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历年执业药师考试中的必考章节,那么,考生该怎么学?如何掌握这个章节,医学教育网来帮你!考生记得收藏并转发给身边需要的人哦!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列举】
1.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称为“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称为“阴病治阳”。
独家记忆:治啥啥虚,啥虚治啥。
注解:
(1)阳病治阴,治阴=阴虚=补阴。
(2)阴病治阳,治阳=阳虚=补阳。
2.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1)阴中求阳:在阳虚时,不仅要用补阳药,还要佐以补阴药。
(2)阳中求阴:在阴虚时,不仅要用补阴药,还要佐以补阳药。
独家记忆:求啥啥虚,啥虚求啥。
3.脉象分阴阳。
脉象属阴:尺脉、迟脉、沉小细涩。
脉象属阳:寸脉、数脉、浮大洪滑。
独家记忆:浮大洪滑=扶大红花(要当兵,父母给其扶了扶大红花)。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独家记忆:
壮=补,水=阴,制=克制,阳=阳,即为:补阴的方法克制阳,对应的是“阳病治阴”。
益=补益,火=阳,消=消退,阴翳=阴病,即为:补阳的方法消退阴病,对应的是“阴病治阳”。
5.“府”的总结
脉为血之府
腰为肾之府
三焦为孤府
独家记忆:
血脉=脉为血之府,羊腰补肾=腰为肾之府,三姑=三焦为孤府。
6.十二经脉阴经和阳经
独家记忆:
阴经=太厥少(觉得太少),阳经=阳少太(阳家少奶奶)
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
独家记忆:凶手投奔祖父。
注解:凶手=从胸走手,即为手三阴;手投=从手走头,即为手三阳;投奔祖=从头走足,即为足三阳;祖父=从足走腹,即为足三阴。
8.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独家记忆: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证,称为“大实有羸状”;
因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可导致真虚假实证,称为“至虚有盛候”。
独家记忆:
大实有羸状=大实=真实=真实假虚证;
至虚有盛候=至虚=真虚=真虚假实证。
10.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其病变本质是阴寒内盛,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应属真寒假热之证。
阳盛格阴是指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排斥,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状外,又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等假寒之象,应属真热假寒之证。
独家记忆:格谁,谁在门外,门内为真,门外为假。
注解:阴盛格阳=格阳=阳在门外,阳热,为假=阴在门内,阴寒,为真=真寒假热证;
阳盛格阴=格阴=阴在门外,阴寒,为假=阳在门内,阳热,为真=真热假寒证。
1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的方法
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1)重视精神调养
(2)加强身体锻炼
(3)注意生活起居
(4)人工免疫
独家记忆:神锻炼身体,起床吃中药打疫苗。
注解:神=重视精神调养,锻炼身体=加强身体锻炼,起床=注意生活起居,吃中药打疫苗=人工免疫,包括吃中药和接种疫苗。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视频讲解↓
相关推荐:
【医学教育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