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med66_weisheng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儿科主治医师 > 答疑周刊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48期

2020-07-22 10:09 医学教育网
|

问题索引:

一、【问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有什么?

二、【问题】新生儿黄疸发病机制,分型,临床表现,治疗有哪些?

具体解答: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有什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由肺泡2型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分布于肺泡表面形成单分子层,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缩和肺水肿。PS缺乏导致RDS。

2.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类:

(1)早产儿:RDS主要发生在早产儿,是由于早产儿肺发育未成熟,肺泡2型上皮细胞PS合成分泌不足所致。胎龄小于35周的早产儿易发生RDS,并且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

(2)剖宫产新生儿:正常分娩对产妇和胎儿都是一个强烈的应激反应过程,分泌和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能促使胎儿肺泡2型上皮细胞分泌和释放肺表面活性物质。剖宫产(尤其是择期剖宫产)没有经过正常分娩的宫缩和应激反应,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没有大量释放,PS分泌和释放不足。同时,剖宫产新生儿肺液转运障碍,影响PS功能,因此,剖宫产新生儿RDS发生率较高。

(3)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母亲患糖尿病时,胎儿血糖增高,胰岛素分泌相应增加,胰岛素可抑制糖皮质激素,而糖皮质激素能刺激PS的合成分泌,因此,糖尿病母亲新生儿PS合成分泌受影响,即使为足月儿或巨大儿,仍可发生RDS。

(4)围生期窒息:缺氧、酸中毒、低灌注可导致急性肺损伤,抑制肺泡2型上皮细胞产生PS。

(5)PS蛋白功能缺陷:PS蛋白对PS功能至关重要,研究显示PS蛋白的SP-A、SP-B、SP-C基因突变或缺陷,不能表达蛋白,导致PS功能缺陷,PS不能发挥作用,发生RDS。

(6)重度Rh溶血病:Rh溶血病患儿胰岛细胞代偿性增生,胰岛素分泌过多抑制PS分泌。

3.发病机制  PS主要功能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保持肺泡扩张。PS缺乏使肺泡表面张力增高,肺泡萎陷,发生进行性肺不张,影响通气换气功能,导致缺氧和酸中毒等。缺氧和酸中毒导致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和卵圆孔开放,右向左分流。结果使缺氧加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纤维蛋白渗出,形成肺透明膜,覆盖肺泡表面,使缺氧酸中毒更加严重,造成恶性循环。

(二)临床表现  由于病因不同,发生RDS新生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不同,不同类型RDS的临床特点有所不同,以下是常见新生儿RDS的临床表现:

1.早产儿RDS  RDS典型临床表现主要见于早产儿,生后1~2小时即出现呼吸急促,60次/min以上,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吸气时三凹征、青紫,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至生后6小时症状已非常明显。然后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体检两肺呼吸音减弱。血气分析PaCO2升高,PaCO2下降,BE负值增加。生后24~48小时病情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轻型病例可仅有呼吸困难、呻吟、青紫,经无创通气治疗后可恢复。

2.剖宫产新生儿RDS 主要见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与剖宫产的胎龄密切相关,胎龄<39周剖宫产者RDS发生率较高。胎龄37周择期剖宫产者RDS发生率3.7%,38周为1.9%,39周以后明显减少,为0.9%。剖宫产新生儿RDS起病时间差别较大,有些患儿生后1~2小时即发生严重呼吸困难,而有些患儿生后第1天呼吸困难并不严重,胸片为湿肺表现,但生后第2天或第3天呼吸困难突然加重,胸片两肺呈白肺,发生严重呼吸衰竭。剖宫产新生儿RDS常合并重症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表现为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

(三)X线检查  本病X线检查有特征性表现,多次床旁摄片可观察动态变化。早产儿RDS按病情程度可将胸片分为4级:1级:两肺野透亮度普遍性降低、毛玻璃样(充气减少),可见均匀散在的细小颗粒(肺泡萎陷)和网状阴影(细支气管过度充气);2级:两肺透亮度进一步降低,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过度充气),延伸至肺野中外带;3级:病变加重,肺野透亮度更加降低,心缘、膈缘模糊;4级:整个肺野呈白肺,支气管充气征更加明显,似秃叶树枝,胸廓扩张良好,横膈位置正常。

剖宫产新生儿RDS部分病例生后第1天胸片常表现为湿肺,甚至重症湿肺,肺水肿、肺野模糊,第2、3天出现严重RDS,甚至白肺,支气管征常不典型。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病史:早产儿RDS主要见于胎龄较小的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剖宫产新生儿RDS主要见于胎龄<39周足月儿或晚期早产儿;继发性RDS有严重缺氧或感染等病史,常见于足月儿,早产儿也可发病。

(2)临床表现:生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继发性RDS于严重缺氧或感染时发生严重呼吸衰竭。

(3)肺X线变化:早产儿RDS两肺病变比较均匀分布,早期肺野透亮降低、毛玻璃样,严重者整个肺野呈白肺,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其他类型RDS胸片见严重渗出,病变广泛。

2.鉴别诊断  RDS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产前感染发生的B族链球菌(GBS)肺炎或败血症,临床表现和肺部早期X表现极似RDS,有时不容易鉴别。但该病常有孕妇羊膜早破史或感染表现,肺部X线改变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趋势,病程经过与RDS不同,抗生素治疗有效。

(2)湿肺:重症湿肺与RDS较难鉴别,湿肺生后数小时出现呼吸困难,但病程短,病情相对较轻、X线表现以肺泡、间质、叶间胸膜积液为主。

(3)感染性肺炎:表现为呼吸困难、呻吟,但不呈进行性发展,X线表现两肺渗出,分布不均匀。

(五)治疗  早产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呼吸变化,一旦出现呼吸增快、呻吟,应先使用无创通气,并根据胸片和临床表现,考虑RDS,即可早期使用PS治疗,如病情严重,应立即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

1.无创通气  近年提倡使用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RDS,包括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双水平红道正压通气(BiPAP和SiPAP)、经鼻间隙正压通气(NIPPV)和无创高频通气(nHFV)等。无创通气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防止肺泡萎缩,并有助于萎陷,并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及时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降低BPD发生率。如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出现反复呼吸暂停、PaCO2升高、PaO2下降,应改用机械通气。

2.肺表面活性物质(PS)药物治疗  使用PS治疗RDS需注意以下问题:①给药时机;提倡早期PS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出现呻吟、呼吸困难,先使用无创通气,如存在RDS证据,给PS治疗。②给药次数:对轻症病例一般给1次即可,对重症病例需要多次给药,现主张按需给药,如呼吸机参数吸入氧浓度(FiO2)>0.4或平均气道压(MAP)>8cmH2O,应重复给药。③给药方法:PS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仰卧位给药。

3.机械通气  对严重RDS或无创呼吸支持效果不理想者,应采用机械通气,一般先使用常频机械通气,初调参数呼吸频率40~50次/分,吸气峰压(PIP)15~20cmH2O,PEEP 5~6cmH2O。如常频机械通气参数比较高,效果不理想,应改用高频机械通气,减少常频正压通气所致的肺损伤。使用机械通气病情改善者应尽早撤离机械通气,在撤离机械通气过程中使用咖啡因,可以加速撤机,减少再次气管插管和机机械通气。撤机后再改用无创通气。

4.体外膜肺  对少数严重病例,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时,可使用体外膜肺(ECMO)技术治疗,作为严重呼吸衰竭的最后治疗手段。

5.支持治疗  RDS因缺氧、高碳酸血症导致酸碱、水电解质、循环功能失衡,应予及时纠正使患儿度过疾病严重期。液体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肺水肿,生后第1、2天控制在60~80ml/kg,第3~5天为80~100mk/lg;代谢性酸中毒可给5%NaHCO3 所需量(ml)=BE×体重(kg)×0.5,先给半量,稀释2~3倍,静脉滴注;改善循环功能可用多巴胺3~10μg/(kg·min)。

6.并发症治疗  并发PDA出现症状使用药物关闭。布洛芬:首剂10mg/kg,第2、3剂5mg/kg,间隔时间24小时、口服或静脉滴注,日龄小于7天者疗效较好。若药物不能关闭动脉导管,并严重影响心肺功能,应行手术结扎。并发持续肺动脉高压时,使用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剖宫产新生儿RDS、重症感染所致的RDS常合并严重PPHN,吸入NO治疗非常重要。

二、新生儿黄疸发病机制,分型,临床表现,治疗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致,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新生儿早期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所致的黄疸,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发生后遗症,早产儿更容易发生,应予重视。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容易发生黄疸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与成人和年长儿童相比,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以下特点:

1.胆红素生产相对较多  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较多,红细胞寿命较短(仅为成人的2/3),1g血红蛋白分解可产生35mg胆红素,新生儿每天产生的胆红素(8.5mg/kg)为成人(3.8mg/kg)的2倍多。

2.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  胆红素与血循环中的白蛋白联结运送到肝脏,与肝细胞的可溶性配体蛋白(Y、Z蛋白)结合,进入肝细胞。新生儿肝脏配体蛋白较少,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

3.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不足  未结合胆红素被运送到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作用下,与葡糖醛酸结合成结合胆红素,出生时UDPGT活性不足成人的10%,这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出生后UDPGT活性迅速增加,至6~14周达成人水平。

4.胆红素排泄能力不足  在成人结合胆红素被肠道细菌还原成尿胆素原和尿胆素而排出体外,很少被肠壁吸收。

5.肠肝循环特点  新生儿肠壁有较多的β-葡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加重肝脏的胆红素负荷。

总之,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为胆红素产生多,而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差。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二)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易发生黄疸,其中大部分黄疸是生理性的,其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密切关系,但有不少因素可致病理性黄疸。因此,对新生儿黄疸应区别是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表20-6)。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好、食欲好。近年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正常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TSB)峰值明显高于传统标准,可达256~290μmol/L(15~17mg/dl)。早产儿不提所谓“生理性黄疸”概念,因为早产儿即使TSB在足月儿的正常范围也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表20-6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鉴别要点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时间

生后2~3天

生后24小时内或其他时间

黄疸高峰时间

生后4~6天

不定

黄疸消退时间

足月儿生后2周

2周后不退

血清总胆红素

<204μmol/L(12mg/dl)

>204μmol/L(12mg/dl)

血清结合胆红素

<25μmol/L(1.5mg/dl)

>25μmol/L(1.5mg/dl)

如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超过生理性黄疸范围,每天TSB上升值>85μmol/L(5mg/dl),黄疸消退时间延迟,结合胆红素增高等,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三)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如考虑病理性黄疸,则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病因诊断。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1.以未结含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1)溶血病:使胆红素产生增加,最常见的有血型不合溶血病,其他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2)葡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下:未结合胆红素不能及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早产儿多为暂时性酶活性低下,感染、酸中毒及某些药物可抑制酶活性,克-纳氏综合征(Crigler-Najjar)为先天性酶缺陷。

(3)母乳性黄疸:喂母乳后发生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又称母乳喂养性黄疸,发生在生后第1周,可能与热卡摄入不足、肠蠕动少和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晚发型在生后第5天开始出现,第2周达高峰,可能与母乳中存在抑制因子和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患儿一般情况较好,黄疸完全消退需1~2个月。

(4)胎粪延迟排出:正常新生儿胎粪150~200g,每克胎粪含1mg胆红素,因此胎粪中所含胆红素为新生儿体内每天生成胆红素的5~10倍,如胎粪延迟排出,肠道内胆红素重吸收增加,加重黄疸。

(5)感染性黄疸;败血症、尿路感染、感染性肺炎等均可引起黄疸加深。

(6)其他: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窒息、药物(维生素K3、磺胺药、新生霉素等)、红细胞增多症等均可引起黄疸。

2.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①新生儿肝炎:如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肝炎、弓形虫病等;②胆汁淤滞综合征:败血症、静脉营养、早产、某些药物等可引起胆汁淤滞;③胆道疾病: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④先天性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四)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是指胆红素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是因为主要受累部位在脑基底核、视下丘核、尾状核、苍白球等。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患儿出生日龄、胎龄、出生体重、机体状况(如缺氧、酸中毒、感染、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1.发病机制  ①胆红素的细胞毒性:胆红素是通过多个水平损伤神经细胞,导致神经细胞死亡;②血脑屏障功能受损:血脑屏障(BBB)可限制某些水溶性和大分子物质进入中枢神经,但当高渗、低氧、高碳酸血症等因素导致BBB功能受损,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的大分子复合物通过开放的BBB侵袭神经元;③神经元的易感性:胆红素脑病主要侵袭神经元而非神经胶质,提示神经元对胆红素的易感性。

2.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生后2~7天,典型的核黄疸可分为4期: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痉挛期病死率较高,严重病例可发生后遗症。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胆红素脑病通常缺乏上述典型症状,而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循环和呼吸功能急骤恶化等。在后遗症期也缺乏典型的核黄疸后遗症表现,而听力障碍成为主要表现。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根据原发病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缺氧、酸中毒、感染可促使核黄疸的发生,应积极治疗。要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供给足够能量,改善循环功能。

2.光疗  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照下转变为水溶性的异构体胆红素和光红素,从胆汁和尿液中中排泄。波长420~470nm的蓝光照射效果最好。对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应给予积极光疗,同时进行各项检查,确定诊断,评价病情,严重者做好换血疗法的准备。

①光疗指征:应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生后时间(时龄)的胆红素而定。②光疗方法:轻中度黄疸可行单面光疗或光纤毯光疗,严重黄疸者需双面光疗。③光疗注意事项:光疗会导致不显性失水增加、发热、皮疹、核黄素破坏、腹泻、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应给予相应治疗,同时用褐色眼罩保护眼睛。如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68μmol/L进行光疗,会发生青铜症,皮肤呈青铜色,停止光疗后青铜色会逐渐消退。

3.药物治疗  ①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血型不溶血病可用IVIG,封闭新生儿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溶血。剂量每次1g/kg,于4~6小时静脉滴注,用1次即可。②白蛋白:如胆红素明显上升,足月儿达到18mg/dl,并有低蛋白血症可用白蛋白,使胆红素更多地与白蛋白联结,减少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最好在换血前1~2小时用1次白蛋白。

4.换血疗法  如病情继续发展、尤其是确诊为Rh溶血病,需进行换血疗法,防止发生核黄疸,换血疗法是治疗法是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

(1)换血指征:血清胆红素达换血标准,出现胎儿水肿或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应予换血。如有缺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前一胎为Rh溶血病者,应放宽指征。

(2)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采用与母亲相同的Rh血型,ABO血型与新生儿相同,ABO血型不合:采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的血。宜用新鲜血液,库血时间不宜超过3天,以免发生高钾血症。

(3)换血量:换血量为新生儿血容量的2倍,新生儿血容量通常为80ml/kg,因此换血量为160ml/kg左右。

(4)换血合并症:库血未经复温而立即输入,可致低体温、心血管功能异常。输血量过多可致心力衰竭。如有空气、血凝块进入,可致血栓、空气栓塞。还可并发感染、低钙血症、肠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肝素过量引起出血等。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48期(word版下载)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题库小程序

距2024年儿科主治医师考试还有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费一 儿科主治医师 免费试听
    2024成绩放榜庆功会

    主讲:师资团 6月11日19:00

    详情
    免费资料
    儿科主治医师 备考资料包
    教材变动
    考试大纲
    高频考点
    备考技巧
    立即领取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