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分为临床实践技能和综合笔试,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考核“望诊”知识点总结,希望即将参加中医师承考核的考生可以查漏补缺。
望头面五官
1.望头发: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伴面黄肌瘦多见于疳积;青少年头发稀疏易落,伴有腰膝酸软、健忘、眩晕多属肾虚。
2.目的脏腑分属:瞳仁属肾,称为“水轮”;目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胞属脾,称为“肉轮”。
3.望目态:瞳孔缩小见于川乌、草乌、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瞳孔散大见于颅脑损伤、出血中风病等。
4.望唇:唇色深红多为热盛;唇色红润为正常人的表现;口唇赤肿而干多为热极;口唇呈樱桃红色为煤气中毒;口唇青黑多为冷极、痛极;人中满唇反为脾阳已绝。
5.望齿:牙齿干燥多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盛,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是肾阴枯涸,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的晚期;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肾热甚,气液已竭;牙关紧急多属风痰阻络或热极生风;咬牙啮齿为热盛动风;睡中啮齿多为胃热或虫积所致,也可见于正常人。
6.望牙龈:牙龈红肿疼痛多是胃火亢盛。
(1)齿衄:齿缝出血,痛而红肿,多为胃热伤络;若不痛不红微肿者,多为气虚,或肾火伤络。
(2)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多属肾虚或胃阴不足。
(3)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多因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所致。
望面色
1.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面色青黄(又称苍黄)者,多为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医|学教育网。
2.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医学教育网|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病重。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为阴黄,乃寒湿为患。
4.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患者面色发白,多为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者,多属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医学教育网。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望形态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因形盛气虚,水湿难以周流,则痰湿积聚,故有“肥人湿多”、“肥人多痰”之说。
2.由于消瘦者,形瘦皮皱,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痨等病。故有“瘦人多火”之说。
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坐姿:
(1)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等所致肺实气逆。
(2)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体弱气虚。
(3)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或肝阳化风。
(4)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为精神衰败。
2.卧姿:
(1)卧时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多为阳证、热证、实证。
(2)卧时喜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3)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者,多为虚寒证。
(4)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
(5)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肺气壅滞,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或肺有伏饮。
望皮肤
望皮肤要注意皮肤的色泽及形态改变。
1.色泽
皮肤色泽亦可见五色,五色诊亦适用于皮肤望诊。临床常见而又有特殊意义者,为发赤、发黄。
(1)皮肤发赤,皮肤忽然变红,如染脂涂丹,名曰“丹毒”。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初起鲜红如云片,往往游走不定,甚者遍身。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称“丹毒”,发于胫踝者称“流火”。因部位、色泽、原因不同而有多种名称,但诸丹总属心火偏旺,又遇风热恶毒所致。
(2)皮肤发黄,皮肤、面目、爪甲皆黄,是黄疸病。分阳黄、阴黄二大类。阳黄,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因脾胃或肝胆湿热所致。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多因脾胃为寒湿所困。
2.形态
(1)皮肤虚浮肿胀,按有压痕,多属水湿泛滥。皮肤干瘪枯燥,多为津液耗伤或精血亏损,皮肤干燥粗糙,状如鳞甲称肌肤甲错。多因瘀血阻滞,肌失所养而致。
(2)痘疮:皮肤起疱,形似豆粒,故名。常伴有外感证候,包括天花水痘等病。
(3)斑疹: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阳斑与阴斑之别。疹形如栗粒,色红而高起,模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可分为麻疹、风疹、隐疹等等。
(4)白菩与水泡:白菩与水泡都是高出皮肤的病疹,疱内为水液,白菩是细小的丘疱疹,而水泡则泛指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
(5)痈、疽、疔、疖:都为发于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诊的外科疮疡疾患。四者的区别是:
凡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的为痈。若漫肿无头,根脚平塌,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疽。若范围较小,初起如粟,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继则顶白而痛者为疔。
起于浅表,形小而园,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为疖。
望小儿指纹
将患儿抱到向光处,医者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握住患儿食指末端,以右手大拇指在其食指掌侧,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几次,用力要适当,使指纹更为明显,便于观察。
望指纹的临床意义:
正常指纹,络脉色泽浅红兼紫,隐隐于风关之内,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显,多是斜形、单枝、粗细适中。
1.纹位变化——三关测轻重:纹位是指纹出现的部位。
根据指纹在手指三关中出现的部位,以测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指纹显于风关附近者,表示邪浅,病轻;指纹过风关至气关者,为邪已深入,病情较重;指纹过气关达命关者,是邪陷病深之兆;若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是所谓“透关射甲”,揭示病情危重。
2.纹色变化——红紫辨寒热:纹色的变化,主要有红、紫、青、黑、白紫色的变化。
纹色鲜红多属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主热证。纹色青,主风证或痛证;纹色青紫或紫黑色,是血络闭郁;纹色淡白,多属脾虚。
3.纹形变化——浮沉分表里,淡滞定虚实:纹形,即指纹的浅、深、细、粗等变化。
如指纹浮而明显的,主病在表;沉隐不显的,主病在里。纹细而色浅淡的,多属虚证;纹粗而色浓滞的,多属实证。
总之,望小儿指纹的要点就是: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纹形色相参,留神仔细看。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以上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考核“望诊”知识点总结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更多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考核政策咨询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