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索引:
【问题】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哪些?
二、病毒性脑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有哪些?
具体解答: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哪些?
(―)病原和流行病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系披膜病毒科,基因组为单股RNA。乙脑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人,猪的自然感染率最高,是主要传染源。蚊虫是主要传播媒介。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0岁以下,尤其是2~6岁儿童多见。流行有严格季节性,多于7、8、9月份发病。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1天,大多为10~14天。
1.病程分期 可分4期:
(1)初热期:病程第1~3天。急起发热,2天左右升到40℃左右,伴头痛、呕吐、嗜睡等。可有颅高压表现。
(2)极期:病程第4~10天。持续高热约5~10天,多呈稽留热型;轻重不等意识障碍;抽搐或惊厥;颅内高压征;锥体束和锥体外束征;浅反射减退或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减退或消失;脑膜刺激征;呼吸衰竭(是主要死因,由呼吸中枢炎性病变、脑水肿X颅内高压或脑疝等引起)。
(3)恢复期:多于病程第8~11天体温开始渐下降,神志渐转清,深浅反射和病理反射在2周左右恢复,其他神经精神异常可在6~12个月内恢复。
(4)后遗症期:少数病例在病程6~12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异常进人本期。若积极治疗仍有可能恢复。
2.病情分型 根据体温、神经系统症状和呼吸衰竭等病情程度分四型:
(1)轻型:体温38~39℃,无昏迷和惊厥,恢复期无症状。
(2)普通型:体温39~40℃,有浅昏迷,偶有惊厥或抽搐,恢复期多无症状或有轻度神经精神症状。
(3)重型:持续高热40℃以上,反复或持续惊厥,昏迷,无明显呼吸衰竭征象,恢复期有神经精神症状,少数有后遗症。
(4)极重型:体温迅速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惊厥,深昏迷,有呼吸衰竭和脑疝征象,多于3~5天内死亡,存活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流行季节对有发热、意识障碍和惊厥等表现者应高度警惕本病。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但脑脊液常规和脑电图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若1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阳性(病后3~7天出现),或特异性IgG阳转或双份血清滴度≥4倍增高,或脑脊液/血清/脑组织分离乙脑病毒阳性可确定诊断。需与其他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中毒型菌痢和脑性疟疾等疾病鉴别。
二、病毒性脑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有哪些?
(―)病因 常见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其他病毒等。
(二)临床表现 病情沉重度差异较大,与神经系统受累部位、病毒致病力和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1.前驱或伴随症状前驱症状多表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某些病毒感染可伴特殊表现,如腮腺炎病毒感染时腮腺肿大;埃可和柯萨奇病毒感染时常有皮肤斑丘疹或黏膜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皮肤黏膜疱疹。
2.发热 一般为低至中等度发热;亦可急起高热或超高热。
3.脑炎表现
(1)意识障碍:轻者淡漠或烦躁、嗜睡;重者谵妄、抽搐或惊厥、昏迷。
(2)颅内高压征:①年长儿持续头痛及频繁呕吐;婴儿易激惹、尖叫或双眼凝视,常伴意识障碍;②四肢张力增高或强直;③血压增高、脉搏减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④婴儿前囟隆起和紧张,继而颅缝分离及头围和前囟增大;⑤视盘水肿。严重颅内高压可致脑疝。常见脑疝有两种:即小脑幕切迹疝(或称颞叶沟回疝)和枕骨大孔疝(或称小脑扁桃体疝〉。
(3)锥体束征阳性:巴宾斯基征阳性。
(4)局限性脑症状:①脑干受损:呼吸改变、颅神经麻痹、瞳孔变化;②基底节受损:震颤、多动、肌张力改变;③小脑受损:共济失调;④额叶受损:精神行为异常、运动性失语;⑤颜叶受损:中枢性失听;⑥枕叶受损:中枢性失明;⑦脑皮质运动功能区受损:中枢性单侧或单肢瘫痪。
4.脑膜炎表现 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②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③惊厥少见,意识障碍比较轻微。
(三)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脑脊液 外观清亮;蛋白正常或轻增高;细胞计数〈0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很快转为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
2.病原学检查 ①脑脊液分离病毒;②用等检测脑脊液中相应病毒基因;③血清和(或)脑脊液特异性抗体测定。
3.脑电图 脑炎早期即有脑电图改变,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也可见尖波、棘波、尖-棘波或棘-慢综合波。
4.影像学 头颅或VIII检查可发现脑水肿、脑软化灶、脑膜炎等。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54期(word版下载)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