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有哪些?快来跟小编看看自己有没有掌握吧!
常规检查
1.母亲多有产前或临床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产程延长等病史;患儿常有脐部感染或皮肤粘膜破损史。
2.症状常不典型,可见拒奶,吐奶,苍白,呼吸不规则,腹胀或腹泻,精神萎靡等。如有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和局部感染灶,即应考虑本病。
3.血培养2 次或2——3 个标本均有同一细菌,且与药物敏感试验一致。
4.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比值≥0.2;白细胞数<5×109 /L或出生3 日后>20×109 /L;C反应蛋白≥15ug/ml;血沉≥15mm/h。
5.脐血IgM>20mg/L,提示为宫内感染可能。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血白细胞计数<5×109/L,未成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0.2提示有细菌感染。
(2)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100×109/L提示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
(3)急相蛋白 ①C-反应蛋白>15μg/ml提示有细菌感染,②ESR>15mm/h。
(4)血培养检查 血培养阳性可确立病因诊断,疑有感染的患儿均需在入院后用抗菌素前取周围血做培养,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如患儿用过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可用高渗培养基作L型细菌培养,怀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可作厌氧菌培养。
(5)其他部位培养 脐部、尿液、大便或其他局部感染灶的培养。
(6)放射学的检查 胸部X线检查在有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均应进行。
(7)病原菌抗原检测 如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方法。
(8)部分黄疸儿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可升高。
辅助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 高低不一,也可正常,因此意义不大,但杆状核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之比≥0.2有参考价值。
2.培养 最好在用抗生素前作血培养,皮肤消毒和操作必须严格无菌,以免培养出污染菌。如已用过青霉素或头孢霉素治疗可用高渗培养基作L型细菌培养。迁移性病灶的脓液培养如阳性,有很大诊断意义。
3.快速诊断 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4.直接涂片找细菌 如疑有宫内感染,于出生后1小时内取外耳道内液体或胃液作涂片找细菌,若阳性表示宫内羊水被污染,但小婴儿不一定发病。
备考神器:儿科主治医师题库+考前点题卷+考前备考卷
以上就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有哪些?”的全部内容啦,以上信息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汇总,更多信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儿科学职称考试栏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