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slogan
24小时客服热线: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医学教育网 > 医学社区 > 医学热点话题 > 正文

没有希望的抢救,是无谓还是安慰?

9月13日,健康报刊登了题为《一样的结果,不一样的体验》的文章。文中作者就北京大兴女童被摔后送往医院急救一事提出,有时医生明知患者已经没有生还希望了,还是会满足家属积极抢救的要求,因为“即便最终出现了最坏的结果,抢救的过程也能换来家属心理上的缓冲”。对于这种观点,读者褒贬不一。面对没有救治希望的患者和满怀期待的家属,医生到底该如何应对?当患方的情感与医方的理智发生冲突时,到底谁该作出让步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几位医生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们的体会和反思。——编 者

现身说法

我主动要求到太平间去一趟,“再努力一下”

在急诊工作近10年,我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抢救。有一次抢救,我终生难忘。

那是2011年10月,一名化工厂的工人在修理地下管道时中毒窒息身亡。死者是一位30多岁的中年男子。当他被送到医院时,已没有任何生命体征。我们按照标准心肺复苏的抢救流程,整整抢救了40分钟,然后才宣告死亡。化工厂的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尸体被转移到太平间去了。待一切平息下来,我开始补写抢救记录。

一个小时后,死者的家人陆续从外地赶到了医院。他们来到诊室对我说,因为没有亲眼看到抢救过程,他们要求医生继续抢救。我耐心地跟他们解释了抢救经过,并表示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希望家属能给予理解。就在沟通的过程中,家属中几位男士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冲着我大声吵嚷。他们说:“我们没看到你们抢救,谁知道你们抢救了没有?”面对争执,我心里也七上八下的。按照规定,不能把尸体从太平间送回抢救室进行二次抢救。这是原则问题,而且也没有必要。眼看一场冲突不可避免,怎么办?

正在这个时候,死者的姐姐突然跪倒在地。她对我说:“医生,你再努力一下吧!”我头脑中突然闪现出以前有位病人已被送到太平间,但家属却认为他还活着,又拽着医生到太平间抢救的镜头。于是我下定决心,主动要求到太平间去一趟,“再努力一下”。

于是,我和两位护士带着除颤仪和抢救药品来到了太平间。再次除颤、胸外按压、注射肾上腺素……又做了一个完整的心肺复苏术。虽说当时已是中秋,天气凉爽,但抢救结束后,汗水还是浸透了我们的衣衫。最后,我对死者的姐姐说:“我们真的尽了力,实在没有办法了。”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一下子爆发出来。作为医生,看着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猝然离去,我心里也很难过。

过了几天,死者的姐姐给我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救死扶伤,医德高尚”8个字。她说:“医生,那天你辛苦了,谢谢你!”

在抢救室工作那几年,每次抢救结束后,我都会让患者的直系亲属进去看看,有时甚至容许他们大哭几声,释放一下痛苦。朝夕相处的亲人就这么走了,谁心里不难过呢?谁不想看亲人最后一眼呢?如果我们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带着感情去抢救,这样的抢救不管能不能挽回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 杨收平)

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生不做抢救,后果不堪设想

15年前,我在急诊值班。一天,急救车送来两名溺水的儿童。这是堂兄弟俩,一个8岁,一个7岁。根据查体情况我就可以断定,两个孩子都已经是死亡状态。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对哥俩进行了抢救。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对着那已经发青的小嘴做口对口呼吸时的情景。当时我们医院的抢救室里没有呼吸机,出了紧急情况必须临时到手术室去取。在呼吸机到场之前,我们把所有心肺复苏的措施都用上了。抢救20分钟后,我们对家属下达了死亡通知书。

明明知道两名儿童已经死亡,根本没有抢救的必要,但我们还是做了抢救。为的是给患儿家人一丝安慰,给他们一个接受现实的缓冲期。一个家庭突然失去两个孩子,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一旁声嘶力竭地喊着:“医生,救救他们,求求你们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生不做抢救,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医学温情的那一面。还记得那天抢救结束时,我早已泪流满面,为两个早早结束生命的孩子痛心不已。

4年前,我最要好的朋友的母亲罹患胆管癌,已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程。我朋友的哥哥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认定母亲不该这么快离开人世。为此,他到处打听偏方和中医中药,几乎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只要听说有效,就拿来哄母亲服用。可怜的老母亲服了就吐,苦不堪言,却又拗不过儿子的一片心意。听说这一情况,我多次找我朋友的哥哥进行沟通。我告诉他:“接受现实,不要再做无用的事,不要再给老母亲增加痛苦。”每次说完,他都会反问我:“我母亲真的没救了吗?我不信。”我说:“你和家人以及医生都已经尽力了,顺其自然吧。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人家没有痛苦地走完她剩下的时间。”经反复劝说,我朋友的哥哥最终接受了我的观点,在母亲弥留之际没有采取任何有创的抢救措施,让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这里的“不救”是因为,患者已经病了好长时间,家属对病情已有了解,多多少少有了心理准备。而且,医生和家属之间有充分的时间做“不救”的沟通工作,可以让家属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必做无谓的抢救,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浪费钱财和资源。

(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 陈 军)

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患者家属的安慰

16年前的一个夏夜,一位90岁的胃溃疡患者突发大呕血。几分钟内血喷如注,患者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如此重症,如此高龄,我立即感到抢救希望不大。但是,职业的责任感驱使我火速采取了抢救措施,3条静脉输液通道同时输血用药,天亮前硬是把患者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那次抢救我至今记忆犹新。对于绝大多数看似没有希望的抢救,尽管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和巨大的付出,最终却总是一无所获。这往往会使我们对这样的抢救产生某种质疑和动摇。但辩证地看,这样的抢救还是有收获的。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患者家属的安慰,更重要的还有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对人性的一种崇敬。

有几年,我们中医科病房经常收治晚期癌症患者。面对临终的癌症患者,尽管医生和家属都清楚患者几乎没有抢救的必要了,但绝大多数患者家属还是强烈要求医生抢救到最后一分钟。对于这一点,我有过疑惑,直到自己有了同时作为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体验后,我才转变了看法。

8年前,我85岁的老母亲突然高热40摄氏度,被送到急诊科时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我妹妹痛哭着恳求我:“三哥,无论如何也要让你们急诊科的大夫把咱妈抢救过来!”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病人家属内心的那种悲痛。当时我想,只要全力抢救,就可能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作出百倍的努力。在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下,我母亲奇迹般地好转了,但却出现了重度痴呆症状。这8年来,我妹妹无怨无悔,精心伺候着老母亲。尽管类似植物人状态的母亲多年来都不认识我们这些儿女,但我们兄妹喊“妈妈”时,仍可以听到她下意识的应答声。这样的结果,我们已经非常知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董文毅)

观点交锋

抢救为何变得如此棘手

王丽江

抢救危重病人是医疗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这个原本简单的问题却逐渐变得棘手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我作为医生抢救过很多濒临死亡的患者,多次将徘徊在鬼门关前的生命拽了回来,也因此充分感受到了那一身白衣带来的成就感。尽管难免也会因目睹病人撒手人寰而感到无力、沮丧,但无论是成就感还是沮丧感,都只是我自己内心的感觉。抢救成功,家属千恩万谢;救治失败,家属默默离去,不会制造任何纠纷,大家相安无事。

当时,医生心里想的也很单纯,只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医学技术全力施救,就根本不用考虑会有什么后果。不知从何时开始,抢救变得如此复杂,多重因素困扰着医生,使得他们不堪重负,进退维谷。

我曾抢救过一名溺水患者。患者在溺水后两个多小时才送到医院。当时,他的呼吸、心跳已经停止,两侧瞳孔散大,所有医生都明白已无抢救意义。但在家属激动的情绪以及过激的言行面前,医生的理性思维全然无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我们进行所有的抢救过程,清理呼吸道、人工心肺复苏、血管给药……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还是预料中的徒劳,只好在家属的愤愤不平中停止抢救。

此事如果发生在20年前,我会尽可能客观、科学地告知家属这种抢救毫无意义。我们不会因此而承受心理压力,不会浪费医疗资源,不会遭受家属谩骂,更不会引发医疗诉讼。而当下,家属根本不听你解释,只给你“命令”。我没有选择,只有“服从”。明知结果不可逆转,但愿抢救的这一系列过程对家属在心理上是一种安慰,尽可能缓冲可能发生的冲突,避免对医生以及医院的负面影响。如此没有医学救治意义的救治却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医学已不再是单纯的科学。

我担心的是这样一种“两难”:不实施抢救无法安慰家属,实施抢救的高额费用又会带来家属的责备,我们情何以堪?(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卫生局)

警惕医生的自保心理

李高俊

给抱着一星半点希望的家属安慰,对医生来说是理所应当的事。然而,用高昂的抢救费用、短缺的医疗资源换来对家属一时的安慰,这种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我认为在给患者家属安慰的背后,还存在着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导致的医生求自保的心理。

古人云:“逝者为大。”我们应该尊重生命。每一个生命的离开都会给亲人带来伤痛,但我们不能为了给活着的人安慰就不尊重死者。当瞳孔散大固定、没有自主呼吸、任何一位医生都清楚没有生还希望的情况下,还要做气管切开,是不是很残忍?

现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许多过去无法治疗的绝症,现在也有了医治的办法。由此,人们对于没有希望的病人就抱有了更大的希望。“死马当活马医”。做父母的,绝不甘心自己的子女不经抢救就离开人世;做子女的,明明知道抢救徒劳无功,也无法做到洒脱地放手。为了尽孝心,为了避免良心上的谴责,不给自己留下“不孝顺”的坏名声,所有人都要求医生“试一试”。而作为医生,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以免日后给人留下话柄,也只好遂了家属的心愿。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的,也是能沟通的。我们不能拿已逝的生命作为沟通的桥梁。我们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不论生与死都需要尊重。亲人因意外或病痛即将离世,家属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作为医生,我们或许应该去想别的办法帮助家属平静下来。因为只要你给他哪怕一丁点的机会,他就会抱很大的希望。当不是希望的希望再次破灭时,那种痛苦又该如何平复?(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中医院)

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刘桂花

日前北京发生的那起停车纠纷导致两岁女童被严重摔伤的事件实在太极端了,所有人听说后都震惊不已,女童的家属更是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类似这种从天而降的大劫难,谁都难以承受。然而,医生对病情的评估应该是科学、理性的。抢救中,医生坦诚地以恰当的语言和方式向家属中尚能交流的对象告知危险程度和抢救预后是必须的。否则,家属始终怀有希望,当患者真的“不行了”时就可能引起误会。当然,这种告知万万不能让家属感到医生匆忙中就作出了没有抢救意义、不能生还的判断,而应该是“医生已经努力,只是无力回天”。

还记得我有一位40多岁的病人,5年前就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这些年来,他反复发生各种感染、心衰、心律失常,备受煎熬。就在不久前,他再次发生了重度肺部感染、多脏器衰竭。我们告诉家属病人已处于病危状态,抢救效果极差,并婉转地劝说不要坚持了,但家属仍要求积极抢救。在经历了各种器械、药物治疗后,病人最终还是死亡。看到浑身插满各种管子的他,我问家属为什么明知已无救活的希望,还要让他受罪?家属的理由无外乎接受不了亲人离去、怕人说闲话等。

医生明知病人活下来的希望几乎等于零,只是为了满足家属积极抢救的要求,这样的抢救没有任何意义。作为一位急诊医生,我们见多了生生死死的场景,心里却总有许多纠结。特别是对那些本该早些诊治却贻误时机、本应积极治疗却放弃医治的病人感到惋惜。而另一方面,那些长期在痛苦中煎熬已无治疗价值的病人,却因家属的要求不得不坚持一次次地抢救。我在想,怎么才能让医生尽心救活那些能救活的人、治疗那些能治疗的病,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呢?(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来源:健康报)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汤以恒 执业药师 药学专业知识二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学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立即领取