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已经公布,医学教育网整理了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部分的考试大纲内容,供大家参考,如下: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反映 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医理论(包括民族医药)知识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中药联合用药和特殊人群用药等合理用药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熟悉常用医学检查指标、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知识,以及中药调剂、中药贮藏与养护的各种必要知识和技能;在开展药物信息与咨询服务中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 信息技术获取可靠的医药学信息,并用于与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和指导合理用药。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
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1.整体观念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
(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 ||||||
2.辨证论治 | (1)症、证、病的区别 | |||||
(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 ||||||
(四)藏象 | 1.五脏的生理功能 | (1)心的生理功能 | ||||
(2)肺的生理功能 | ||||||
(3)脾的生理功能 | ||||||
(4)肝的生理功能 | ||||||
(5)肾的生理功能 | ||||||
2.五脏之间的关系 | (1)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 |||||
(2)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 ||||||
(3)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 ||||||
(4)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 ||||||
(5)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 ||||||
(6)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 ||||||
(7)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 ||||||
(8)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 ||||||
(9)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 ||||||
(10)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 ||||||
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 (1)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 |||||
(2)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 ||||||
(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 ||||||
(4)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 ||||||
4.六腑的生理功能 | (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 |||||
(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 ||||||
(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 ||||||
(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 ||||||
(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 ||||||
(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 ||||||
(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 ||||||
5.奇恒之腑 | (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 | |||||
(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 ||||||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 | ||||||
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 (1)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关系 | |||||
(2)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 | ||||||
(3)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 | ||||||
(4)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 | ||||||
(5)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 | ||||||
(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1.气 | (1)气的生成 | ||||
(2)气的分类与分布 | ||||||
(3)气的功能 | ||||||
(4)气的运行 | ||||||
2.血 | (1)血的生成 | |||||
(2)血的运行 | ||||||
(3)血的功能 | ||||||
(4)气与血的关系 | ||||||
3.津液 | (1)津液的生成 | |||||
(2)津液的代谢 | ||||||
(3)津液的功能 | ||||||
(六)经络 | 1.经络系统的组成 | (1)经络系统的组成 | ||||
(2)经脉和络脉的组成 | ||||||
2.十二经脉 | (1)走向和交接规律 | |||||
(2)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 | ||||||
3.奇经八脉 | (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 | |||||
(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 | ||||||
4.经络的生理功能 | 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 | |||||
(七)体质 | 1.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 (1)体质的构成要素 | ||||
(2)体质的分类 | ||||||
2.体质学说的应用 | (1)指导养生防病 | |||||
(2)指导辨证治疗 | ||||||
(八)病因 | 1.六淫 | (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 ||||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7)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2.七情内伤 | (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 |||||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
3.饮食与劳逸失常 | (1)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 | |||||
(2)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 | ||||||
4.痰饮 | (1)痰饮的形成 | |||||
(2)痰饮的致病特点 | ||||||
5.瘀血 | (1)瘀血的形成 | |||||
(2)瘀血的致病特点 | ||||||
(九)发病与病机 | 1.发病 | 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 ||||
2.邪正盛衰病机 |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 ||||||
3.阴阳失调病机 | (1)阴阳盛衰的病机特点 | |||||
(2)阴阳互损的病机特点 | ||||||
(3)阴阳格拒的病机特点 | ||||||
(4)阴阳亡失的病机特点 | ||||||
4.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 (1)气失调的病机特点 | |||||
(2)血失调的病机特点 | ||||||
(3)津液失调的病机特点 | ||||||
(十)预防与康复 | 1.预防 | (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 | ||||
(2)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 | ||||||
2.康复 | 康复的原则及常用疗法 |
二 中医诊断基础 | (一)中医诊断学 | 中医诊断学要点 | (1)主要内容 |
(2)基本原则 | |||
(二)四诊 | 1.望诊 | (1)望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 |
(2)白、黄、赤、青、黑五种病色的临床意义 | |||
(3)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 |||
(4)望舌质、舌笞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 |||
(5)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 |||
2.闻诊 | (1)语声、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嗳气 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 | ||
(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 |||
3.问诊 | (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 ||
(2)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
(3)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 |||
(4)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 |||
(5)大便和小便变化的临床意义 | |||
(6)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 | |||
(7)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的临床意义 | |||
(8)月经与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 |||
4.切诊 | (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 | ||
(2)常见病脉的脉象及主病 | |||
(3)按肌肤、按脘腹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 |||
(三)辨证 | 1.八纲辨证 | (1)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 |
(2)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 |||
(3)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 |||
(4)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 |||
2.脏腑辨证 | (1)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及心血瘀阻、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2)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与风热犯肺及燥热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3)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4)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虚、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5)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6)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7)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3.气血津液辨证 | (1)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2)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3)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4)津液不足证、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三 常见病辨证论治 | (一)治则与治法 | 1.治病求本 | (1)治标与治本的运用 |
(2)正治与反治的运用 | |||
2.扶正与祛邪 | (1)扶正与祛邪的区别 | ||
(2)扶正祛邪的运用 | |||
3.调整阴阳 | 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的区别及临床应用 | ||
4.三因制宜 | (1)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 ||
(2)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 |||
(3)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 |||
(二)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感冒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2.咳嗽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肺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3.喘证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风寒闭肺、痰热郁肺、肾不纳气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4.胸痹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痹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5.不寐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心火炽盛、肝气郁结、阴血亏虚、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6.胃痛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寒凝气滞、饮食停滞、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7.泄泻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食伤肠胃、湿热内蕴、脾胃气虚、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8.便秘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热结肠胃、气滞郁结、津亏肠燥、阳虚寒凝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9.中风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①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②语言不利:风痰阻络、肝阳上亢、肾精亏损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0.头痛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1.眩晕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肝火上扰、气血亏虚、痰浊上蒙、肝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2.消渴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阴虚燥热、脾胃气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3.淋证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热淋、石淋、劳淋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4.癃闭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膀胱湿热、湿热瘀阻、肾阳衰惫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5.阳痿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惊恐伤肾、心脾两虚、肾阳不足、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6.郁证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7.虚劳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8.痹证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行痹、痛痹、虺痹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着痹的症状、治法和方剂应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19.中暑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阳暑、阴暑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三)中医外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疮疖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热毒蕴结、湿毒瘀结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2.乳癖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3.痤疮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4.瘾疹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胃肠湿热、风热犯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5.痔疮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①内痔:肠风下血、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②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6.跌打损伤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瘀血阻络、风寒湿瘀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四)中医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月经不调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①月经先期:肾气虚、肝经郁热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②月经后期:肾虚血少、气滞血瘀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③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肝郁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2.痛经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气滞血瘀、阳虚内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3.崩漏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气血两虚、脾不统血、肝肾不足、瘀血阻络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4.带下过多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肾虚带下、湿热下注、脾虚湿盛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5.绝经前后诸症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阴虚火旺、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五)中医儿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积滞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乳食内积、脾虚夹积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2.厌食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脾运失健、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六)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 1.鼻渊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风热蕴肺、胆经郁热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2.口疮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心脾积热、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3.咽喉肿痛 |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 ||
(2)辨证论治(风热外袭、火毒上攻、虚火上炎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 |||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 |||
四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 (一)藏医药 | 1.藏医基础知识 | (1)五元、三因、阴阳学说的内容 |
(2)藏医的治疗方法 | |||
2.藏药基础知识 | (1)药物与五元的关系 | ||
(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 | |||
(3)配伍方法、原则 | |||
(4)剂型和用药禁忌 | |||
(5)常用方剂 | |||
(二)蒙医药 | 1.蒙医基础知识 | (1)二根、七素、二秽的内容 | |
(2)七素与二根的关系 | |||
2.蒙药基础知识 | (1)药味、药力、药能、药物功能的内容,药味与五元的关系 | ||
(2)组方依据和准则 | |||
(3)传统剂型 | |||
(4)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禁忌 | |||
(三)维吾尔医药 | 1.维吾尔医基础知识 | 维吾尔医学的各种学说内容 | |
2.维吾尔药基础知识 | (1)药性、药性级别、药味、矫正药的内容 | ||
(2)方剂的组成,方剂的命名,方剂的用量 | |||
(3)维吾尔药的四大类剂型 | |||
五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 (一)血常规检查 | 1.白细胞计数 | (1)正常值参考范围 |
2.白细胞分类计数 | |||
3.红细胞计数 | |||
4.血红蛋白 |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5.血小板计数 | |||
6.红细胞沉降率 | |||
(二)尿常规检查 | 1.尿液酸碱度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2.尿比重 | |||
3.尿蛋白 | |||
4.尿葡萄糖 | |||
5.尿胆红素 | |||
6.尿隐血 | |||
7.尿中白细胞 | |||
8.尿沉渣管型 | |||
9.尿沉澄结晶 | |||
10.尿酮体 | |||
11.尿淀粉酶 | |||
(三)粪常规检查 | 1.粪外观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2.粪隐血 | |||
3.粪胆原 | |||
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 |||
(四)肝功能检查 |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 酶 |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 |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
3.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 | |||
4.血清碱性磷酸酶 | |||
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 |||
6.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五)肾功能检查 | 1.血清尿素氮 | (1)正常值参考范围 | |
2.血清肌酐 |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六)血液生化检查 | 1.淀粉酶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2.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 |||
3.心肌肌钙蛋白 | |||
4.血尿酸 | |||
(七)糖、脂代谢检查 | 1.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1)正常值参考范围 | |
2.糖化血红蛋白 | |||
3.总胆固醇 | |||
4.三酰甘油 |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5.高密度脂蛋白 | |||
6.低密度脂蛋白 | |||
(八)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 1.乙肝病毒六项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2.乙肝病毒DNA | |||
六 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 | (一)中医药信息 | 1.特点与来源 | (1)特点 |
(2)主要来源 | |||
2.传统文献 | (1)主要的医学典籍 | ||
(2)主要的本草典籍 | |||
(3)主要的方书典籍 | |||
3.现代信息 | (1)药品标准 | ||
(2)常用中医药期刊 | |||
(3)常用中医药工具书与文献 | |||
(4)常用的药品集和专著 | |||
(5)互联网资源 | |||
(二)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 | 1.咨询服务方法 | (1)咨询环境 | |
(2)咨询方式 | |||
2.咨询服务的对象和内容 | (1)患者用药咨询服务 | ||
(2)医师用药咨询 | |||
(3)护士用药咨询 | |||
3.咨询技巧 | (1)沟通技巧 | ||
(2)投诉应对 | |||
4.应用药品的特殊提示 | (1)需特殊提醒的用药人群 | ||
(2)需特殊提示的情形和特别注意的问题 | |||
七 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 | (一)中药处方 | 1.处方格式 | 前记、正文、后记的内容 |
2.处方的常用术语 | (1)与药名有关的术语 | ||
(2)与调剂有关的术语 | |||
(3)与煎煮等有关的术语 | |||
3.处方调剂的流程 | 中药调剂流程的一般环节和“四查十对” | ||
(二)处方审核 | 1.处方审核的原则和要求 | 审方中的注意事项 | |
2.处方审核的主要内容 | (1)处方规范性内容与要求 | ||
(2)处方的药品用名与处方应付 | |||
(3)处方的用法用量 | |||
(4)用药禁忌 | |||
(三)处方调配与复核 | 1.饮片处方调配 | (1)饮片斗谱安排 | |
(2)饮片调剂用具 | |||
(3)药味调配要求 | |||
2.中成药处方调配 | (1)中成药处方调配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 ||
(2)妊娠慎用的中成药 | |||
(3)妊娠禁用的中成药 | |||
3.调配复核 | (1)饮片调配复核内容 | ||
(2)中成药调配复核内容 | |||
(四)发药 | 1.中药饮片用药指导 | 内容与要点 | |
2.中成药用药指导 | 内容与要点 | ||
(五)中药汤剂 | 中药汤剂的煎煮 | 1.煎煮程序 | |
2.注意事项 | |||
3.特殊煎药方法 | |||
(六)特殊中药处方的调剂 | 1.特殊管理的中药 | (1)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调剂要求 | |
(2)罂粟壳的用法用量及调剂要求 | |||
2.有毒、小毒中药 | 用法用量及调剂要求 | ||
八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 | (一)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 | 1.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 虫蛀、霉变、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腐烂 |
2.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 质量变异现象 | 易发生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现 象的常见剂型 | ||
(二)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 | 1.自身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 | 所含水分、淀粉、黏液质、油脂、挥发油、色素等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 | |
2.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 变异的影响 | 温度、湿度、日光、空气、霉菌、虫害、包装容器、贮存时间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 | ||
(三)中药贮藏 | 1.中药贮藏的环境要求 | (1)《中国药典》“凡例”贮藏项下各名词术语的规定 | |
(2)中药贮藏对环境的基本要求 | |||
2.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 | 不同特性饮片的贮藏要求 | ||
3.中成药的贮藏要求 | 不同剂型中成药的贮藏要求 | ||
(四)中药养护 | 1.传统养护技术 | 清洁、除湿、密封(密闭)低温、高温养 护法,对抗贮存法 | |
2.现代养护技术 | 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气调、射线辐射杀虫灭菌、包装防霉、气幕防潮、蒸气加热、气体灭菌、挥发油熏蒸防霉养护技术 | ||
九 中药的合理应用 | (一)合理用药 | 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 合理用药的诸原则〔安全、有效、简便、经 济) |
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后果 | (1)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 ||
(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后果 | |||
3.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 | 保证合理用药的各种措施 | ||
(二)中成药的联合应用 | 1.中成药的合理联用 | (1)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 |
(2)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应用 | |||
2.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 (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 酉己伍禁忌 | ||
(2)含有—物中成药的联用 | |||
(3)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禁忌 | |||
(4)药物的相互作用 | |||
(三)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1.中西药联用的特点 | (1)协同增效 | |
(2)降低毒副反应 | |||
(3)降低用药剂量 | |||
2.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 (1)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 ||
(2)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 |||
3.中西药联用的实例分析 | (1)中西药合理联用的实例分析 | ||
(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实例分析 | |||
4.含西药组分的中成药 | (1)常用的品名和所含西药成分 | ||
(2)使用注意事项 | |||
十 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 | (一)老年人的中药应用 | 老年人合理应用中药 | (1)老年人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 |
(2)老年人合理服用滋补药的注意事项 | |||
(二)妊娠期患者和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 | 1.妊娠期患者的中药应用 | 根据风险慎重选择用药 | |
2.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 | 哺乳期用药对新生儿的影响 | ||
(三)婴幼儿患者的中药应用 | 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 | (1)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 | |
(2)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 |||
(四)肾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 | 1.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 (1)基本原则 | |
(2)注意事项 | |||
2.常见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 | 相关品种 | ||
3.中药引起肾损伤的防治原则 | 防治原则 | ||
(五)肝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 | 1.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 (1)基本原则 | |
(2)注意事项 | |||
2.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及其主要化学物质 | 相关品种及有关化学物质 | ||
十一 中药不良反应 | (一)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 | 1.皮肤症状 | 各种类型药疹 |
2.全身症状 | (1)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 | ||
(2)肝肾损害的中毒表现 | |||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 1.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 品种混乱、炮制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辨证不准、配伍失度等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 | |
2.机体因素 | (1)生理因素 | ||
(2)遗传因素 | |||
(3)病理因素 | |||
(三)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 1.乌头类药物 | (1)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 | |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 | |||
2.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 中成药 | (1)含马钱子的常见中成药 | ||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 | |||
3.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 | (1)含蟾酥的常见中成药 | ||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 | |||
4.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 药 | (1)含雄黄的常见中成药 | ||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 | |||
5.含朱砂、轻粉、红粉的 中成药 | (1)含朱砂、轻粉、红粉的常见中成药 | ||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 | |||
(四)常用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 | 1.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 | (1)常见品种 | |
(2)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 | |||
2.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 (1)常见品种 | ||
(2)不良反应表现及用药指导 | |||
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 应 | (1)常见品种 | ||
(2)不良反应表现及用药指导 | |||
(五)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 法和报告 | (1)自愿呈报和集中监测 | |
(2)监管系统 | |||
(3)报告范围和程序 | |||
2.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 (1)填写内容 | ||
(2)注意事项 |
相关资讯
- · 【宁夏】2024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时间:6月27日-7月8日
- · 【广西】2024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时间:6月29日-7月9日
- · 【河北】2024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时间:6月26日9时-7月5日17时
- · 【大连】2024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时间:6月28日09:00—7月8日24:00
- · 【辽宁】2024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时间:6月28日9:00-7月8日24:00
- · 【安徽】2024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时间:6月21日-7月2日
- · 【新疆】2024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时间:6月25日-7月9日
- · 上海2023年全国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安排
- · 广东东莞2023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时间:8月18日-8月28日
- · 广东清远2023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时间:8月18日-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