证的原因很多:有因热迫血妄行者;有因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者;有因肝气失调,藏血不固者;有因中气虚衰,失于统摄者。血证有虚有实,但妇科病虚证较多而实证较少,故临床上以血失统摄者为多见。若因热而出血,但“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主”(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即使瘀血或肝气盛之实证出血,若出血过多、过久,也成实中有虚,除实方中,也要兼顾其虚。《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引先贤之言曰:“凡下血证,须用四君子辈以收功……故凡见血脱等证,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生化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生阴长,而血自归经矣,故曰脾统血。”大凡妇科下血证,在出血期间,大法以补脾摄血为主。兼热、兼瘀者,当配以清热化瘀之品,以求标本并治。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血崩》云:“阳虚元气下陷,不能摄血者,则宜大补脾气,重用参、芪,而佐以升清之法。”综上所述,可见妇科下血证宜重视运用健脾补气以摄血之法。常用方如四君子汤、独参汤、举元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方: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升麻)等。在出血期间,不宜用当归、川芎。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血崩》指出:“当归一药,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劫,实为大禁。”川芎也是辛温走窜活血之品,故均不宜用,否则往往反致出血增多。盖辛温之药,能行血动血也,故以不用为宜。若拟于健脾补气剂中,加入养血之品,则以阿胶、何首乌、桑寄生、熟地、黄精、黑豆衣、岗稔果、桑椹等为佳。
2升举脾阳法
脾气主升,脾阳升才能健运,方可使水谷之精微敷布而周流于全身。若脾气不升或反下陷,则津血、胞宫亦可随而泄陷,如久崩久漏、久滞、阴挺下脱等证便可发生。治法须补气以升阳,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或调中汤(《脾胃论》方:人参、黄芪、苍术、甘草、橘皮、木香、升麻)等,以升举脾阳,健运中气,使元阳得温补而气陷可举矣。
3健脾燥湿法
脾喜燥而恶湿。脾得温燥,则气机健运。湿性重浊濡滞,阻遏阳气,障碍运化功能。若水湿之邪留聚于中,则脘闷腹胀,食呆纳差,肢体倦怠。流注于下,则大便溏泄,带下增多,或经行泄水、经行泄泻、经前浮肿,或妊娠水肿、胎水肿满等。治疗原则,应以健脾燥湿为主,或佐以渗利,常用方如参苓白术散、完带汤、全生白术散、升阳除湿汤(《脾胃论》方:苍术、白术、茯苓、防风、白芍)、正脾散(《产宝百问》方:苍术、香附、陈皮、小茴香、甘草)等加减化裁,以健脾燥湿。
4理脾和胃法
脾胃分主升降出入,以完成其饮食消化、吸收营养等一系列新陈代谢的功能。水谷之清者(精微)上输于心肺而生化血气;水谷之浊者(渣滓)下降于大肠、膀胱而成为粪溺。若胃气不降而上逆,则呕吐、呃逆频作;脾气不升而下降则飧泄、血脱之证出现。脾胃不和则脘腹胀满或嗳气吞酸,如妊娠呕吐、经前泄泻、子悬等证均可发生。
关于脾失健运及脾阳下陷之病机及治法,已见前述。至于胃气不和,则应和胃降逆止呕,可选用《金匮》之干姜人参半夏丸、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平胃散或《名医方论》之橘皮竹茹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等,以调和脾胃,宽胸降逆止呕。
5温补脾肾法
脾阳需得下焦命门之火以温煦。命门属肾,《类经附翼·求正录》指出:“命门原属于肾,非别为一腑也。”《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说:“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气始于下,则三阳从地起,而后万物得以生化,岂非命门之阳气在下,正为脾胃之母乎……命门有火候,即元阳之谓也,即生物之火也。”
脾阳不足,往往由于命门火衰、肾阳不足,故妇科临床上脾肾阳虚者颇为常见,如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不孕、滑胎、带下不止等。常用方如茯苓菟丝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方:茯苓、菟丝子、白术、莲子、山药、炙甘草、杜仲、五味子)、保元汤(《博爱心鉴》方: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生姜)等加减化裁,以温补脾肾。
6补益心脾法
心主神明。神明失守则伤心;忧思过度则伤脾。心脾受损,可影响胞脉的运行而出现月经失调、闭经、崩漏等疾患。同时可伴有怔忡、惊悸、健忘、失眠、盗汗、纳呆等证候。常用方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以补益心脾。
7舒肝实脾法
肝郁气盛,易克脾土,临床上往往出现月经失调。调治之法,应舒肝而实脾。《金匮》指出肝病当先实脾,以免肝病传脾,这既是治疗的方法,也是一种预防传变的措施。常用方如逍遥散是此法典型的组方。方中柴胡、白芍、当归、薄荷以舒肝和血,白术、茯苓、甘草、煨姜以健脾。
此方广泛应用于妇科,特别是月经先后无定期,经前乳胀,经行情志异常,胸胁胀满,头痛目眩等。若肝郁化火者,可加入丹皮、栀子,名丹栀逍遥散;若肝郁血虚者,加入地黄,名黑逍遥散(见《医略六书·女科指要》)。此外,还有张景岳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炙甘草、白芍、香附、川芎、枳壳),也属调和肝脾之剂,可适当加减化裁。
8清利湿热法
湿邪为害,主要责之于脾之运化失常,故曰脾主湿。湿属阴邪而性重浊濡滞,但湿郁日久,可以化热,则成湿热。湿热蕴郁于下,可致湿热带下,治法宜清利湿热。常用方樗树根丸(《摄生众妙方》方:樗树根皮、黄柏、芍药、良姜)、止带方(《世补斋医书·不谢方》方:茵陈、黄柏、丹皮、栀子、车前子、猪苓、泽泻、茯苓、牛膝)、二妙散等加减运用,以清热利湿上带。
脾胃之理论,首见于《内经》,以后不断补充完善,至金元时代,李东垣著有《脾胃论》等书,提出“胃气为本”,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力主调补脾胃,成为补土派,初步形成了脾胃学说。他谓“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滋养元气”(均见于《脾胃论》)。
其立法着重补气升阳,健脾燥湿。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又提出益养脾阴胃阴,以补东垣之不足,使这一学说更为完善。盖每一脏腑均有阴阳二气,脾阳损伤固可致病,而脾阴胃阴不足也是一种病机,临床上也不乏此例。
仲景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据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脾虚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这说明中医所说的脾旺不受邪是有科学根据的。
妇科重视肾、脾、肝的生理、病理。肾主先天,脾主后天;肾主生殖,脾主营养。先天后天相互支持,营养与生殖得以协调,则生长发育便可正常,经、带、胎、产、乳之病自少发生。正确而灵活地运用脾胃学说以指导妇科临床实践,是治法上重要的一环。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妇科病反复难愈,都是脾胃惹的祸,还请大家多多关注医学教育网,我们会随时更新更多更好的有关医学知识、医疗招聘及考试辅导等相关信息。敬请期待!
实用技术火爆热销中!如有合作需求,可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010)82319999-1022
联系信箱:zhangyilin@cdel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