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30日 19:00-21:0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中医执业医师备考开始了,“《温病条辨》必背经典条文(一)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内容是精华考点,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
温病条辨
1.【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上焦1条)
【原文阐释】本条文列举了九种温病的名称,说明了温病的概念及范围。
本条明确提出温病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
吴鞠通根据发病的气候特点,病邪特点或临床表现,归纳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和温疟等九种温病,为温病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义索隐】九种温病中,风温、暑温、秋燥、冬温是根据季节和主气来命名的。风温为初春时节感受风热病邪而发的一种温病;暑温是在盛夏之时感受暑热病邪而发的一种温病;秋燥是在秋季感受燥热病邪而发的一种温病;冬温是冬季感受冬令反常之温气而发的一种温病。除此之外,也有根据不同病邪或临床特点来命名的。如温毒是感染了温热时毒病邪,既有热性病的常见症状,又有局部肿毒表现的一种温病;温热是春末夏初感染温热病邪,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种温病;湿温是在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因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的一种温病;温疟是内有阴气先伤,夏季复感暑热,阴伤而阳热亢盛而发的一种疟疾;温疫是感受疠气秽浊而发,具有较大流行性和传染性的一种温病。
2.【原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4条)
【原文阐释】本条文阐述了温邪初犯卫分的证治及治疗禁忌。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如恶风寒较明显,表明表邪偏盛,可以辛温法解表治疗,代表方为桂枝汤,但应慎用麻桂等辛温峻汗之剂,以免助热化燥。如热象较重,不恶寒而渴者,宜以辛凉法治疗,代表方为辛凉平剂银翘散。而温毒、暑温、湿温、温疟等温病由于初起部位不一,所以治法不同,故“不在此例”。
3.【原文】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上焦15条)
【原文阐释】本条文阐述了手太阴温病营分证的证治。
温病始于上焦手太阴,两寸脉为肺心脉,寸脉大,可知心肺上焦有热,此为上焦温病常见脉。舌绛而干,舌绛红为热入营分之征象,温病热邪伤阴本渴,今反而不渴,此为热入营分,热邪蒸腾营气上注咽喉,故令人不渴。邪入营分,治宜清营泄热,代表方为清营汤。舌绛红而干提示邪热耗伤营阴较甚,故用清营汤去黄连。因黄连味苦性燥,而性质沉降,不去恐更伤营阴及引邪深入。
4.【原文】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17条)
【原文阐释】本条文阐述了邪入心包的证治及厥证产生的机理治法。
邪入心包,气血运行郁滞,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四肢厥冷。因舌为心之苗,邪入心包,闭阻机窍,可见舌体转动不灵。治宜清心化痰开窍,可用牛黄丸或紫雪丹治疗。
5.【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43条)
【原文阐释】本条文阐述了湿温初起的证治及治疗禁忌。
湿温病多发于夏秋之际,有起病缓,传变慢,病情缠绵难愈的特点。湿温初期可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较重,舌苔白腻,口不渴,脉弦细而濡等症状。
治疗湿温初起,首先要与伤寒表证、阳明腑实证和阴虚证相鉴别,有三大禁忌。一为禁汗:不可见头痛发热,身体疼痛就误以为是伤寒而使用汗法;二为禁下:不可见中满不饥就误以为是腑实停滞而使用下法;三为禁润:不可见午后身热就以为是阴虚而使用滋阴之法。如误用汗法,则耗损心阳,湿邪随发汗药之升散之性而上扰心窍、清窍,心窍被湿邪所蒙而见神昏,清窍被湿邪所蒙而见耳聋、目瞑、不欲言等症;如误用下法,则耗损阴津,或损伤脾阳,下后脾阳受损,脾气不升而下陷,湿邪则趁虚内犯而成洞泄;如误用滋阴之法,滋阴药物多滋腻黏滞,必与阴湿之邪胶结,使湿邪更为胶固难解,使病情加重。
湿温病的治疗上,吴氏认为“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治疗湿温病用药宜刚不宜柔,纵观三仁汤配伍,杏仁配桑叶除上焦湿邪,降肺气以通调水道;蔻仁、厚朴、半夏芳香化浊,降胃消滞燥湿;生薏仁、滑石、通草淡渗利湿清热。三仁配伍,而非单宣肺气,达到通治上、中、下三焦黏滞之湿邪,成为治疗湿温常用方之一。
以上关于“《温病条辨》必背经典条文(一)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知识由医学教育网整理,更多医考新闻政策、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医执业医师栏目。最后祝各位医师资格考试备考的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加油!
11月30日 19:00-21:0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