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讲堂开课啦!本堂课来讲一“脉诊”具体步骤”,各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生速度看过来~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等,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下边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脉诊”具体步骤:
患者体位
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医生指法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的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的表现。
常用的具体指法:
①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
②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③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④循法:循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⑤总按: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⑥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平息
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用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切脉时间
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诊脉时需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50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小儿脉诊法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4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查三部;7~8岁的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9~10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15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以上是中医内科主治中医诊断学涉及到“脉诊”具体步骤的内容,此部分内容考试涉及较少,但作为中医大夫,应该熟悉“脉诊”具体步骤理论知识,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医学教育网推出2022年中医内科主治考试辅导课程,契合复习备考要求,专业师资授课,满足不同考生的需求,考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辅导班次学习! 点击详情了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