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煎煮法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相关资料分享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希望对大家巩固2020中药学职称知识点有所帮助!
【操作方法】
取药材,切制或粉碎成粗粉,置适宜煎器中,加水浸没药材,加热至沸,保持微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浸出液,药渣依法浸出数次(一般2至3次)至浸液味淡薄为止,收集各次浸出液,低温浓缩至规定浓度,至制成药剂。
【注意事项】
为保证浸出效果,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煎煮器具
自古以来强调小剂量煎煮时使用陶器或砂锅。这类煎器不易与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有保暖、价廉和易得的优点,但不应于大量生产。大量煎者时往往采用镀锡的铜器。但切勿使用铁锅,因为药材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鞣质,可与铁起反应,使煎出液发生变化,药液外观呈深褐、墨绿或紫黑色,影响质量。铝器对多数药材适用。铝锅煎出的药液,其外观、味觉及金属离子分析结果均较稳定,仅在煎液PH值1~2或PH10时,煎液可检出铝离子。鉴于中药汤剂多系复方制剂,强酸性或强碱性药液极为少见,故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铝锅或其他煎器。
为了提高煎煮效率和煎液质量,近年来对煎煮器具和煎煮方法进行了许多改革。设计了不锈钢或搪玻璃的煎药锅或提取罐,此类煎煮器不仅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而且可避免与药村成分发生化学变化。目前煎煮方法除民间沿用的直接用火煎煮法外,尚有采用高压蒸气蒸制法、蒸气夹层煎煮法、砂浴炖法及温煎法,一般认为诸法各有特点,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⒉药材的加工
为了使药材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应选用经过切制的饮片或粗末。近代研究证明,药材煎出率比较,薄片高于厚片,并认为对于质地坚实的药材切成薄片或粉碎成颗粒入煎是合理的,这样既能提高煎出率,又能节省药材;含粘液质较多的药村,采用饮片煎煮,其效果较好,因为用颗粒煎煮时大量粘液的液质浸出,往往增加药液的粘度,对扩散不利;对质地松软,结构疏松的药材切片应稍厚。总之,煎出率对粉碎度的要求来说不能千篇一律,应视药材性质而定。
⒊水的选择
水的质量对煎出液有一定的影响,当水质硬度大时,能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水中含钙量大于百万分之13.5时能与黄芩、银花、大黄等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呈色并产生沉淀反应。水中含镁量为0.05%时,可减少鞣质产量11.6%.水中重金属含量高时,不仅影响酚类等有效成分的煎出效果和稳定性,尚能使产品重金属超出限量,故最好采用经过净化或软化的饮用水。若煎出液经过精制供注射时,应选用蒸馏水,以减少杂质混入。水的用量也应适当,可根据药村吸水性能大小,煎煮时间长短,水分蒸发之多少以及药液得量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是药材量的5~8倍,加水过药面2~3厘米。第二次煎药的用水量,可适当减少,但加水仍以超过药面为宜。
⒋浸泡药材
药材煎煮前应先加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约30分钟),以利有效成分浸出,实践证明,浸泡过的药材的浸出率比未浸泡过的高7.24%.夏天气温较高,浸泡时间可稍短;冬天气温较低,浸泡时间可稍长,浸长时不能用热水,否则药材表面蛋白质受热凝固,妨碍水分渗入药材细胞内部,影响有效成分浸出。
⒌煎煮火候
通常用直火味煎煮时,其火力控制非常重要,火力过强水分蒸发过快,容易烧焦而破坏有效成分;火力过弱不易达到加热浸出的目的。一般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以增加煎出效果与减少水分蒸发。
⒍煎煮时间
煎煮时间对煎出液质量也有影响,时间过短,达不到浸出目的;时间过长,挥发性成分损失大,煎出液中杂质也增多。煎出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投料量多少和药材的性质适当增减。一般坚实及成分不易煎出的药材,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含挥发性成分或质地疏松而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的经材,则可适当减少煎煮时间。通常第二煎的煎煮时间要比第一煎适当缩短。
7 煎煮次数
一般煎煮2~3次这适宜。若仅煎煮一次,则有效成分不易完全浸出,如煎煮次数太多,其缺点与煎煮时间长短相同。实验证明,多数药材直火煎煮二次可提取有效成分80%以上。因此,前煮次数应视药料的性质而定。一般药材可煎二次;质地坚硬的和补益药可煎三次。
⒏入药顺序
几种工材合并煎煮时,应根据药材的性质适当处理。例如有的需要先煎后下,需要包煎或烊化。
推荐阅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药煎煮法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中药学职称考试相关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药学职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