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此整理了““痹证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详情如下:
(1)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常用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行痹,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常用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
痛痹,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3)着痹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常用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
着痹,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五加皮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络;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祛湿;痰湿盛者,加半夏、天南星。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方剂。
(4)风湿热痹
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用于偏风热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用于偏湿热盛者。常用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
风湿热痹,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黄、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如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热痹亦可由风寒湿邪内侵,郁久化热而成,若邪初化热仍兼有风寒湿邪,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5)痰瘀痹阻证
主症: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化痰行故,蠲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
痰瘀痹阻,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可加莪术、三七、土鳖虫;痰瘀交结,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6)肝肾亏虚证
主症: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桂枝、细辛、牛膝、杜仲、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
“痹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以上““痹证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整理,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