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中医外科职称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med66_cdel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外科职称 > 主任复习资料 > 正文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

2012-01-04 11:10 医学教育网
|

一、皮肤病:是指人体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疾病。

二、辨证概要

(一)辨自觉症状

1.瘙痒:风痒、湿痒、热痒、虫痒、燥痒(虚痒)

2.疼痛:热痛、瘀痛、寒痛3.灼热:热4.麻木:气血不畅、经络阻隔5.蚁走感:虫、气血不周

⑴ 斑疹(macules):限局性的皮肤颜色改变。

① 红斑:热(风热、血热、湿热、热毒、血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② 紫斑:热毒、血瘀③ 白斑:气滞、气血不和④ 黑斑:肾虚、血瘀⑤ 褐斑:肝血虚、肾虚

⑵ 丘疹 (papules) :高于皮肤的小丘形突起。直径<0.5.① 小而密集伴瘙痒者:风热② 大而色红者:血热③ 紫色:热毒④ 皮色:瘀滞、风寒⑶ 疱疹 (vesicles):有腔隙高出皮面的损害。

① 清:湿 . 浊:湿毒。

② 周围红晕、红斑上起水疱:湿热蕴结

③ 血疱:血热⑷ 脓疱(pustules):高出皮面而含有脓液的疱。

湿热、热毒炽盛⑸ 结节(nodules):位于皮肤或皮下的实质性小团块。直径>2cm,称肿块。

① 红色:血热蕴结、血瘀② 皮色:瘀滞、痰核⑹ 风团(wheals):皮肤上的局限性水肿隆起。

① 红色:风热② 白色:风寒2.继发损害(Secondary lesion)

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主要有鳞屑、糜烂、痂、抓痕、皲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瘢痕等。

⑴ 鳞屑(scales):皮肤积聚的鳞片状皮屑。

急性病:余热不清。

慢性病:血虚生燥。

脂性:湿盛。

干性:血燥。

⑵ 糜烂(erosions):表皮破损后的浅在湿烂面。愈后不留疤痕。(溃疡:破损深达真皮或更深,愈后有瘢痕)

白色:湿。

红色:湿热。

脓液:湿毒。

渗液淋漓:湿盛。

⑶ 痂(crusts):皮损处渗出液与脱落组织或与药物混合后干枯而结成的附着物。

脓痂:热毒。

血痂:血热、血瘀。

滋痂:湿热。

⑷ 抓痕(excoriations):搔抓引起的线状损害。

多为风盛或内热。

⑸ 皲裂(fissures):皮肤断裂出现的线形裂缝。

多因血虚、风燥、寒盛。

⑹ 色素沉着(pigmentation):局部皮肤色素增加,肤色较正常为深。

多由气血不和所致。

原发:肝血虚、肾虚。

继发:血瘀。

⑺ 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皮革样损害。

多因血虚风燥。

⑻ 瘢痕(scar,疤痕):溃疡愈后形成的新生结缔组织,或皮肤原发性新生的结缔组织肿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多为局部气血凝滞不散。

萎缩者:气血虚。

(三)辨缓急

1. 急性皮肤病:原发性皮损为主。

病因:风、湿、热、虫、毒。

病性:实证。

病关脏腑:肺、心、胃。

⒉ 慢性皮肤病:继发性皮损为主。

病因:血瘀、营血不足、肝肾亏损、冲任不调。

病性:虚证。

病关脏腑:肝、肾。

(四)辨部位上部:风温、风热。

中部:气郁、火郁。

下部:湿热、寒湿。

鼻部:肺经。

胁肋部:肝经。

(五)辨病因

1.风 (特点:病急、行变、趋外上、宿血分、燥裂、瘙痒。)

⑴ 邪风:风邪束表,起疹作痒。

⑵ 血热生风:皮肤赤热作痒。

⑶ 血虚生风:皮肤干燥、粗糙而瘙痒。

⑷ 伤阴化燥生风:湿热证后期之皮肤干燥、脱屑而又瘙痒。

2.湿 (特点:重浊、向下、外渗、粘滞)

临床表现:肿胀、瘙痒、水疱、糜烂、滋水、泌脂过多、脂性鳞屑。

3.热(特点:炎上、化火、伤阴)

临床表现:灼热、疼痛、皮损红色。

⑴ 毒邪化热:疖、丹毒等。

⑵ 外感热邪:烫伤、日晒等。

⑶ 脏腑实热蕴结皮肤:肺风粉刺、酒糟鼻等。

4.虫(特点:接触史、瘙痒剧烈、传染性)

临床表现:瘙痒、疼痛、红肿、丘疹、水疱、靡烂。

5.毒(特点:外蕴皮肤、内攻脏腑、易陷营血、伤阴耗血)

过敏、中毒所致的:皮肤红肿、紫斑、风团、疱疹、瘙痒、疼痛、高热等。

6.血瘀(特点:实质性病变、慢性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刺痛、奇痒、麻木、瘀斑、疣赘、肿瘤、硬皮、瘢痕、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7.血虚风燥(特点:禀赋不足、慢性经过)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瘙痒、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皲裂、毛发不荣等。

8.肝肾不足(特点:耗损、不足)

临床表现:毛发脱落、变白,指甲变薄、干枯、皱折,黄褐斑,黑变病,白癜风等。

皮肤病治疗概论

三、皮肤病的治疗

(一)内治法(14种)

⒈ 疏风散寒:桂枝汤⒉ 疏风清热:消风散⒊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⒋ 凉血解毒:黄连解毒汤⒌ 凉血化瘀:桃红四物汤⒍ 杀虫驱虫:乌梅丸⒎ 平肝潜镇:天麻钩藤饮⒏ 化痰软坚:香贝养营汤⒐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⒑ 养血润燥:四物汤⒒ 健脾利湿:参苓白术散⒓ 温补肾阳:二仙汤⒔ 养阴生津:益胃汤⒕ 温阳通络:阳和汤(二)外治法1.药物外治法:

通过外用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

⑴外用剂型

① 溶液:

药物煎后、烊后的液体

② 粉剂:粉末样药剂。

③ 洗剂:

水粉混合制成的药剂。

④ 酊剂:

用酒精或白酒溶解、泡制而成的药剂。

⑤油剂:

植物油煎炸药或与药粉调合制成的药剂。

⑥软膏:

药物加基质制成的半固体状药剂。

⑵ 外用药使用原则总则:根据病因与皮损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①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不同的药物。

如疥疮选用硫磺软膏,湿疮选用青黛膏。

②根据病变不同阶段、不同皮疹选用不同剂型。

急性期:无渗液糜烂(红斑、丘疹、风团、疱疹) 洗剂、粉剂。亦可湿敷。

渗液红肿 溶液湿敷。

亚急性期:鳞屑结痂 油剂。

慢性期:苔癣样变 软膏。

③控制感染:注意合并感染时先行控制感染。

④用药性质宜先温和后强烈:

面部、外阴、女性、儿童应慎用刺激强烈的药物。

⑤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急性期、敏感者:低浓度。

慢性期、顽固者:高浓度。

⑥随时注意药敏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⑦换药时注意正确清洁皮损。

2.其它外治法手术、针灸、按摩、激光、冷冻等四、皮肤病的预防1· 讲究卫生。

2.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

3.注意预防和隔离。

4.注意饮食宜忌。

5.加强劳动防护。

第一节 热疮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其特点是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复发。

1.皮肤黏膜交界处,常见于口角、唇缘、鼻孔周围、面颊及外阴等部位起红斑,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内含透明浆液,破裂后露出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脱落而愈,留有轻微色素沉着。

2.发于口角唇缘或口腔黏膜者,可引起颊下或颈部臖核肿痛;发于外生殖器者,可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

3.病程1~2周,易反复发作。

第二节 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疮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其特点是皮肤上有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本病又名缠腰火丹,或称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1.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2.皮损初起为带片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绿豆到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皮肤正常,疱液透明,5~6天后转为浑浊,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没有典型的水疱。

3.好发于腰胁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不超过正中线。

4.病程2周左右,严重者可迁延日久,一般不超过1个月。

第三节 疣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中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本病西医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等。

一、疣目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

1.多发于儿童及青年。

2.最初为一个针头大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称母瘊。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

3.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

二、扁瘊相当于西医的扁平疣。

1.多发于青年男女。

2.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很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有的互相融合,常因搔抓沿表皮剥蚀处发生,而形成一串新的损害。

3.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背。

4.-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有时可自行消退,但也可复发。

三、鼠乳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软疣。

1.多见于儿童。

2.皮损为半球形丘疹,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中央有脐凹,表面有蜡样光泽,挑破顶端,可挤压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布,但不相互融合。

3.好发于躯干和面部。有轻度传染性,愈后不留疤痕,可自行消失。

四、跖疣

1.发于在手掌、足底或指(趾)间。常在外伤部位发生,足部多汗者易生本病。

2.皮损为角化性丘疹,中央稍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掐或挑破后,易出血,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

3.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

五、丝状疣

1. 中年妇女较多见。

2. 多生于颈项或眼睑部位。

3.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

4.一般无自觉症状。

第四节 风热疮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亦称风痒。其特点是初发多在躯于部先出现玫瑰红色母斑,上有糠秕样鳞屑,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子斑。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糠疹。

1.好发于青年和中年人躯干、四肢近端,以春秋季多见。

2.皮疹为圆形、卵圆形、扁豆大及指甲大、玫瑰 色或红色斑疹,边缘不整,呈锯齿状,表面覆盖糠状鳞屑,长轴与皮肤纹理一致,胸部皮损长轴与肋骨平行。

3.为多发性,可有先驱原发斑(母斑)。在此1~2周后,即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同而形状较小的红斑,称为子斑或继发斑。

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部分患者初起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咽痛,轻度发热,颈或腋下臖核肿大等全身症状。

第五节 黄水疮黄水疮是一种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的传染性皮肤病。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皮损主要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1. 多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尤为多见,有传染性。

2. 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3.皮损初起为红斑,或为水疱,约黄豆、豌豆大小,约经1~2天后,水疱变为脓疱,界限分明,四周有轻度红晕,疱壁极薄,内含透明液体,逐渐变成混浊。脓疱较大者,疱壁由紧张渐变弛缓,疱内脓液沉积为脓清及脓渣两层,形成半月状坠积性脓疱。疱壁破裂后,显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结成脓痂,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脓液流溢他处,又常引起新的脓疱发生。

4.自觉瘙痒,重者可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第六节 癣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皮肤病。

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发于阴股间的阴癣等。癣都具有传染性,其中白秃疮、肥疮、脚湿气传染性最强,是重点防治的皮肤病。

㈠白秃疮 相当于西医的白癣,是头癣的一种。

1.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2.本病特征是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色鳞屑的斑片。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2~0.8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头发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发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

3. 发病部位以头顶、枕部居多,但发缘处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秃发也能再生,不遗瘢痕。

㈡肥疮 相当于西医的黄癣,为头癣最常见类型,俗称“黄癞痢”。

1.多见于农村儿童。

2.病变多从头顶部开始,渐及四周,可累及全头部,3.其特征是有黄癣痂堆积。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粘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除去黄癣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的糜烂面。病变区头发干燥,失去光泽。久之毛囊被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当病变痊愈后,则在头皮留下广泛、光滑的萎缩性疤痕。甚至终生不愈。

㈢鹅掌风 相当于西医的手癣。

1.以成年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染病。多数为单侧发病,也可染及双手。

2.皮损特点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水疱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痒难忍。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并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复发作后,致手掌皮肤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鹅掌。损害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蛀蚀变形,甲板增厚或萎缩翘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癣)。

3.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每于夏天起水疱症情加剧,冬天则枯裂疼痛加重。

㈣脚湿气 相当于西医的足癣,以脚趾痒烂而得名。若伴发感染,足丫糜烂、焮痛、起疱,破流臭水者称“臭田螺”、“田螺疱”。

1.多发于成年人,儿童少见。发病季节性明显,夏秋病重,冬春病减。脚湿气主要发生在趾缝,也见于足底。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

2.临床分为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但常以一二种皮肤损害为主。

(1)水疱型 多发生在足弓及趾的两侧,为成群或分散的深在性皮下水疱。瘙痒。疱壁厚,内容清彻,不易破裂。数天后干燥脱屑或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显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

(2)糜烂型 发生于趾缝间,尤以3、4趾间多见。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如将白皮除去后,基底呈鲜红色。剧烈瘙痒,往往搓至皮烂疼痛,渗流血水方止。此型易并发感染。

(3)脱屑型 多发生于趾间、足跟两侧及足底。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皲裂。常由水疱型发展而来。且老年患者居多。

水疱型和糜烂型常因抓破而继发感染,致小腿丹毒、红丝疔或足丫化脓,局部红肿,趾间糜烂,渗流腥臭滋水,胯下臖核肿痛,并可出现形寒发热,头痛骨楚等全身症状。

㈤圆癣 相当于西医的体癣。因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故名圆癣,亦称钱癣。发于股胯、外阴等处者,称阴癣(股癣)。

1.多发生于夏季,入冬痊愈或减轻。以青壮年及男性多见。

2. 圆癣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皮损特征为环形、多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的斑块。斑块边沿及四周有针帽大小的红色丘疹,并可有水疱、鳞屑、结痂等,斑块一般为钱币大或更大。多发时可相互融合形成连环形。若发于腰间,常沿扎裤带处皮肤传播,形成带形损害。搔抓日久,皮肤可呈苔藓样变。

3.阴癣发于胯间与阴部相连的皱褶处,向下可蔓延到阴囊向后至臀间沟,向上可蔓延至下腹部。皮肤损害基本同圆癣。

4.自觉瘙痒。

(六)紫白癜风 相当于西医的花斑癣,俗称汗斑。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传染。

1.好发于颈项、躯干,尤其是多汗部位以及四肢近心端。常夏发冬愈。

2.皮损为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可附少许糠秕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状。

3.有轻微痒感。

第七节 虫咬皮炎虫咬皮炎是被虫类叮咬,或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种皮炎。致病的虫类常见有臭虫、虱、蚤、蠓、刺毛虫等。其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1.皮损部位常见于面、颈、四肢等暴露处,但跳蚤、臭虫引起的皮疹多在衣服覆盖部位。

2.皮损以丘疹、风团、斑点为多见,损害中央常见有刺吮点。亦可见红斑、水疱、脓疱等。

3.自觉瘙痒、灼热、或疼痛。

4.多发于夏、秋季。

5.不同昆虫所致皮炎的发病史、临床表现可有差异。蠓、蚤叮咬处为红点、瘀点或粟粒至黄豆大的痒性风团。臭虫、蚊虫叮咬多发生在夜晚。螨虫皮炎有与谷物接触史。隐翅虫皮炎多为将虫体打破后始发病,其皮损呈线状、条索状,初起为红斑、丘疹,但很快形成脓疱性损害,较重者可有轻度全身不适;个别严重者,局部剧痛,出现明显全身中毒症状。毛虫皮炎有毛虫接触史,除局部皮疹外,可有结膜炎、角膜炎、口唇肿胀等黏膜损害;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功能受限;用透明胶布贴取皮损处,在显微镜下可查见毒毛。蜂螫伤、蜈蚣螫伤、蝎螫伤除螫伤局部红肿外,可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

第八节 疥疮疥疮是由疥虫(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俗称虫疥、癞疥、干疤疥等。

1.有与疥疮病人接触史。

2.皮损好发于指缝、腕面、肘窝、腋前缘、乳房下、脐窝、下腹及大腿内侧、阴部等处。

3.基本损害为针头大小丘疹及疥螨在表皮内掘的隧道。隧道长约5~15cm,弯曲,淡灰或皮色,好发于指缝,末端有小水疱。

4.皮肤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

5.病程较长者,搔抓后可继发湿疹样皮炎、脓疱疮和疖病。

6.部分患者在阴囊、阴茎皮肤上可形成黄豆、花生米大的褐色结节,伴瘙痒。疥疮治愈后,结节仍经久不愈。

7.在隧道末端的水疱内可找到疥螨或虫卵及粪便。

第九节 湿疮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湿疮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部者,称为 (音“窝”)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此外,根据皮损形态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如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⒈ 急性湿疹:新起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病变处轻度肿胀,渗出、潮红明显,边界不清,剧痒。

⒉ 亚急性湿疹:多从急性湿疹迁延而致。皮损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亦可有少许丘疱疹或小水疱,轻度浸润、渗出。 剧痒。

⒊ 慢性湿疹:多从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而致。皮损为局限性,肥厚浸润较著,伴有色素沉着,界限清楚。慢性过程,亦可有急性发作。剧痒。

湿疮好发于某些特定部位,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疮有以下几种:

1.耳部湿疮 又称旋耳疮,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耳廓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流滋、结痂及皲裂,有时带脂滥性,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疮 多由染发、生发、洗发剂等刺激所引起。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粘结成团,或化脓染毒,发生臭味,甚至可使头发脱落。

3.面部湿疮 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红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鳞屑,常对称,自觉瘙痒。由于面部要经常洗擦,或应用化妆品刺激,病情易反复发作。

4.乳房湿疮 主要见于女性。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5.脐部湿疮 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流滋、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疮 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粗糙。因手指经常活动而皲裂,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7.阴囊湿疮 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前者表现为整个阴囊肿胀、潮红、轻度糜烂、流滋、结痂,日久皮肤肥厚,皮色发亮,色素加深;后者潮红,肿胀不如前者,皮肤浸润变厚,呈灰色,上覆鳞屑,且有裂隙,因经常搔抓则有不规则色素消失小片,瘙痒剧烈,夜间更甚,常影响睡眠和工作。

8.小腿湿疮 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常伴发小腿溃疡。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疮 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成钱币状,滋水较多。慢性者,皮肤肥厚,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自觉瘙痒剧烈。

第十节 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是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后所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反应。

中医文献是根据接触物质的不同及其引起的症状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称为漆疮,因贴膏药引起者,称为膏药风;接触马桶引起者,称为马桶癣等。其特点是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接触某种物质的病史。

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第1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皮疹突然发生,形态多样,多对称分布。黏膜及内脏亦可受累。

4.定性药疹外,多呈全身症状,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纳差,大便干,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5.皮疹形态与药物有一定的关系。如固定性药疹常由解热止痛药、磺胺药引起,荨麻疹样型药疹常由青霉素、痢特灵引起。

6.排除类似皮疹的内科病、传染病及其他皮肤病。

7.不同症型药疹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⑵ 荨麻疹样型药疹: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或水肿性红斑,瘙痒较重,病程较长。

⑶ 猩红热型或麻疹样型药疹:皮疹表现为针头至米粒大分散或密集的红色斑疹,全身症状较轻。

⑷ 多形红斑型药疹: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等,好发于四肢远端。重症可有发热,肝肾可受损。

⑸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发病急剧,全身症状严重,常有高热及脏器损害。皮疹始为红斑,迅速增多扩延至全身,并发生大疱,疱壁松弛起皱似烫伤样损害。尼氏征阳性。

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全身症状重,常伴有高热及内脏损害。皮疹表现为全身发红,伴有肿胀、渗出、结痂、片状脱屑,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毛发、指甲都可脱落。多数发生在用药较长时间患者,初次发病潜伏期多在20天以上。

⑺ 湿疹型药疹: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等,剧痒。

⑻ 紫癜型药疹:全身特别在下肢发生散在或密集的针头至黄豆大紫红色瘀点,重者发热,可并发关节痛。

⑼ 痤疮样型药疹:皮损表现为毛囊性丘疹、脓疱等,多在服药1~2月以上发病。

⑽ 光感型药疹:皮损表现为光毒性红斑与光变应性皮炎,出现红斑、丘疹和水疱。

第十二节 皮肤瘙痒症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亦称风瘙痒、痒风。其特点是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癣样变等继发性损害。临床上有局限性、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瘙痒最为多见,泛发性者可泛发全身。

1. 起病时仅觉瘙痒,无任何原发皮疹,久之可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性皮损。

2. 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

3. 好发于老年及青壮年,多见于冬季,少数也有夏季发作者。

4.全身瘙痒症者多属内科病的一种皮肤反映,与皮肤干燥,内分泌、肝肾功能损害,糖尿病等有关。局部瘙痒症好发于阴部、肛门,多与蛲虫、阴道滴虫、真菌感染有关。

5.患者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影响食欲。

6.发生在秋末及冬季,因气温骤冷所诱发者,称为冬季瘙痒症。

第十三节 瘾疹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古代文献又称风,西医称荨麻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1.急性发病,病期不超过1个月者称急性荨麻疹,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荨麻疹。

2.皮疹骤然起退,为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风团。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3.部分患者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谓腹型荨麻疹。单纯发生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处,出现浮肿,边缘不清,而无其他皮疹者,中医称为游风,西医称血管性水肿。发生于咽喉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有明显气闷窒息感,甚至可以发生晕厥。

4.瘙痒剧烈,重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第十四节 牛皮癣牛皮癣是一种患部皮肤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在中医古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又称摄领疮;因其病缠绵顽固,亦称顽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其特点是皮损多是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搔抓后皮肤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化。

1.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肘、骶、眼睑处。泛发性神经皮炎分布广泛,好发于头、肘窝、腘窝、腰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

2.开始先觉局部瘙痒,后出现群集粟粒至米粒大扁平丘疹,表现光滑发亮,丘疹呈淡褐色,久之发展成苔藓样斑块。

3.瘙痒剧烈,夜间尤甚,被衣领摩擦与汗渍时更剧。

4.慢性病程,愈后易复发第十五节 猫眼疮猫眼疮是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的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红斑、丘疹、水疱形态各异,且常累及口腔、二阴,重症有严重的黏膜和内脏损害。相当于西医的多形性红斑。

1.多发于手足,重者累及口腔、鼻腔及眼睑黏膜。

2.呈多形性,红斑、丘斑、斑丘疹,偶见水疱和大疱。典型皮疹呈虹膜样(靶样)。

3.自觉轻痒。发病前可有头痛、低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4.按其不同特点,临床分为轻症与重症。

(1)轻症型 此型最为多见,以皮肤损害为主。特征性皮损为红斑中央略凹陷,其颜色较深,有时为一水疱,紫癜或坏死区,边缘为轻度水肿环,周围绕以鲜红色晕,称为靶形或虹膜状红斑。整个病程约2~4周,但有复发倾向,有的可反复发作。

(2)重症型 亦称重症大疱型红斑、黏膜-皮肤-眼综合征。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前驱症状明显,皮损常广泛分布于全身,发生角膜、口腔黏膜损害。常并发支气管炎、肺炎、消化道溃疡、心肌炎及肝、肾损害等,病程3~6周。本型经过急剧,如不及时处理,预后极差。辅助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增速,抗“O”值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白细胞计数及嗜酸粒细胞增加。若肾脏受累,可出现蛋白尿,尿素氮增高。

第十六节 白疕白疕是一种皮损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亦称疕风、松皮癣。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旧称牛皮癣,其特点是皮损覆盖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抓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病程长,病情变化多,时轻时重,不易根治。

1.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尤多见于肘、膝关节伸侧,且多为对称性。头部亦常发生。

2.皮疹为大小不等的红斑,上有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进行期可有同形反应,有时发痒。

3.指(趾)甲板一般呈点状凹窝,重者增厚,失去光泽等。

4.病程慢,易复发。

5.病理变化,表皮角化不全,角层内可有微脓疡,棘层增厚,表皮突下延,真皮乳头呈杵状,血管扭曲扩张,真皮上部呈轻度到中度炎性细胞浸润。

6.根据其皮损特点,临床分为寻常型、特殊型(包括关节炎型、红皮病型、脓疱型三种)两种。

(1)寻常型 占本病的绝大多数。皮损红斑上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露出淡红色半透明的薄膜,刮去薄膜可见点点如露水样的筛状出血等。病变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肘膝关节或尾骶部。摩擦、外伤、针刺处可引起皮损的发生(同形反应);静止期,病情稳定,皮损不变;消退期,皮损缩小,逐渐消退,可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2)特殊型① 关节炎型 除具有典型的皮损外,可有关节痠痛、肿痛,活动受限;重者可导致骨质破坏。

② 红皮病型 表现为弥漫性皮肤潮红、紫红,甚至肿胀浸润,大量脱屑,仅有少数片状皮肤正常,犹如岛屿状。伴有掌跖角化,指(趾)甲增厚,或发热,常迁延数日或更长时间。

③ 脓疱型 皮损为红斑上有针头到粟粒大小的脓疱,10~14天消退后,再发新脓疱,重者泛发全身,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脓液培养阴性,无细菌生长。

以上三型可合并发生或相互转化。

第十七节 白癜风白驳风是指以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皮肤变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有“白癜”、“白驳”、“斑白”、“斑驳”等名称。“白癜'之名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白癜候》,曰:”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肤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也不痒痛,谓之白癜。“ 相当于西医的白癜风。其特点是:皮肤白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任何年龄,单侧或对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边界清楚;亦可泛发全身;慢性病程,易诊难治,影响美容。

1.临床表现皮损呈白色或乳白色斑点或斑片,逐渐扩大,边界清楚,周边色素常反见增加,患处毛发也可变白。皮损后天发生,可发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可对称或单侧分布,甚至沿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泛发全身者,仅存少许正常皮肤。患处皮肤光滑,无脱屑、萎缩等变化,有的皮损中心可出现色素岛状褐色斑点。病程呈慢性。

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皮肤病理检查显示表皮明显缺少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

第十八节 黄褐斑黧黑斑是指由于皮肤色素改变而在面部呈现局限性褐色斑的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黄褐斑。其特点是:对称分布,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多发生于孕妇或经血不调的妇女,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慢性病,涂擦不适当的化妆品及日光照晒可加重黄褐斑。

1.临床表现男女均可发生,以女性多见。如发生于孕妇,多开始于孕后二-5个月,分娩后逐渐消失,但也有不消退者;对称发生于颜面,尤以两颊、额部、鼻、唇及额等处为多见;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淡黑色斑片,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边缘较明显,一般多呈蝴蝶状。无自觉症状,慢性经过。

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噬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基底细胞层色素颗粒增多。

第十九节 粉刺粉刺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相当于西医的痤疮。其特点是多发生于青年男女,皮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

1.多发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女。常发于颜面、上胸和肩、背等皮脂发达的部位。

2.为暗红色丘疹,脂溢,毛囊口开大,重者有黑头粉刺、脓疱、结节、脓肿、色素沉着及瘢痕。

3.自觉轻微瘙痒或疼痛。

4.病程缠绵,此起彼伏,青春期后可逐渐痊愈。

第二十节 面游风面游风是一种因皮脂分泌过多引起的慢性、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症。其特点是皮肤油腻、瘙痒、迭起白屑,脱去又生。患者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乳儿期也有发生。

1.常用于成年人,皮疹好发于皮脂腺分布多的部位,如头、面、背、腋窝等处,重者可遍及全身。

2.皮疹为红斑,上附着黄白色脂性鳞屑或结痂。干性型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有弥漫而均匀粉状的干燥性脱屑,梳头或搔抓时头屑易于脱落,而呈白屑纷飞。湿性型,皮面异常油腻,为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的脱屑和结痂,常有臭气。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因搔抓折断而稀疏。严重者,泛发全身,成为湿疹样皮损。

3.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日久头顶部毛发或眉毛可稀疏脱落。

第二十一节 酒渣鼻酒渣鼻是发于鼻部,鼻色紫赤,甚则鼻头增大变厚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初起鼻部潮红,继而伴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并可形成鼻赘。

1.颜面中部(以鼻为中心)发生弥漫性潮红,伴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甚至形成结节状隆起的鼻尖部肥大。临床分为红斑型、丘疹型、鼻赘型。

2.多见于中年嗜酒之人,易复发。

3.严重者可瘙痒。

第二十二节 油风油风是一种突然头发成片脱落的慢性皮肤病。头发部分呈斑片状脱落,相当于西医的斑秃;头发全部脱光,相当于西医的全秃;严重者,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甚至毳毛全部脱落,相当于西医的普秃。

1. 头发成片脱落,脱发区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数目不定,无断发,此称斑秃。头发全部脱光,称全秃;严重时除发外,眉毛、腋毛、阴毛均可脱落,此为普秃。

2. 发病突然,可自愈亦可复发。

4.脱发区皮肤正常。

5.可发于任何年龄,以青年人多见。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瓜藤缠是一种发生于下肢的红斑结节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好发于青年女性,侵及下肢,常绕胫而发,其结节大如梅横,色红漫肿,疼痛或压痛,常反复发作,甚至迁延数年不愈。相当于西医的结节性红斑。

1. 好发于青年女性,春、秋季多见。

2. 多发于两个小腿胫前及大腿皮肤,直径1~5cm的红色结节,自觉疼痛和压疼,结节不融合,不破溃。约经几天到数周不等,颜色及结节逐渐消退,不留痕迹。

3. 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疼痛。

4. 血象常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抗“O”可增高,血沉中等度增快。

5. 病理变化主要在皮下组织。脂肪小叶间结缔组织呈弥漫性淋巴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浸润;小血管管壁可见炎症性浸润和内膜增生,可有红细胞外溢。陈旧性损害主要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红蝴蝶疮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临床主要分盘状红蝴蝶疮和系统性红蝴蝶疮。其特点是盘状红蝴蝶疮好发于面颊部,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多为慢性局限性。系统性红蝴蝶疮除可有皮损外,同时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病变呈进行性经过,预后较差,急性发作和重型病例可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红斑性狼疮。

1. 面颊部或其他部位的蝶型或盘状红斑。

2. 对光线过敏,暴晒后症状加重。

3. 口鼻腔黏膜溃疡。

4. 非畸形性关节炎或多关节痛。

5. 胸膜炎或心包炎。

6. 癫痫或精神症状。

7. 蛋白尿或管型尿或血尿。

8. 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补体低于正常。

9. 狼疮细胞试验阳性,抗核抗体试验阳性,皮肤免疫荧光狼疮带试验阳性。类风湿因子及抗链球菌溶血素试验阳性。

10.组织病理:⑴皮肤组织病理主要变化:①角栓。②表皮萎缩。③基底细胞液化。④真皮乳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⑤血管及附件周围淋巴细胞浸润。⑥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⑵内脏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广泛的血管炎、结缔组织及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并可见苏木素小体。

11.盘状红蝴蝶疮 皮损主要位于面颊部,无明显全身症状,但可有瘙痒和烧灼感。病程慢性,患部对日光敏感,故夏季或日晒后加重,入冬减轻。部分患者皮损可同时或相继在头面、手背、足跖等全身多处部位发生,并出现低热,乏力,关节痛及雷诺现象,称为播散性盘状红蝴蝶疮。

12.系统性红蝴蝶疮 可以初发病即为多系统损害表现,也可先有一二个脏器受累,然后演变为多系统损害。皮损与盘状红蝴蝶疮的蝶形红斑相同。

全身症状明显。

(1)发热 一般都有不规则发热,多数呈低热,急性活动期常出现高热。

(2)关节痛 约90%的患者有关节痛及肌肉疼痛,可侵犯四肢大小关节,多为游走性,软组织可有肿胀,但很少发生积液和潮红。

(3)肾脏损害见于75%左右的患者,为较早的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内脏损害,可见到各种肾炎的表现,早期尿中有蛋白,管型和红、白细胞,后期肾功能损害可出现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表现。

(4)约l/3的患者有心血管系统病变,以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积液较常见。有时伴发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和胸膜炎。

(6)消化系统可出现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慢性肝炎样表现。

(7)神经系统多见于后期,可表现各种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症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抽搐,症状性癫痫等。

(8)半数患者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柔软,一般不痛。少数患者眼底表现为视网膜病变。

第二十五节 淋病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性疾病。属中医淋、淋浊的范畴。淋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经血行播散。临床有5%~20%的男性或60%以上的女性感染后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其特点是以尿频、尿急,尿道刺痛或尿道溢脓,甚至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

1. 有不洁性交史(主要方式)或其他间接接触传染源病史(非主要方式)。

2. 潜伏期为l~14天,多为2~5天。

3. 尿道口灼热、瘙痒或蚁行感。2~4天后红肿,尿道外口处有稀薄而透明的分泌物,有絮状物或丝状物,1~2周后,分泌物增多并变为稠脓性。

4.播散型淋病 淋病患者的淋菌经血行播散而引起的全身淋菌性疾病,常出现淋菌性关节炎、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等,则发展为播散型淋病。

5.慢性淋病症状轻微,表现为尿道刺痒、灼热,轻度尿痛及排尿无力,尿流变细,尿后余沥,多数患者晨起尿道口有分泌物及其结痂。

6.女性无合并症淋病,常见的有急性宫颈炎、急性尿道炎、急性前庭大腺炎。表现为子宫颈红肿、糜烂、黄绿色分泌物,伴外阴部刺痒及烧灼痛。腺体开口处红肿、剧痛,溢脓,严重者可形成脓肿。这三处的炎症反应常可同时并存。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炎症,表现为下腹坠胀、腰痛、白带增多等。

7. 分泌物进行涂片可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或PCR检查淋菌DNA阳性。

8.其他部位的淋病主要有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淋菌性咽炎、淋菌性直肠炎等第二十六节 梅毒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中医文献又称广疮、霉疮、杨梅疮等。其特点是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种器官的损害,危害性极大,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且可通过胎盘传染至下一代。

⒈ 有不洁性交史或接触史,如性事传播,母婴传播,口、物接触性传播。

⒉ 早期(一期)损害为外生殖器部位无痛性溃疡,即疳疮(硬下疳)。其境界清楚,质硬,约1~2cm ,常单发,可自然消退。伴随疳疮而发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称横痃。表现为胯腹部一侧或两侧可出现初起形如杏核,渐大如鸡卵,色白坚硬不痛,皮核不相亲,很少破溃的肿块,可存在数月或数年,经治疗后迅速消退。

⒊ 疾病进展时(二期) 全身出现多形性皮疹(梅毒疹,杨梅疮)如斑疹、丘疹、脓泡、蛎壳状疹等,铜红色,少量鳞屑附着,对称分布,密集不融合,常无自觉症状,肛门、外生殖器周围扁平湿疣。还可出现虫蚀样脱发、骨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及脑膜炎。

⒋ 晚期(三期) 可累及全身各内脏器官,主要表现包括树胶肿和结节性梅毒疹(杨梅结毒)与内脏损害;内脏梅毒表现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冠状动脉口狭窄、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但骨膜炎疼痛症状减轻。

⒌ 组织病理: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管腔阻塞,血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浸润;晚期梅毒表现为肉芽肿改变,中心干酪样坏死,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浸润。

⒍ 暗视野显微镜下可在硬性下疳或扁平湿疣上的分泌物中查到梅毒螺旋体。

⒎ 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诊断。

⒏ 梅毒实验室检查(USR、RPR等)阳性。特别是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可以确定诊断。

第二十七节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的柔软赘生物。主要经性接触传染,也可自身接种及经非性接触途径感染。是世界性高发性传播疾病。属中医“瘙瘊”的范畴。

1.有不洁性交史。潜伏期1~12个月,平均3个月。

2.生殖器或肛门部位出现单个或多个丘疹状、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潮润肉质赘生物,表面粗糙角化。男性多在阴茎龟头、冠状沟、系带;女性多在阴唇、阴蒂、宫颈、阴道和肛门,同性恋者常见肛门和直肠。

3.部分患者可有疼痛及瘙痒,继发感染分泌物增多,可伴有恶臭。

4.人乳头瘤病毒PCR 检查阳性。

5.组织病理: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厚或延长,棘细胞和基底细胞有相当数量的核分裂,但排列规则。⑵颗粒层和棘层上部细胞有明显的空泡形成。⑶真皮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并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第二十八节 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疮疹是由单纯疮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中医称之为“阴部热疮”。主要损害男女生殖器的皮肤黏膜处,其特点是:以局部出现群集小疮、糜烂,自觉灼痛为主要表现。本病多为性行为传播,据有关报道,欧美一些国家性活跃的青年生殖器疮疹患者较多,其发病率甚至超过梅毒、淋病,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今为止,治疗生殖器疱疹还没有像治疗淋病与梅毒那样有特效疗法,且本病与宫颈癌等有关联,故已成为世人关注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1.临床表现(1)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潜伏期2-7天。原发损害为1个或多个小而瘙痒的红斑、丘疹,迅速变成小水疱,3-5天后可形成脓疱,破溃后表面糜烂、溃疡、结痂,伴有疼痛。皮损单发或融合,男性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阴茎,偶可见于尿道,女性常发生于外阴、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宫颈。往往是旧的皮损消退,新的皮损又接着出现。常伴有发热、头痛、乏力、肌痛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等全身症状。若出现在尿道,可致排尿困难;发生在肛门、直肠,可出现腹痛、便秘、里急后重和肛门瘙痒等。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多在原发皮疹后1年内复发,一般复发间歇期3-4周至3-4个月。发热、受凉、早产、精神因素、消化不良、慢性病、疲劳等导致抵抗力低下常成为诱发的因素。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表现类似原发性生殖器疱疹,且较原发性者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症状都轻。50%的患者在复发部位出现局部瘙痒、烧灼感及刺痛等前驱症状,一般7-10日皮损可消退愈合。

(3)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脑膜炎、脑炎、骶神经根炎及脊髓脊膜炎、疱疹性指头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广泛感染等。

2.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tzanck涂片):镜下可见多核巨细胞或核内病毒包涵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病毒培养:有单纯疱疹病毒和细胞病变。

第二十九节 艾滋病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所致的传染病。属于中医“疫疠”、“虚劳”、“癥瘕”等范围。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传染。HIV能特异性侵犯Th淋巴细胞(CD4)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由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号称“超级癌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1.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由6个月至5年或更久。感染HIV后,由于细胞免疫缺陷的程度不同,临床症状可分为3个阶段。

(l)艾滋病病毒感染:新近感染的患者约90%可完全没有症状,为HIV病毒的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有的早期出现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有的发展为慢性淋巴结病综合征,表现为除腹股沟部位外,全身淋巴结或至少有2处以上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

(2)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约占患病人数的10%,患者有一定程度的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的临床症状和慢性淋巴结综合征,有较长期的发热(38℃3个月以上),体重减轻10%以上,疲乏,夜间盗汗及持续腹泻等,同时常有非致命性的真菌、病毒或细菌性感染,如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皮肤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和脓皮病等。

(3)艾滋病:约1%的HIV感染者可发展为艾滋病,其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而致的条件性病原体感染和少见的恶性肿瘤,较常见的有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济肉瘤。

2.实验室检查

(1)免疫学检查:CD4淋巴细胞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减少,低于1×109/L;CD4/CD8<1(正常为1.75-2.1);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下降,B淋巴细胞功能失调。

(2)HIV检测:常用的有:①细胞培养分离病毒;②检测HIV抗原;③检测逆转录酶;④检测病毒核酶等。由于操作复杂,价格昂贵,不作常规筛选之用。

(3)HIV抗体检测:这类方法是确定有无HIV病毒感染的最简便方法,但高危人群若为阴性应在2个月后复查。常用的方法有: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②间接免疫荧光法(IIF);③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④蛋白印迹检测法(WB法);⑤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其中前三种用于筛选检查,后两种用于明确诊断。

第三十节 麻风麻风是一种因感受风邪疠毒而致肌肤麻木的慢性传染病。在中医文献中也称大风、疠风、癞病等。其特点是病程较长,症状变化多,临床表现呈多种类型,除主要累及皮肤与周围神经外,瘤型麻风可累及深部组织及内脏器官。

本病晚期可造成肢体残废、畸形,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强了麻风病的社会性防治措施,大批麻风病患者得到治愈,新发病例显著减少,已达到基本消灭的防治要求。

⒈ 结核样型(TT)

⑴ 颜面、四肢发生散在边界清楚的褐色红斑或浅色斑,数目不多。

⑵ 尺神经、耳大神经、眶上神经或腓总神经等浅神经粗大、质硬。

⑶ 浅感觉(触觉、冷热觉、痛觉)障碍,汗闭,眉毛部分脱落。

⑷ 后期可形成兔眼、足底溃疡、鹰爪状手等。

⑸ 病损处麻风杆菌检查阴性。

⑹ 麻风菌素反应阳性。

⑺ 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形成典型结核样肉芽肿,抗酸染色找不到麻风菌。

⒉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⑴ 基本皮损为环状红色浸润性斑片,不对称。

⑵ 周围神经粗大,有功能障碍。

⑶ 淋巴结、眼、内脏可受侵犯,但少见。

⑷ 麻风菌检查阳性。

⑸ 麻风菌素反应弱阳性。

⑹ 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狭窄的“无浸润带”,真皮内以上皮样肉芽肿为主,抗酸染色见少量抗酸杆菌。

⒊ 中间界线类(BB)

⑴ 皮损多形性,为浅色斑、环形红斑、结节等。

⑵ 数目多,不对称。

⑶ 周围神经干粗大,质软。

⑷ 可出现眼、淋巴结、内脏等损害。

⑸ 麻风杆菌检查阴性。

⑹ 麻风菌素反应阳性。

⑺ 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明显“无浸润带”,真皮内以组织细胞浸润为主,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

⒋ 界线类偏瘤型(BL)

⑴ 损害有斑片、丘疹、结节不等,数目多,分布广泛。

⑵ 周围神经干粗大,质软,感觉障碍。

⑶ 后期眉毛部分脱落,可出现内脏损害。

⑷ 麻风杆菌检查强阳性。

⑸ 麻风菌素反应阳性。

⑹ 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明显“无浸润带”,真皮内以泡沫细胞浸润为主,抗酸染色能找到大量抗酸杆菌。

⒌ 瘤型(LL)

⑴ 主要损害为边界不清的浸润性斑块和结节,数目多,对称发生,严重者可呈“狮面”。

⑵ 周围神经干粗大,出现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最后导致畸形。

⑶ 毛发、眉毛稀疏脱落,尤以眉毛外1/3处脱落更甚。

⑷ 可侵犯黏膜、器官、内脏。

⑸ 病损处查到麻风杆菌。

⑹ 麻风菌素反应呈阴性。

⑺ 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广泛泡沫细胞浸润,可查到大量抗酸杆菌。

⒍ 未定类(I):

为各型麻风早期表现,皮疹为红斑或浅色斑,数目少,边界清或不清,皮神经稍粗大,轻度感觉障碍。根据患者抵抗力不同可转化成其他型。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题库软件
中医外科学职称考试题库软件(初/中/高级)
中医外科学职称考试题库软件(初/中/高级)

题库设计紧扣考试大纲、考试教材、考试科目。符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题型与考试科目,考试资料丰富,免费试用!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