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许多小伙伴还有着诸多疑问,对于“住院医生期间的“基本功””的问题,大家都了解了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了解更多更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信息,请点击医学教育网!
住院医生期间的“基本功”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注重的是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知识、能力和态度。“医院即学院”,协和医院采取的住院医生制度体现的是医院中的教学方法:在干中学。这时的住院医生具有双重身份,既属于医院编制的正式职工,但从成长角度看,又是一个需要进行毕业后教育的学生,一个处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阶段的学生。
在老协和,住院医生的吸纳不仅有本校学生,比如林巧稚、诸福棠,也接受其他医学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比如张孝骞、吴英恺,形成了泛意义的“老协和”。那些来自其他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管做过几年临床,都要先担任一段实习医生,再转为住院医生。他们虽不是协和毕业生,但在协和做过住院医生和住院总医生的人,和那些经历过协和医学院教育的具有等同的协和意义,领会的是相同的理念和精髓。
虽然老协和以“严格”著名,但在执行住院医生制度时却不拘一格。可以接受住院医生训练的,并不局限于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谢少文教授就在协和医院接受过临床住院医生、住院总医生的训练,他讲的微生物学深入浅出,紧密结合临床。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出任了反细菌战的首席专家。
在住院医生阶段打下的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 使他能在微生物学领域走得更远、更广。可惜在今天,临床与基础的结合已没有昔日的紧密,对于基础科学来说,住院医生是一种看上去奢侈的培训。
老协和的住院医生制度,可以不局限在同一个专业,可以跨学科担任住院医生。林巧稚曾要求妇产科的骨干,必须要有内、外科的基础。她曾经派尤娴玲到内、外科 各做半年住院医生再回到妇产科做住院医生。病理科主任胡正详则把手下的年轻骨干派到内、外科做一到两年的住院医生,以使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结合得更加密切。
所有的这些形式,说的都是三个字:基本功。在谈论医学成才之道时,老协和人邓家栋提到:“我主张临床医学要有宽广的专业基础。我在做住院医生期间,有机会轮 流到内科各专业组的病房工作,接触到广泛的各种内科方面的病例,后来才以血液学 为我的专业。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从不后悔在内科其他专科所花费的时间,因为血液学与内科各专科都有密切的关系,较宽广的内科基础对我从事血液学是很有好处的。”
在20世纪初,“住院医生制度”是由欧洲传入美国的新生事物。这一制度后来很快植入世界各国的医生培养体系之中,这是因为临床医生一个职业的特殊性。医生所服务的是生理或心理失去健康状态的人。要想服务于人的健康,所需的本领仅靠在医学院的学习是不够的,更多的是实践。
一个年轻人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之后,他连带选择的也就是“终身的学习”。而在学校的学习结束后,必须至少花三到五年的时间, 在一个良好的、真实的医疗氛围中,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对病人“全面全程负责”:随叫随到,不论日夜,及时掌握病人变化,在实践中逐渐趋向成熟。这段时间,就是每个年轻医生应该经历的住院医生阶段。
住院医生制度的最初提出者,有一个说法是 19 世纪末德国柏林大学的兰根伯克 (Langenbeck)教授,后来由美国的外科教授霍尔斯特德引入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协和医学院的第一任外科主任,就是这位外科教授当年培养的住院医生。作为最优秀的医生培养经验,住院医生制度在协和自然也落地生根。张之南教授在思考协和本科教育时,曾说:“所谓精英教育不是说学生毕业时就是精英,而是指本科毕业之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继续提高发展,成为某一行业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有良好的继续教育。”
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协和医学院的教学医院, “除要积极参与本科生的教学之外,搞好继续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必然任务,首要的是加强住院医生培养制度及其实施”。在报告《在临床工作中学习和应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体会》中,张孝骞 提到:“首先要学好临床基本功,要锻炼观察能力,养成全面观点,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只有基本功过硬,才能真正深入临床实际。”
他强调在医学生毕业之后,应该“有一个 扎扎实实的住院医生培养阶段”。直到晚年,他在1979 年1月4日的日记中仍写道:“上午上班,交班会后与方圻、陈敏章谈了医院今年关于医疗质量和培养住院医生的看法, 希望他们对此能影响院领导,起一定的作用。
大略三条:1)住院医生24小时负责制一定要彻底施行,因而15号楼4层必须用来做住院医生的宿舍。2)现在护士人数太少, 为了提高医护质量,护士必须增加。等护校的毕业生来不及,可多招收护理员,在工作中培养。3)本年度招收的研究生作为住院医生培养。“
对于“住院医生期间的“基本功””的问题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解更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信息,请点击医学教育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