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中医诊断学总结之一颜之推敲整理
----欢迎转载,须注明。仅供学习交流,非经本人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文根据医学教育学员更上《中诊精要》浓缩而成。
一、中医诊断学的 基本概念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 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 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 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 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知常达变: 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 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两方面。
2.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3.病证结合:即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年代、医家、医著及其学术价值
1. 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就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2.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
3.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是现存最早的病案记载。
4.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在疾病分类上做出了贡献。
5.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二十四脉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较早记载了对天花、麻风等传染病的诊断及对黄疽病人的实验观察。
6.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7.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专论诊法。
8.金元时期:
滑寿的《诊家枢要》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食指络脉的方法有新进展。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代敖氏著《点点金》、《金镜录》,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
金元四大家的诊疗特点: 刘完素诊病,重视分析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震亨诊病,主张从外知内;张子和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9.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脉神章》论述脉神、正脉十六部等;《传忠录》“十问篇”后世编成“十问歌”;《传忠录》中“二纲六变”之论对八纲辨证的形成颇有影响。
10.脉诊研究: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
明末李中梓《诊家正眼》在此基础上加“疾脉”,形成 28 脉体系。
11.舌诊研究:
清代 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一百二十图,
梁玉瑜辑成《舌鉴辨证》,载图一百四十九幅。
傅松元的《舌胎统志》,
刘以仁的《活人心法》。
民国 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
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
杨云峰的《临症验舌法》等都是研究舌诊的较好资料。
12.四诊的综合性研究:
清 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
林之翰的《四诊抉微》
张三锡的《医学六要·四诊法》,
何梦谣的《四诊韵语》,
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
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汪宏的《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13.明清时期对诊病、辨证的研究:
14.八纲辨证: 方隅的《医林绳墨》
王执中的《伤寒正脉》 都认为阴阳、表里、寒热、
明 程国彭的《医学心悟》 虚实是诊病辨证的首要。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15.杂病辨证: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清·徐大椿的《兰台轨范》 论述精当,切合实用。
清·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
16.外感病辨证
元末明初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对伤寒、温病作了原则上的区分。
清·杨 璿 的《寒温条辨》从病因证治上辨别温病与伤寒。
吴又可的《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吴鞠通的《湿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之法,
薛生白的《湿热条辨》
王孟英的《温热经纬》 完善了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体系。
余师愚的《疫疹一得》
传染病诊疗专著有:
明·卢之颐的《 痎 疟论疏》,专论疟疾常症与变症的证治;
《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等为白喉专著;
《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壁》、《麻证新书》、《麻证集成》等为麻疹专著;
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的《鼠疫约编》较详细地论述了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辨证。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