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中医骨伤学职称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med66_cdel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骨伤学职称 > 主任复习资料 > 正文

中医骨伤科复习资料汇总

2012-01-05 17:48 医学教育网
|

1、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伤科专著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

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开创了以“气血学说”“和”平补法“为基础的骨伤科”内治学派“的先河

吴谦等编著的《医学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8种整骨手法,还成为清代培养考核骨伤科医师的蓝本教材

2、骨折愈合的过程:“瘀去、新生、骨合”,一般可分为血肿机化期(骨折后血肿形成;血肿逐渐机化,骨内、外膜处开始形成骨样组织)、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化骨、软骨内化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外骨痂、内骨痂、环状骨痂及腔内骨痂形成;骨痂改造塑形)。

骨折的三期内治法:以“跌打损伤,皆瘀血在内而不散也,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折不能续”和“瘀去、新生、骨合”作为理论指导

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活血止痛汤、和营止痛汤、新伤续断汤、复元活血汤、夺命丹、八厘散、肢伤一方等

中期:接骨续筋——新伤续断汤、续骨活血汤、桃红四物汤、肢伤二方、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后期: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健步虎潜丸、肢伤三方和续断紫金丹等

3、骨折的定义、临床症状、移位方式、基本分类方法、解剖和功能复位标准、愈合影响因素和并发症;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定义及处理原则

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骨折系指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或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者。)

临表——全身情况: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骨折可有发热(38.5℃),无恶寒或寒战,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苔黄厚腻。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

移位方式(P124-126)——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侧方移位:两骨折端移向侧方,四肢按骨折远段、脊柱按上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缩短移位: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分离移位:两骨折端互相分离,且骨的长度增加;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而旋转,螺旋线骨折线,X线片需拍全骨,尤其胫骨骨折,注意腓骨上是否有骨折线。

基本分类方法——(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骨折的损伤程度及形态:单纯骨折、复杂骨折、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骨折线的形态——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骨折)(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骨折后就诊时间:新鲜骨折2~3周以内、陈旧骨折2~3周以后)(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外伤骨折、病理骨折)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功能复位标准——a、对线: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纠正,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侧方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必须完全复位。肱骨骨折一定程度成角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有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b、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到3/4左右。C、长度:儿童出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愈合影响因素——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随上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骨病-病理性骨折)

并发症——早期: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肺损伤、肝脾破裂、膀胱尿道直肠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晚期: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型畸形。

骨折的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的处理原则(P137)

迟缓愈合 不愈合 畸形愈合概念 超出该类骨折正常愈合 超出该类骨折预期愈合时间的数倍,骨折仍未愈合 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并伴有功能障碍者治疗原则要点 合理的制动和锻炼,以促进纤维软骨骨痂转化为骨性骨痂

电刺激疗法

药物疗法如前列腺素,生长因子如骨形态生成蛋白系列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等 手术植骨诱导或促进成骨,适用于无或少量骨痂形成的萎缩性不愈合

加压内固定,适用于肥大性骨不连

穿针加压外固定,适用于感染性骨不连 在畸形最严重,同时注意兼顾有利于骨折愈合的部位截骨,以矫正肢体力线及平衡双下肢长度

矫正畸形时要融合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避免损伤骨骺,出现迟发性畸形

骨节畸形愈合者,近关节截骨,以矫正力线,保留关节功能

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或关节融合术4、阐述肢体的测量方法P29-31

对伤肢诊查时,可用带尺测量其长短、粗细,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角度大小等,并与健侧作比较。通过量法进行对比分析,能使辨证既准确又具体。

(一)肢体长度测量法

测量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志,并作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标志点间的距离。如有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时,可分段测量。测量中发现肢体长于或短于健侧,均为异常。四肢长度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 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3.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躁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

5.大腿长度 髂竹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6.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腓骨头至外踝下缘。

(二)肢体周径测量法

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肢体周径变化可见如下几种情况:

1.粗于健侧较健侧显著增粗并有畸形者,多属骨折、关节脱位。如无畸形而量之较健侧粗者,多系伤筋肿胀等。

2.细于健侧多为陈伤误治或有神经疾患而致筋肉萎缩。

(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

可用特制的量角器来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并以角度记录其屈伸旋转的度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如小于健侧,多属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测量关节活动度时应将量角器的轴心对准关节的中心,量角器的两臂对准肢体的轴线,然后记载量角器所示的角度(没有量角器时,也可用目测并用等分的方法估计近似值),与健肢的相应关节比较。目前临床应用的记录方法多为中立位0°法。对难以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关节活动功能可用测量长度的方法以记录各骨的相对移动范围。例如,颈椎前屈活动可测量下颏至胸骨柄的距离,腰椎前屈测量下垂的中指尖与地面的距离等。

1.中立位0°法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为0°,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可成140°。

2.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体所构成的夹角计算。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完全屈曲时可成40°,那么关节活动范围是140°(180°-40°)。

(四)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注意有无先天、后天畸形,防止混淆。

2.患肢与健肢须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上,如患肢在外展位健肢必须放在同样角度的外展位。

3.定点要准确,可在起点及止点做好标记,带尺要拉紧。

5、脱位的定义、临床表现、分类和并发症

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好发部位: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颞颌关节)

临床表现——一般症状: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特有体征: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脱出骨端。

分类——(产生脱位的病因:外伤性脱位、病理性脱位、习惯性脱位、先天性脱位)(脱位的方向:前、后、上、下及中心脱位)(脱位的时间:新鲜脱位、陈旧性脱位)(脱位程度:完全脱位、不完全脱位、单纯性脱位、复杂性脱位)

并发症——早期: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晚期: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

6、筋伤的定义: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筋的损伤,统称为筋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损伤。

7、夹板与石膏固定后应该注意什么?P75、77

小夹板固定注意事项:(1)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2)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如发现肢端肿胀、疼痛、温度下降、颜色紫暗、麻木、伸屈活动障碍并伴剧痛者,应及时处理。切勿误认为是骨折引起的疼痛,否则有发生缺血坏死之危险。(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以防止发生压迫性溃疡。(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一般在4日内,因复位继发性损伤,局部损伤性炎症反应,夹板固定后静脉回流受阻,组织间隙内压有上升的趋势,可适当放松扎带。以后组织间隙内压下降,血循环改善,扎带松弛时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5)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特别是在2周以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及时处理。(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肢体消肿。(2)密切观察肢端动脉搏动,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手足趾(指)活动情况。如有循环障碍,必需及时处理,以免发生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3)夹板压垫处、夹板两端或骨骼高凸部位若出现疼痛点时,应及时拆开检查,防止压疮形成。(4)注意随时调整夹板约束带的松紧度。(5)定期行X线检查,观察位置情况。(6)及时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练功活动。】

石膏固定注意事项:(1)石膏定型后,可用电吹风或其他办法烘干。(2)在石膏未干以前搬动病人,注意勿使石膏折断或变形,常用手托起石膏,忌用手指捏压,回病房后必须用软枕垫好。(3)抬高患肢,注意有无受压症状,随时观察指(趾)血运、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感觉及运动情况。如果有变化,立即将管型石膏纵向切开。待病情好转后,再用浸湿的纱布绷带自上而下包缠,使绷带与石膏粘在一起,如此石膏干固后不减其固定力。固定后肢体肿胀,可沿剖开缝隙将纱布绷带剪开,将剖缝扩大,在剖缝中填塞棉花并用纱布绷带包扎。(4)手术后及有伤口患者,如发现石膏被血或脓液浸透,应及时处理。(5)注意冷暖,寒冷季节注意外露肢体保温;炎热季节,对包扎大型石膏病人,要注意通风,防止中暑。(6)注意保持石膏情结,勿被尿、便等浸湿污染。翻身或改变体位时,应保护石膏原形,避免折裂变形。(7)如因肿胀消退或肌肉萎缩致使石膏松动者,应立即更换石膏。(8)患者未下床前,须帮助其翻身,并指导患者作石膏内的肌肉收缩活动;情况允许时,鼓励下床活动。(9)注意畸形矫正。骨折或因畸形作截骨术的患者,X线复查发现骨折或截骨处对位尚好,但有成角畸形时,可在成角畸形部位的凹面横行切断石膏周径的2/3,以石膏凸面为支点,将肢体的远侧段向凸面方向反折,即可纠正成角畸形。然后用木块或石膏绷条填塞石膏之裂隙中,再以石膏绷带固定。【1维持石膏的位置至石膏完全凝固,2在石膏未干以前搬动运送患者时,避免折断石膏或变形,常用手托起石膏,忌用手指捏压。3保持石膏清洁:防止被水、尿及粪便浸渍和污染。4注意功能锻炼:没有被石膏固定的关节需加强活动。即使是包裹在石膏里的肢体,也要遵照医嘱练习肌肉的收缩运动。5注意冷暖变化,防因受冷致伤肢远端肿胀,或天热时中暑。】

8、骨折的治疗原则:动静结合(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功能性密切配合)

9、创伤骨科三期用药原则,辩证处理,常用接骨药。

初期: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调阴与和阳并重。(1)攻下逐瘀法——损伤蓄瘀而至阳明腑实证——大成汤、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复元活血汤;(2)行气消瘀法——损伤后有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桃红四物汤、活血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柴胡疏肝散;(3)清热凉血法——跌仆损伤后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错经妄行,或创伤感染,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等证——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等;(4)开窍活血法——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

中期: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1)和营止痛法——瘀未消——和营止痛汤、七厘散;(2)接骨续筋法——筋骨未坚——续骨活血汤、接骨丹等

后期:坚骨壮筋、补气养血、补养脾胃、补益肝肾。(1)补气养血法——气血亏损、筋骨痿弱——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参附汤、术附汤、芪附汤、参苓白术散等;(2)补益肝肾法——肝肾亏虚——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健步虎潜丸、壮筋续骨丹等;(3)补养脾胃法——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消,四肢疲乏无力,肌肉萎缩——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健脾养胃汤等;(4)舒筋活络法——风寒湿邪入络,遇气候变化则局部症状加重的陈伤旧疾——大、小活络丹,麻桂温经汤,疏风养血汤,蠲痹汤、舒筋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

10、肩关节脱位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1)方肩畸形【正常:丰隆弧形】,关节盂空虚;(2)Dugas征即搭肩试验阳性;(3)X线片可确诊及类型,并可明确是否合并骨折;(4)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肩部活动障碍。

治疗:新鲜关节脱位——手法整复;陈旧性脱位一月左右且关节内无钙化阴影——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失败及习惯性关节脱位——手术治疗。

整复方法:手牵足蹬法(kocher法)——外展、外旋、内收、内旋。拔伸托入法(推拿按摩法)——术者两手拇指压其肩峰,其余手指插入腋窝内,在助手对抗牵引下,术者将肱骨头向外上方钩托,同时助手逐渐将患肢向内收、内旋位牵拉,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觉

固定方法:一般采用胸壁绷带固定,将患肢上臂保持在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60°~90°,前臂依附胸前,用绷带将上臂固定在胸壁2~3周。一般原则是年龄越小,制动时间越倾向于较长。

11、气胸的分类、诊断和处理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分类: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诊断:闭合性——临床症状与气体的进入量有关,少量空气进入可无任何症状。如空气进入较多时,由于肺受到一定的压缩,可表现胸闷、气促不适等症。查体见伤测呼吸音减弱,叩诊呈鼓音。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肺萎缩。

开放性——胸壁有开放性伤口,并随空气进出而听到响声,同时有胸胁疼痛,胸满气促,端坐呼吸,面色苍白,口唇发青,汗出肢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症状。查体除见闭合性气胸的体征外,尚可发现气管和纵膈移向健侧。X线检查除肺有压缩外,尚有纵膈移位等。

张力性——其症状和体征与开放性气胸相似。但本病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休克,并可有皮下或纵膈气肿,患侧胸膈显著膨隆。胸腔穿刺时有高气压。穿刺抽出大量气体后,胸腔内压力很快有增高变成高压。X线检查胸腔内有大量气体和瘀血存在,纵膈明显推向健侧,有时尚有纵膈气肿。

【治疗】

1.局部处理 治疗的关键是将胸膜内异常的正压转化为正常的负压,使肺迅速复张。

(1)闭合性气胸:少量气胸(肺压缩在30%以下者)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不必特殊处理。积气较多引起症状时,可在胸前第2~3肋间锁骨中线处,在消毒和局麻下进行胸膜腔穿刺,将气体抽出。

(2)开放性气胸:首要的任务是封闭伤口,将开放性气胸转变为闭合性气胸,急救时用消毒厚纱布填塞伤口并加压包扎,使之不漏气:待一般情况改善后,经X线检查,施行清创术,去除污染组织、碎骨及异物。肺裂口予以修补,并用胸腔闭式引流(图9-3),污染严重者胸壁开放引流。

(3)张力性气胸:首要的是排除胸膜腔内高压空气,解除对肺和纵隔的压迫。急救时立即用粗针头于第2~3肋间锁骨中线处刺入胸膜腔内减压,或用一带孔的橡胶指套扎于针头的尾端,作为活瓣或单向排气装置,进行穿刺排气减压(图9-4),然后再在局麻下,于锁骨中线处第2-3肋间隙用橡皮管插入胸腔内连接水封瓶,进一步排气减压。如肺裂伤较小,一般在闭式引流减压后,可自行闭合,使气胸消失,肺叶扩张。若在24小时后,仍不断有气排出,则应考虑肺裂伤较大,须开胸修补或切除损伤的肺组织,术后仍应用胸腔闭式引流。

2.药物治疗 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唇绀者,宜扶正祛邪平喘,方用二味参苏饮加减;若气促兼有发热,苔黄,脉数者,则宜宣肺清热,方用十昧参苏饮、千金苇茎汤加减;若咳嗽痰涎壅盛者,宜祛痰平喘,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减。

3.其他疗法

(1)合并休克者,采用综合性抗休克治疗。

(2)呼吸困难者,给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预防和控制胸腔内感染。

(4)开放性气胸,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U.

12、血胸的分类、诊断和处理

【分类】非进行性血胸、进行性血胸、凝固性血胸

【诊查要点】血胸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量有关,少量血胸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较大量出血引起的血胸,可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气促,甚至发绀,脉细数而微弱,血压下降等低血容量休克的症状。

胸部检查时,有胸腔积液的体征,如积血量较多,可见肋间隙饱满、气管移向健侧,伤侧叩诊呈实音,听诊时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胸膜腔穿刺抽血是诊断血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并可从抽取的血液中进行涂片,检查血液中红、白细胞的比数及作细菌培养来确定有无感染的存在。

X线检查可了解血胸量的多少,有无合并伤的存在。少量积血仅有肋膈角消失,下胸部不清晰。较大量血胸则伤侧肺为液体阴影所掩盖,并见纵隔被推向健侧。有气胸同时存在时,可见液平面。

早期胸部损伤发现有血胸,还应进一步判断是否继续出血,应严密观察病情,有下列表现者,表示出血未止,为进行性血胸:①在穿刺抽出大量积血后,短期内又出现大量积血者。②经输血或其他抗休克治疗之后,病情暂时好转,但很快又恶化,或经大量输血,而红细胞计数不变者。③穿刺抽出血液很快凝固。

【治疗】

1.胸膜腔积血的处理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非进行性血胸:少量血胸,一般能自行吸收,不需穿刺抽吸。若积血量较多,而病情稳定者,应早期进行胸膜穿刺,抽吸积血,促使肺膨胀,以改善呼吸功能。每次抽吸积血不超过100ml,以后每天或隔天胸穿,至积血抽完为止。每次抽血后,可注入青霉素80万U,或庆大霉素12万U,以预防感染。为便于观察有无进行性出血,宜早期进行胸膜腔引流术,可有效地排净胸膜腔内积血,促使肺充分地膨胀。

(2)进行性血胸:应在积极防治失血性休克的同时,及时作剖胸探查止血。

(3)凝固性血胸:应行剖胸探查,取出血块和将增厚的纤维层剥脱。

2.药物治疗

(1)气血衰脱者:宜补气摄血,方用独参汤、当归补血汤加三七、白及、炒蒲黄等。

(2)瘀血凝结者:宜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

(3)血瘀化热者:宜清热凉血化瘀,方用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3.其他疗法

(1)大量血胸,应输入足够的血液,以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

(2)预防和控制胸部感染。

(3)必要时给予止血剂。

(4)合并胸部其他损伤时,亦应同时进行处理。如有肋骨骨折,予以固定胸壁软组织挫伤,局部外敷消瘀止痛药膏。

13、常用的五种骨牵引的进针点

①颅骨牵引:用甲紫在头顶正中划一前后矢状线,分头顶为左右两半,再以两侧外耳孔为标记,经头顶划一额状线,两线在头顶相交为中点。张开颅骨牵引弓两臂,使两臂的钉齿落于距中点两侧等距离的额状线上,该处即为颅骨钻孔部位;另一方法是由两侧眉弓外缘向颅顶画两条平行的矢状线,两线与上述额状线相交的左右两点,为钻孔的位置。

②尺骨鹰嘴牵引:患者仰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在尺骨鹰嘴下2cm、尺骨嵴旁一横指处,即为穿针部位。

③股骨下端牵引:患者仰卧位,伤肢置于牵引架上,使膝关节屈曲40°,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在内收肌结节上2cm处标记穿针部位,此点适在股骨下端前后之中点。

④胫骨结节牵引:胫骨结节向后1.25cm,在此点平面稍向远侧部位即为进针点

⑤跟骨牵引:内踝尖与足跟后下缘连线的中点为穿针部位。

14、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要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

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咳嗽,用力排便等腹腔内压力升高时加剧。病程较长者,其下肢放射痛部位感觉麻木、冷感、无力。中央型突出或造成马尾神经压迫症状为会阴麻木;二便功能障碍,阳痿或双下肢不全瘫痪。

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痛,腰部活动受限,皮肤感觉障碍,肌力减退或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X线检查,肌电图检查,CT/MRI(临床诊断意义重大)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要点:

主要症状为缓发性、持续性的下腰和腿痛,间歇性跛行,腰部过伸行动受限。腰痛在下腰部、骶部,腿痛多为双侧,可左右交替出现,或一轻一重。酸痛、刺痛或灼痛。背伸试验阳性。部分有下肢肌肉痿缩,以胫前肌及拇伸肌最明显。小腿外侧痛觉减退或消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临床三大典型症状:1马尾神经性间歇性跛行2主诉多而体征少3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前屈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影像学检查。

15、颈椎病的临床分型及治疗要点

【临床分型】(1)神经根型(2)脊髓型(3)椎动脉型(4)交感神经型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疗要点】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牵引、练功等治疗。*理筋手法P264

16、肩关节携带角:前臂完全旋后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外翻的携带角,骨折移位可使此角改变而呈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

17、肱骨髁前倾角:肱骨两髁稍前屈,并与肱骨纵轴形成向前30°~50°的前倾角。

18、股骨干、肱骨干骨折典型移位特点

股骨干骨折典型移位特点:上1/3骨折,其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其他外旋肌肉的牵拉而屈曲,外展,外旋,远端受内收肌群的牵拉而向后,上,内方移位。中1/3骨折,两断端多有明显的重叠,近折断多向外侧移位,远端易向内侧移位,故两折端多向前,外成角,移位无明显的规律,下1/3骨折,远端受关节囊及腓肠肌牵拉,向后移位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

肱骨干骨折典型移位特点: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近折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向上牵拉而向上,向内移位,远折段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移位。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折段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移位,远折段因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牵拉而向上移位。肱骨干下1/3骨折,由于间接暴力,常呈斜形、螺旋形骨折。移位可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成角、内旋移位。

19、股骨颈骨折应用解剖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的分型与诊断要点:

(1)解剖学意义:股骨头与股骨干纵轴之间相交成角,称为颈干角。该角的存在增加了髋关节活动范围。颈干角的正常值为110°~114°。颈干角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儿童平均为151°,成年男性为132°,女性为127°。颈干角小于110°为髋内翻,大于140°为髋外翻。股骨颈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所形成的角度,称前倾角或扭转角。成人前倾角的正常值为12°~15°。

(2)分型

1)按骨折部位分类: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基底型

2)按X线片上骨折线倾斜度分类:外展型和内收型

3)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Garden分型):I型-不完全骨折,预后较好;II型-完全骨折,骨端无移位,预后尚可;III型-完全骨折,骨折端部分移位,预后差;IV型-骨折完全错位,预后最差。

(3)诊断要点

根据受伤史、临床及X线表现可作出诊断。老年人骨折多为平地跌倒等轻微外伤所致,儿童及青壮年多为强大暴力致伤。检查时压痛部位以髋关节前方为著,叩击足跟及大粗隆均可加剧骨折局部疼痛。完全移位型骨折患者,患肢呈现外旋并缩短畸形,髋、膝关节轻度屈曲,或处于轻度内收畸形位,患肢畸形的程度与骨折移位的程度成正比。

从间接叩击痛阳性、患侧髋关节活动度减少及活动时肌肉呈防御性肌紧张等体征考虑股骨颈骨折的可能性,应摄片检查加以证实。

20、髋关节脱位的分型和临床表现、保守治疗的要点

(1)后脱位: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及缩短,黏膝征阳性,压迫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骨折

(2)前脱位:患肢疼痛,呈外展、外旋和轻度屈曲,较健肢长,黏膝征阴性,压迫闭孔神经

(3)中心性脱位:畸形不明显,重者下肢短缩,伴大粗隆内移消失,肛门指检可扪及脱至盆腔内的股骨头,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

(4)治疗要点:①后脱位:屈髋拔伸法、回旋法、拔伸足蹬法②前脱位:屈髋拔伸法、回旋法、侧牵复位法③中心性脱位:拔伸推拉法、牵引复位法

21、颞颌关节、肩肘关节、桡骨头脱位治疗P230~239

22、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要点

指桡骨远端3cm范围内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及青壮年,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临床分为伸直和屈曲两类。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跌倒时,患肢腕关节呈背伸位,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可见餐叉样畸形【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跌倒时,患肢腕关节呈掌屈位,骨折平面同伸直型骨折,但一位方向相反,可有锅铲样畸形【骨折远端向桡掌侧移位】。BARTON骨折,跌倒时,手掌或手背着地,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骨折,远端向掌或背侧移位。

治疗,手法复位:复位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肩外展90°,肘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采用拔伸牵引手法矫正重叠移位;二,横挤,尺偏腕关节,纠正侧方移位,恢复尺偏角;三,端提,屈曲(或伸直)腕关节,纠正骨折的掌背侧移位,恢复掌倾角

23、脊柱骨折的分类及应用解剖学意义

【分类】屈曲型、过伸型、垂直压缩型、侧屈型、屈曲旋转型、水平剪力型、撕脱型

【三柱理论】分为前、中、后柱。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前2/3;中柱包括后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后1/3;后柱包括椎弓、关节突关节、棘突、椎板、黄韧带、脊间韧带、脊上韧带。

【意义】胸腰段脊柱(T10~L2)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处,因此该处骨折十分常见。P195see see~

24、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和联系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性质 无/轻 有/重生长 慢 快表面 无明显变化 皮温升高,静脉怒张X线 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 破坏性生长,皮质破坏,边缘不清,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血沉AKP 无变化 常升高发热,消瘦 无 有肺转移 无 后期有25、骨关节结核如何治疗

全身治疗:1)支持疗法,2)抗结核药物疗法,早期,联合,足量用药的基本原则,常用一线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

局部治疗:1)局部制动,方法有石膏,支具和牵引等2)局部药物3)手术治疗,包括病灶清除术,矫形术

26、骨质疏松症的概念及分类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包括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

【骨折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受伤史,临床表现:全身状况,局部情况(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X线检查

27、上肢及下肢各骨折的治疗原则与诊断要点(锁骨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前臂尺桡骨双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

锁骨骨折诊断要点:外伤史,临床患者常以健手托住患肢,头部侧向患侧,下颌偏向健侧,患肩向前内向倾斜,检查时,可见伤处异常隆起,局部肌肉痉挛;骨折部压痛明显,可触及异常活动和骨擦音。X线。治疗原则:单纯骨折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不应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多次整复或盲目手术。手术治疗对粉碎性骨折移位严重,开放性骨折,可行切开复位。

肱骨干骨折多有明显的外伤史,伤后患肢疼痛,活动障碍,肿胀瘀斑,严重时局部出现张力性水泡。部分损伤严重的患者可并发桡神经或肱动脉损伤,合并垂腕畸形,掌指关节背伸功能障碍及第1,2掌骨背侧皮肤感觉障碍,X线。治疗原则以闭合复位外固定为主,忌为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多次整复。

肱骨外科颈骨折有肩外侧被钝器击伤或跌倒受伤史。伤后患肢疼痛,肿胀,功能受限,上臂内侧可见青紫瘀斑,或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叩击痛。骨折断端移位明显者,可触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上臂外观畸形,合并腋神经损伤可导致三角肌萎缩或瘫痪而出现肩关节假性半脱位。X线正位,穿胸位片。治疗无移位裂纹骨折或嵌插骨折,仅需用三角巾悬吊患肢1-2周。移位骨折及合并肩关节脱位者,应予以手法复位及外固定。手法复位或外固定不稳定者,可切开复位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外伤史多为跌倒受伤,手掌或肘后不着地,伤后患肘疼痛,肿胀,瘀斑,严重时可出现张力性水泡,活动受限,检查时伸直型肘后突起呈靴形。早期处理不当可并发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X线。治疗一般你以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为主。局部肿胀严重,水泡较多者,不宜立即行手法复位。

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有明确外伤史,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明显,前臂活动功能丧失,有时局部畸形明显,骨折处疼痛明显,有移位的完全骨折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前臂可有旋转,缩短,或成角畸形,纵向叩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X线片。治疗原则是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从临床角要求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高龄老人,外伤史常轻微。伤后髋部疼痛,肿胀,严重这甚至可出现外侧皮下瘀斑,患肢功能丧失,不能站立行走,查体时可有患肢有短缩,外旋畸形,无移位或嵌插骨折则可无畸形。大粗隆间有压痛,纵向叩击痛均成阳性,X线。治疗原则是稳定骨折和防止发生髋内翻畸形。

股骨干骨折患者多有明显的外伤史,致伤暴力多较强大,伤后骨折局部肿胀及压痛明显,功能丧失。骨折移位明显者,可出现患肢短缩,成角和旋转畸形,触诊尚可扪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X线正侧位片。治疗1急救搬运,2牵引复位3手法复位

胫、腓骨骨折:患者多有重物撞击或从高处跌下,强力扭转等外伤史。伤后骨折处疼痛,肿胀,不能行走或站立。患肢,多呈成角,侧位,短缩或外旋畸形,骨折局部压痛明显,且多可触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X线。治疗以恢复小腿负重机能,治疗重点在胫骨。

(缺髌骨骨折,踝部骨折,半月板损伤)

(以下为乱七八糟部分!!!!)

膜内化骨: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内、外骨痂)

软骨内化骨:骨折断端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亦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软骨细胞的增生、钙化而骨化。(环状骨痂、髓腔内骨痂)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 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2、3、 局部无异常活动4、5、 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6、7、 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8、9、 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10、(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 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2、3、 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4、

假关节活动: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如同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

骨擦音: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响声或摩擦感。

青枝骨折:儿童骨折后一侧皮质未断裂,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所形成的类似柳枝折断状的骨折征象。

病理骨折:骨质原已有病变(如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经轻微外力作用而产生骨折者。

关节畸形——关节脱位后,骨端脱离正常位置,关节骨性标志的正常关系发生改变,破坏了肢体原有轴线,与健侧对比部队承担,因而发生畸形。

关节盂空虚——构成关节的一侧骨端部分,完全脱离了关节盂,造成关节盂空虚,表浅关节比较容易触摸辨别

弹性固定——脱位后,骨端位置改变,关节周围未撕裂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位置上,对脱位关节作被动运动时,虽然有一定活动度,但存在弹性阻力,当去除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

1伤筋:系因外来暴力,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所造成筋的损伤,其含义与西医学所指的软组织的损伤大致相同。

2解剖对位和功能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矫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时,即解剖复位。对位是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的对合程度。骨折的某种移位因种种原因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功能复位

3中立位零度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关节活动度的记录方法,即以每个关节的中立位为0°计算,从中立位运动到各方位最大角度范围。

4肘三角:正常情况下,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在一条直线上,肘关节屈曲时,三者成一等腰三角形。肱骨髁上骨折时,三者关系不变,肘关节脱位时,三者关系改变

5股骨颈干角:股骨颈和股骨干纵轴之间相交成角,正常值为110°-140°。颈干角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6骨化性肌炎:又称损伤性骨化,骨外伤的一种晚期并发症,由于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此血肿如因损伤严重而较大,与深部肌肉内血肿沟通,或向背破坏组织间隙扩撒,加之处理不当等因素,经机化,骨化后,在关节附近是软组织内可有广泛的骨化,影响关节活动功能,多见于肘关节。

7血胸:肋骨骨折后,骨折端刺破肺血管,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甚至大血管,致使血液进入胸膜而形成血胸。

8习惯性脱位:反复多次脱位者

10缺血性骨坏死:骨折发生后,骨折段的血液供应因骨折被切断,或因血管的栓塞,血栓的形成等原因而致坏死。

11靴状畸形:肘关节脱位,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间的关系失常。

12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直接暴力,外力直接作用,可由跌仆,坠堕,压砸,穿凿,挤压,击杀等引起;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杠杆暴力等。

14青枝骨折:儿童骨折后一侧皮质未断裂,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所形成的类似柳枝折断状的骨折征象。

15腕管综合症:指由于某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是神经受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

17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18携带角:前臂完全旋后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外翻的携带角,骨折移位可使此角改变而呈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

19疲劳骨折:骨折长期反复受到震动或形变,外力的积聚,可造成骨折,多发生于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第二第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劳骨折多见,这种骨折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

20肘内翻:临床上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另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和内髁骨骺损伤、肱骨内髁骨折复位不良、陈旧性肘关节脱位也可造成肘内翻。肘关节伸直位内翻角明显增大,可达15°~35°,肘后三角关节改变,外髁与鹰嘴距离加宽;一般肘关节活动正常,但均有不同程度肌力减弱。

21回旋挤压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按住膝内外间隙,一手握住足跟部,极度屈膝。在伸屈膝过程中,当小腿内收、外旋时有弹响或合并疼痛,说明内侧半月板有病变,当小腿外展,内旋时有弹响合并疼痛,说明外侧半月板有病变

22脊髓震荡:系脊髓的功能性损害,无器质性改变,伤后早期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截瘫。

23间歇性跛行:是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特征性症状,即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下蹲休息后缓解,若继续行走其症状又出现,骑自行车无妨碍。

32、常见的几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1)神经断裂:多见于开放性损伤造成的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断裂,前者表现为感觉与运动功能完全性丧失并发肌肉神经营养不良性改变,后者为不完全性丧失。

2)轴索断裂:轴索断裂而鞘膜完好,但神经功能丧失,多见于挤压或牵拉损伤。当致伤因素解除后,受伤神经多在数月内完全恢复功能。

3)神经失用症:神经轴索和鞘膜完整,但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可持续几小时至几个月,多因神经受压或外伤引起,一般可自行恢复。

33、骨性关节炎如何让治疗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骨性关节炎属中医学“骨痹”、“膝痹”范畴。

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彻底的治愈措施目前还没有,但是,有许多对症治疗方法。 1.疼痛剧烈者。给予镇痛治疗。 2.休息制动。 3.物理疗法,从而达到镇痛、缓解症状的目的。 4.慢性骨关节病反复发生疼痛,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手术治疗。

34、肘三角的临床意义

肘部的三点骨突标志是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伸肘时这三点成一直线,曲肘时三点成一等边三角形,故称肘后三角。此三角关系可作判断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的标志

编辑推荐
    题库软件
    中医骨伤学职称考试(初/中/高级)

    题库+视频软件:热卖中

    题库+视频课程设计紧扣考试范围,符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题型与考试科目,考试资料丰富,免费试用。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