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11月6日 19:00-21:00
详情2020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综合笔试将于8月22日进行,为了让考生们更好地进行考前冲刺准备,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2020年中医助理医师考前精华必看145条”,预祝考生们考试顺利。
《中医基础理论》
1.病、证、症的概念:
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5.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6.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7.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8.按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10.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生理特性:心为阳脏,主通明;心气下降。
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
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肾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生理特性:主蛰守位;肾气上升。
11.胆又称“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恒之腑”,主要的功能有: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生理特性:胃气下降;喜润恶燥。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的生理功能: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
12.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脏腑、化血、化气、化神。
13.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4.元气、宗气、卫气、营气分布与功能:
15.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鉴别如下:
16.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载气。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
1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18.体质与病因病机
体质:决定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决定病变的从化;决定病变的传变。
19.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燥易伤肺。
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20.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21.七情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23.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疼痛:多表现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拒按。
肿块:瘀血积于皮下或体内则可见肿块,肿块部位固定。
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色紫黯:一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等。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
24.虚实真假:
①真实假虚:指病机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假象。大多是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如因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妇女崩漏下血等。
②真虚假实:指病机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假象。大多是因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无力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之食少脘腹胀满;气血亏损,血海空虚之女子经闭等。
25.正治与反治是针对疾病过程中病变本质与征象是否一致而提出的治则。
正治又称“逆 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反治又称为“从治”,包括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其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
《中医诊断学》
1.失神:分为了正虚失神和邪盛失神。正虚失神是精亏神衰的表现;邪盛失神是邪盛神伤的表现。
2..假神:临床表现为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提示脏腑精气衰竭,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我国正常人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有胃气和有神气的表现。
4.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5.发白伴有耳鸣、腰酸者 属肾虚。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伴面黄肌瘦多见于疳积。
6.目的脏腑分属:瞳仁属肾,称为“水轮”;目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胞属脾,称为“肉轮”。
7.瞳孔散大见于颅脑损伤、出血中风病等;瞳孔缩小见于川乌、草乌、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
8.口唇呈樱桃红色为煤气中毒;人中满唇反为脾阳已绝。
9.斑是指皮肤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摊于皮肤,摸之不应手,压之不褪色者。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者。
10.红紫辨寒热
①食指络脉鲜红者,属外感表证、寒证。
②食指络脉紫红者,属里热证。
③食指络脉色青者,主疼痛、惊风。
④食指络脉淡白者,属脾虚、疳积。
⑤食指络脉紫黑者,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11.点、刺舌: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舌边有点刺:多为肝胆火盛。
12.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属实证,即“金实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多属虚证,即“金破不鸣”。
13.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
14.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
15.独语: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
16.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 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17.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 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18.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为水逆,多属痰饮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19.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或夹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多为伤食;尿甜并散发烂苹果气味者多属消渴病;病室有蒜臭气味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20.寒热往来: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
21.自汗: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多见于阴虚证。
22.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是瘀血致痛的特点。头部、胸胁、脘腹处常见。隐痛指疼痛轻微,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是虚证疼痛的特点。常见于头、脘腹、胁肋、腰背等部位。
23.失眠:(1)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多见于心肾不交。(2)睡后易醒,不易再睡多见于心脾两虚。(3)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多见于胆郁痰扰。(4)夜卧不安,腹胀嗳气酸腐多为食滞内停。
24.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25.口淡多见于脾胃虚弱;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脾虚;口黏腻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口酸多见于肝胃郁热、饮食停滞;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心火上炎;口咸多属肾病或寒水上泛。
26.实脉类:应指有力。
滑脉脉象特点: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主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弦脉脉象特点: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紧脉脉象特点:绷急弹指,状如转索。主实寒证、疼痛、宿食。
27.浮脉类:共同特点为轻取即得。
浮脉脉象特点: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洪脉脉象特点: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主热盛。
濡脉脉象特点:浮细无力而软,主虚证,湿困。
散脉脉象特点: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匀。主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28.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见下表
29.阳虚证临床表现:寒象(畏冷,肢凉)及气虚的症状。
阴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30.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见下表
31.风寒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鉴别见下表
32.心脉痹阻证的鉴别见下表
33.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二者均可见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肢体困重,面目发黄,苔腻,脉濡。区别在于兼热、兼寒之不同。前者病性属湿热,故有舌质红苔黄腻,身热不扬,阳黄,脉濡数等湿热 内蕴表现;后者病性属寒湿,故见舌淡苔腻白滑,腹痛喜暖,口淡不渴,带下量多清稀,阴黄,脉濡缓等寒湿内停表现。
34.肝风内动四证鉴别见下表
35.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的鉴别:心肝血虚临床症见心悸、失眠多梦、眩晕肢麻、视力减退等。而肝肾阴虚证和肺肾阴虚证都有肾阴虚的证候,均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及阴虚内热的表现。
《中医内科学》
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喘证和哮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亦伴呼吸困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3.哮病的辨证论治:
冷哮证—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证—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方药: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方药: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方药: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治法:补肺益肾;方药: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5.肺痨的辨证论治:
肺阴亏损证—治法:滋阴润肺;方药:月华丸。
虚火灼肺证—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
6.心悸的辨证论治:
心虚胆怯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
心阳不振证—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证—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药:苓桂术甘汤。
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瘀阻心脉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
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
7.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8.不寐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9.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颠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
10.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11.中风的辨证论治:
急性期-中经络:
风痰瘀阻证—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
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方药:镇肝熄风汤。
急性期-中脏腑 :
阳闭证—治法:清肝息风,豁痰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合安宫牛黄丸。
阴闭证—治法:豁痰息风,辛温开窍 ;方药: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阴竭阳亡)—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风痰瘀阻证—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方药:解语丹。
气虚络瘀证—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
肝肾亏虚证—治法:滋养肝肾;方药: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12.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为特征,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又以痰为重要。
13.痴呆的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均有关系。
14.胃痛的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证—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证—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药:保和丸。
肝气犯胃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证—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药:清中汤。
瘀血停胃证—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证—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黄芪建中汤。
15.胃痞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6.呕吐的辨证论治:
外邪犯胃证—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证—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药:保和丸。
痰饮内阻证—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药:四七汤。
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脾胃阳虚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药:理中汤。
胃阴不足证—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药:麦门冬汤。
17.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
18.呃逆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疗原则。
19.腹痛的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证—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证—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方药: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证—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方药: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证—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证—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药:小建中汤。
20.痢疾的辨证论治:
湿热痢—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方药:芍药汤。
疫毒痢—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方药:白头翁汤。
寒湿痢—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阴虚痢—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方药:驻车丸。
虚寒痢—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方药:连理汤。
21.便秘是指大便排出困难,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基本病机属大肠传导失常。
22.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23.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黄疸的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药:大柴胡汤。
疫毒炽盛证(急黄)—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味。
阴黄:
寒湿阻遏证—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药:茵陈术附汤。
脾虚湿滞证—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疽消退后的调治:
湿热留恋证—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四苓散。
肝脾不调证—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方药: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24.积证是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理因素:以血瘀为主。
25.水肿的辨证论治:
阳水:
风水相搏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方药: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证—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证—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证—治法:分利湿热;方药:疏凿饮子。
阴水:
脾阳虚衰证—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方药:实脾饮。
肾阳衰微证—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瘀水互结证—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26.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癃与闭都是指排尿困难,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27.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8.咳血的辨证论治:
燥热伤肺证—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方药:桑杏汤。
肝火犯肺证—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证—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方药:百合固金汤。
29.痰饮按停积的部位分类:
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30.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针灸学》
1.子午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2.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3.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腧穴的主治特点:
原理 | 举例 | |
近治作用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 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 |
远治作用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 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等(四总穴都是远治) |
特殊作用 | 双向调节 | 天枢穴双向调节大便;内关穴双向调节心速 |
经验效穴 | 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
5.手阳明大肠经穴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商阳穴 |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0.1寸 | 泄热、急救 | 1.阳经走头面(治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2.走上肢外侧(治手臂痛麻) | 1.对应大肠(治肠胃病) 2.大肠与肺相表里,治皮肤病 |
合谷穴 | 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 1外感病2热病多汗或无汗3经闭、滞产 | ||
手三里 | 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 |||
曲池穴 | 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 1热病2眩晕3癫狂 | ||
肩髃穴 |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下方的凹陷 | 瘾疹、瘰疬 | ||
迎香穴 | 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 胆道蛔虫症 |
6.足太阴脾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隐白穴 | 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0.1寸 | 1.止血2.惊风 | 1.入腹部(治妇科病) 2.治下肢萎痹 | 对应脾(治脾胃病) |
公孙穴 |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1.神志病2.奔豚气 | ||
三阴交 |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 1.心悸失眠2.湿疹3.阴虚 | ||
阴陵泉 | 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 | 祛湿要穴 | ||
血海 | 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 活血要穴 |
7.手少阴心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少海 | 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 瘰疬 | 走肩臂(治肩臂痛、肋胁痛、腕痛) | 对应心(主治心痛心悸、癫狂) |
通里 |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舌强不语 | ||
阴郄 |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吐血、衄血、骨蒸盗汗 | ||
神门 |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神志病 | ||
少冲 | 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0.1寸 | 泄热急救 |
8.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睛明 | 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 | 急性腰扭伤 | 1.上头(治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2.治项背、腰、下肢病 3.背俞穴治脏腑病 | 对应膀胱,治小便异常 |
攒竹 | 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 呃逆、急性腰扭伤 | ||
肺俞 | 第3胸椎棘突下,后中线旁开1.5寸 | 阴虚病症 | ||
心俞 | 第5胸椎棘突下,后中线旁开1.5寸 | 盗汗遗精 | ||
膈俞 | 第7胸椎棘突下,后中线旁开1.5寸 | 血会 | ||
胆俞 | 第10胸椎棘突下,后中线旁1.5寸 | 肺痨、潮热 | ||
秩边 |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 便秘、痔疾 | ||
承山 | 小腿后,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 痔疾、疝气 |
9.足少阴肾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涌泉 | 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 奔豚气,足心热 | 1.行于下肢(治下肢厥冷、内踝痛) 2.治喉痛、耳病、齿痛 | 对应肾(治肾病、男女生殖) |
涌泉 | 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 奔豚气,足心热 | ||
照海 | 内踝尖下1寸 | 失眠 | ||
复溜 | 太溪穴上2寸,跟腱的前缘 | 水肿、汗证等津液输布问题 |
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曲泽 | 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 | 热病、中暑 | 1.走上肢(治上臂内侧痛、腕痛) 2.治胃病 | 对应心包(治心病、神志病) |
郄门 |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疔疮 | ||
内关 |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双向调心速 | ||
劳宫 | 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 口臭、鹅掌风 |
11.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中渚 | 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 | 消渴疟疾 | 1.上头(治头面五官病) 2.行上肢(治肩臂外侧痛,上肢麻木) | 属阳经,治热病 |
外关 |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 热病、瘰疬 | ||
支沟 |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 便秘要穴、瘰疬 | ||
肩髎 | 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 风疹 | ||
翳风 | 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 口病、瘰疬 |
12.足少阳胆经穴位表
穴位 | 定位(近治) | 特殊主治 | 循经主治 | 脏腑主治 |
风池 | 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 | 祛外风、息内风 | 1.上头(治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2.治肋胁痛、下肢臂痛 | 对应胆(治肝胆病) |
肩井 | 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 乳疾、瘰疬 | ||
环跳 | 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 | 风疹 | ||
风市 | 在股部,髌底上7寸 | 遍身瘙痒 | ||
阳陵泉 | 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 | 小儿惊风 | ||
悬钟 | 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 疟疾 | ||
丘墟 |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的凹陷 | 月经不调、疟疾、瘰疬 |
13.经验效穴总结:
痰证 | 丰隆 | 清热 | 曲池、大椎 |
水湿 | 阴陵泉 | 少乳 | 少泽 |
瘀血 | 血海、膈俞 | 胆蛔证 | 迎香 |
曲池 | 奔豚气 | 期门、公孙、涌泉 | |
外感有汗或无汗 | 合谷 | 疳积 | 鱼际 |
汗证,津液输布 | 复溜 | 咽喉肿痛 | 少商 |
止呕 | 内关 | 牙痛 | 合谷 |
心绞痛 | 内关 | 息风止痉 | 合谷,太冲(开四关) |
调经 | 三阴交 | 滞产(孕忌) | 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 |
痛经 | 次髎 | 舌强不语 | 通里 |
治疣 | 支正支沟是便闭效穴 | 双向调节大便 | 天枢 |
14.辨证配穴总结:
祛风 | 带风字的穴位,合谷,列缺,外关 | 气血虚 | 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血海 |
风寒 | 风池,风门,合谷,列缺 | 阴虚 | 太溪,三阴交,肾俞 |
风热 | 曲池,大椎,外关 | 阳虚 | 肾俞,命门,关元 |
痰湿 | 丰隆,阴陵泉,中脘 | 里热 | 井穴,荥穴, |
痰热 | 丰隆,曲池,大椎,或荥主身热 | 寒湿证 | 命门,腰阳关 |
肝阳 | 太冲,太溪 | 气滞 | 太冲,期门,膻中,气海 |
血瘀 | 血海,膈腧,三阴交,内关,合谷 | 食积 | 足三里,中脘 |
15.头痛的选穴
主穴 百会 风池 太阳 合谷 阿是穴
趣记:百风太赫+阿是
头痛配穴:
分类 | 配穴 | 配穴分析 | |
经络辨证 | 太阳头痛 | 天柱,昆仑,后溪 | 天柱,昆仑皆足太阳腧穴,就近取穴。后溪通督脉,八脉交会 |
阳明头痛 | 印堂,内庭 | 印堂在眉间,近额。内庭为足阳明荥穴 | |
少阳头痛 | 率谷,足临泣,外关 | 率谷,足临泣属足少阳,外关为手少阳络穴。同名经取穴 | |
厥阴头痛 | 四神聪,太冲,内关 | 四神聪在巅顶。太冲为足厥阴原穴。内关为手厥阴络穴。同名经取穴 | |
外感头痛 | 风寒头痛 | 风门,列缺 | 带风字的都祛风。头项寻列缺,为肺经络穴 |
风热头痛 | 曲池,大椎 | 泻热常用曲池、大椎 | |
风湿头痛 | 头维,阴陵泉 | 头维属胃经,在鬓角发际,就近取穴。祛湿用阴陵泉 | |
内伤头痛 | 肝阳头痛 | 太溪,太冲 | 太冲为肝肾经之原穴。取太溪为滋水涵木 |
痰浊头痛 | 中脘,丰隆 | 化痰必用丰隆。中脘为胃经之募穴,健运脾胃,控制生痰之源头 | |
瘀血头痛 | 血海,膈俞 | 瘀血证常用血海,膈俞 | |
血虚头痛 | 脾俞,足三里 |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
16.面痛的选穴
主穴 四白 攒竹 合谷 地仓 太冲 内庭 下关
趣记:四伯攒谷仓,(干活)太冲了,(累)面痛了,停下(休息)。
17.坐骨神经痛的选穴-主穴
足太阳经证:承山、昆仑、腰夹脊、委中、秩边(成昆要位置)
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丘墟、悬钟、阳陵泉(要环球宣扬)
18.中风-中脏腑
闭证治法: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闭证主穴: 十二井 水沟 太冲 丰隆 劳宫 助记:井水冲龙宫---壁倒墙塌
脱证治法: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脱证主穴:关元 神阙 助记:元神脱了
19.眩晕的选穴
实证 主穴: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助记:白痴冲关
虚证 主穴:肝俞 肾俞 百会 足三里 风池
助记:肝肾二叔约会三里池
20.不寐的选穴
主穴 三阴交、照海、百会、神门、申脉、安眠穴
助记:三阴照百会,神脉安眠
配穴
辨证分型 | 配穴 | 配穴分析 |
心脾两虚 | 心俞、脾俞 | 心俞、脾俞,心脾经之背俞穴 |
心肾不交 | 太溪、肾俞 | 太溪为肾经原穴,滋阴。肾俞为肾经背俞穴 |
心胆气虚 | 心俞、胆俞 | 心俞、胆俞为心经胆经之背俞穴 |
肝火扰神 | 行间、侠溪 | 行间为肝经之荥穴,侠溪为胆经之荥穴。荥主身热 |
脾胃不和 | 足三里、内关 | 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内关治疗胃心胸之病 |
噩梦多 | 历兑、隐白 | 历兑为胃经井穴,隐白为脾经井穴,调节脾胃生化气血。心得血养则噩梦自除 |
头晕 | 风池、悬钟 | 取风池因其就在头颈部,属就近取穴 悬钟为髓会,髓通于脑,可填精补髓,缓解头晕 |
重症不寐 | 夹脊、四神聪 | 四神聪位于巅顶,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夹脊为不寐效穴 |
21.外感咳嗽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外感咳嗽的选穴:主穴 肺俞 列缺 合谷-----助记:肺裂谷
内伤咳嗽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内伤咳嗽的选穴:主穴 三阴交 太渊 肺俞-----助记:费姻缘
22.胃痛的选穴
主穴 足三里 中脘 内关 助记:三中内
配穴
辨证分型 | 配穴 | 配穴分析 |
寒邪客胃 | 胃俞 | 胃俞为胃经之背俞穴 |
饮食伤胃 | 梁门、下脘 | 梁门在脐上4寸旁开2寸,近胃。下脘在脐上2寸,近胃 |
肝气犯胃 | 期门、太冲 | 期门为肝经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二者可疏解肝气 |
瘀血停胃 | 膈俞、三阴交 | 膈俞血海为化瘀常用穴。三阴交也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的穴位 |
脾胃虚寒 | 关元、脾俞、胃俞 | 关元可固本培元。脾俞胃俞为脾胃经之背俞穴 |
胃阴不足 | 胃俞、三阴交、内庭 | 胃俞为胃经背俞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汇处,可滋阴。 内庭为胃经荥穴,荥主身热,阴虚生内热, 故以之清虚热 |
23.落枕的选穴
主穴 天柱 后溪 悬钟 外劳宫 阿是穴
助记:天后选老公
配穴:
督脉,太阳经 | 大椎、束骨 | 大椎属督脉,近颈部。束骨为膀胱经输穴,在脚部。二者远近配穴 |
少阳经 | 风池,肩井 | 皆属少阳胆经。且皆近病位所在之颈项部 |
风寒袭络 | 风池,合谷 | 风池祛外风息内风。合谷疏风散寒 |
气滞血瘀 | 内关,合谷 | |
肩痛 | 肩髃穴 | 肩髃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属大肠经。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
背痛 | 天宗 | 在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属小肠经 |
24.痛经实证
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次髎 中极 地机 十七椎 助记:三次中的十七椎
痛经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关元 足三里 十七椎 助记:三关足。
25.遗尿治法:调理膀胱,温肾健脾。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 膀胱俞 中极 三阴交 关元 助记:膀胱中三关。
《内科学》
1.感染因素是COPD发病与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2.气短及呼吸困难为COPD的典型症状。
3.缓解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是:β2受体激动剂;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4.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G。
5.肺炎链球菌肺炎咳痰的典型表现:铁锈色痰;典型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有肺实变体征。
6.吸烟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最重要原因。
7.手术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最敏感。
8.左心衰表现:(1)劳力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端坐呼吸。(4)急性肺水肿(心源性哮喘):是呼吸困难最严重的状态。
9.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2)洋地黄类药物:①地高辛:适用于中度心力衰竭的维持治疗;②毛花苷C: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衰加重时,特别适用于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者。
10.脑出血和脑梗死是高血压最主要的并发症。
11.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12. 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以应用吗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剂为主。
13.上腹疼痛是胃癌最常见症状。
14.粪便隐血试验常持续阳性,可作为胃癌筛选的首选方法。。
15.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常用柳氮磺吡啶(SASP)。
16.进行性肝肿大是原发性肝癌特征性体征之一。
17.甲胎蛋白(AFP)是当前诊断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
18.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
19.尿路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感染占全部尿路感染的80%-90%。
20.尿沉渣镜高倍镜下白细胞超过5个,对于尿路感染的诊断意义较大。
21.缺铁性贫血血象检查:典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2.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最常用硫酸亚铁片。
23.成人患者中急粒白血病最多见,在儿童患者中急淋白血病多见。
24.骨髓象检查是确诊白血病的依据。
25.骨髓移植是当前将白血病完全治愈最有希望的措施。
26.FT3和FT4:是诊断甲亢的首选指标。
27. TSH测定是反映甲状腺功能最敏感的指标,尤其对亚临床型甲亢和甲减的诊断具有更重要意义。
28.类风湿关节炎X线摄片检查,首选双手指及腕关节摄片检查。
29.大脑中动脉闭塞: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优势半球病变伴失语。
3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常用垂体后叶素治疗。
【小编推荐】
考前备考!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各科目考试重点/各单元考试科目/考试题型
2020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综合笔试900题(含机考模拟系统操作)
“考前快速备考!2020年中医助理医师考前精华必看145条”文章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更多医考信息、备考资料、模拟试题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